明清皇子,無論是追求盛世的文治策略,還是開拓疆土的赫赫武功,才能和智慧都源于其早期所接受的教育,而其中皇子老師的教誨又是重中之重。選擇正確老師,有時就意味著盛世的來臨;選擇錯誤老師,有時就意味著國運的衰敗。
帝師選擇標準
皇子皇孫雖貴為天子之身,但其成長歷程也同常人一樣;人不學,不知道。同時,皇帝負擔著家天下的重任,非尋常之人所能勝任,老皇帝自然對皇子的教育十分重視。
朱元璋稱帝第一年,為了彌補自己小時未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的遺憾,命人在宮中修建了大本堂,以此作為太子和諸皇子學習的場所,大本堂中藏有大量歷代圖籍。朱元璋在修建大本堂的同時,詔告天下,聘請各地名儒,以育皇子。一時間名師薈萃京都,只為進入大本堂面授皇子皇孫。這些前來應詔之人,大都是滿腹經(jīng)綸的大儒,其中不乏宋濂這樣的名臣耆宿。這些名師,前后一共十余年,耐心細致地向太子和諸王講解四書五經(jīng),對于皇子們后來治國平天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明朝,通常教皇子讀書的人稱為講讀官,他們擔任太子教育的重任,大都為學養(yǎng)深粹之人。對一名優(yōu)秀講讀官的選擇標準集中在兩點上:一是德行,講官必須是端良厚重、老成識體的正人君子;二是才學,講官必須是學問淵博、融會貫通的博學鴻儒之士。
明清兩朝,選取皇子老師的角度和考察內容大致都是相同的。首先皇室非常注重的是老師的博學的程度,其次是看他們的人格和名聲。明神宗朱翊鈞五歲就已經(jīng)開始讀書了,當時他的父親穆宗朱載廈,親自挑選當朝聲名顯赫、品端識博的高級官員作為他的老師,如高儀、張四維、沈鯉等,這些人無不是學富五車之輩。太子從小就向這些人學習,無疑對于各種問題的看法和見解都要超過常人很多。博學多才、道德高尚、品格端莊、名聲顯赫,是選擇老師時必須要考察的幾條標準。法國傳教士白晉在1697年時,曾記錄了如此一段話,作為他對清朝挑選的皇帝師傅的看法:這些皇子的教師都是翰林院中最博學的人,他們的保傅都是從青年時期起就在宮廷里培養(yǎng)的第一流人物。
至清朝晚期,皇室對延請名師更為看重。
咸豐帝的老師杜受田,就是在任期還未滿的情況下,直接從山西調到京城,擔任幼年咸豐的老師,且一做就是17年。同樣,到了光緒帝時,翁同龢擔任幼年光緒的教育重擔,并一任就是22年。清朝最后一任皇帝溥儀,雖頑劣不堪,且處于封建社會土崩瓦解的末期,但其老師也是當時最有名的大儒,僅教習儒家經(jīng)典和歷史典籍的就有當朝名儒陳寶琛、陸潤庠、徐坊等人。并且,根據(jù)當時社會的情況,溥儀還配備了一名英文教師莊士敦,此人的學歷甚高,曾在牛津大學攻讀東方古典文學和歷史,獲碩士學位。
清朝后期,這些教習皇帝的老師,已經(jīng)不單單是授業(yè)解惑意義上的老師了,在如何治理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治國道路等方面,這些老師都直接影響了后來登上皇位的皇子。在一定意義上說,他們已經(jīng)兼任當時王朝中的宰相一職了。
總體來說,明清兩朝在為皇子延請老師這一點上,具有非常強的目的性,就是為了塑造新一代的皇室接班人,所以教育的出發(fā)點比常人要高出許多。同時,其教學也有其明確的方向性,只選取那些能夠幫助治理國家、能夠激發(fā)皇子雄心壯志的書籍來教授。
各展其才、各用其道
明代大部分的皇帝,很少有能靜下心來讀書的,也只有明神宗每天天剛剛亮就去文華殿聽儒臣講讀經(jīng)書,又御講筵,再讀史書,即使隆冬盛暑也不間斷,堅持達十年之久。他如何能成為明代各朝皇帝中的“好學者”?其主要原因,還在于當時擔任太傅的張居正。張居正作為帝王之師,勤勉嚴格,對神宗管教十分嚴厲,另外,太子生母李太后在宮中對神宗嚴格督促與約束,神宗方能堅持十余年的學習,而一旦張居正去世,神宗不久就放棄了學業(yè)。其他的不少明代皇帝在皇儲階段就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也缺乏自律性,主要跟缺少嚴格的老師有很大的關系。
與明朝的太傅們對太子學業(yè)的憂心忡忡相比,清朝的老師則要好得多。清朝的皇家教育比明朝的規(guī)范得多,而老師也可以與皇子們朝夕相處。這樣他們就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影響皇子?;首觽冊谂c其老師共同的生活學習中,耳濡目染,自然也能學到更多。
從康熙大帝以后,皇家教育愈發(fā)凸顯出皇子師傅的作用。這主要得益于清朝獨創(chuàng)的秘密立儲制的皇位繼承,而不是明朝的嫡長制繼承皇位。在清代以前,太子的培養(yǎng)與其余皇子在培養(yǎng)上是分開的,而清朝則是從上書房教育中觀察諸位皇子賢德與才能,確定最終的皇位繼承人,這一點把皇子老師的地位無形中再次提高。于是皇子們愈發(fā)刻苦,而皇子的老師也愈發(fā)敬業(yè)。
清朝上書房老師不僅教授皇子們治國策略、安天下的知識,還以其性格和習慣影響皇子。讓雍正皇帝獲益最大的一位老師名叫顧八代,此人品學兼優(yōu),堪稱人倫師表。他在康熙二十三年以侍講學士入值上書房,后升到禮部尚書。退休后,過著清貧的生活,甚至死時家中拿不出錢來為他辦理喪事。這樣的老師無疑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了雍正。顧八代去世時身無分文,很難把這樣的家境與皇子老師的身份聯(lián)系起來。然而從雍正對他的感激之情來看,他對雍正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隨著立儲制的不斷完善,到了清朝末期,在某種意義上,老師甚至成為了皇帝最貼心的人,師生感情之深,早超越了師徒之間的友誼,甚至已包含父親對子輩的關懷、子輩對父親的愛戴和尊敬。這樣的教與學已經(jīng)超越書本和知識的界限,融入到生活之中,乃至關系到人生觀的塑造。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就是這樣一位老師。因為少年不諳世事即入宮當了皇帝,加之有慈禧太后嚴厲的束縛,幼年光緒帝心靈閉塞,不愿與人交流。翁同龢的到來,則讓他重新體會到關懷和慈愛。從剛開始厭讀到最后自覺地埋頭苦讀,這種天翻地覆的改變,在皇家教育的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光緒三年,翁同龢因要返鄉(xiāng)修繕祖墓。翁同龢走后,光緒頓感寂寞,不用心讀書,只是思念自己的恩師翁同龢,太監(jiān)在旁邊監(jiān)督他讀書,他就靜靜翻書,不讀不背,甚至連一點聲音都不發(fā)出。等翁同龢修完祖墳,返回上書房,重新教授光緒功課時,年幼的光緒帝幾乎哭出聲來,見到老師的第一句話便是:“我想念您時間太久太久了!”之后,便趕緊去取書,大聲朗讀起來。從光緒8歲到長大成人,翁同龢一直在光緒身邊教授功課,漫長的22年里,師生情誼,早超越了君臣之禮。翁同龢無疑是光緒的人生導師。
除此之外,清朝的老師為了幫助自己教授的皇子登上皇位,在某種意義上,已經(jīng)逐漸演變成軍師的角色。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咸豐帝和他的恩師杜受田。在咸豐帝6歲的時候,杜受田入宮教授,前后共計17年,極為聽從杜受田的勸誡和說導。當時,道光帝最大的問題是立何子為儲君,而最后的人選則落到了四皇子(即后來的咸豐帝)。誰能坐上大清王朝皇帝的寶座?杜受田長期伴隨道光皇帝左右,深知其喜歡仁孝治國,于是在對四皇子奕佇的教育中,特別強化這一點。而聰明異常且相貌端莊的六皇子奕訴恰因為自己的老師卓秉恬沒有領悟道光帝的喜好,只一味強調自己的能力和眼光,最終在儲君競爭中敗下陣來。這些老師,或是純粹意義上的授業(yè)解惑,或是以其獨特的個人魅力影響皇子。
恰因為皇子們的老師在其年少時給予教導,讓其以后登上皇位、治理天下時,才可以擁有滿腹策略從容應付天下?;首觽冮L大成人后,自然對自己的恩師感恩戴德。雍正為其老師顧八代死后建賢良祠,已是管中窺豹,略見一斑?!耙蝗諡閹煟K生為父”,這個封建社會所遵循的師生禮儀,在高高在上的皇宮里,依然行得通?;首觽冮L時間與各自老師一起學習生活,自然而然就培養(yǎng)了一種親密的師生感情。有時這種感情,比冷漠無情、爭權奪勢的皇宮里的真正的父子之情還要深厚。
(摘自《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