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友情、薄親情,成就劉邦的偉業(yè)
劉邦是小混混出身,父親是自耕農,不太有錢。兄弟四個,他老幺。老幺從小沒管好,到了青年,輪流到哥哥家吃飯,有次嫂嫂聽見他來,甚至拿著鍋鏟把鍋敲的哐哐響,表示飯吃光了。父母也罵他不成材,不如老二能種地、治家產。因此,劉邦長大后在乎的是朋友,不是親戚;他重視友誼,重視打天下的伙伴,而不重視親情。他打仗時項羽把他父親抓起來,在城頭上說:你不投降的話,把你父親煮了吃。劉邦回答說:我們曾結拜兄弟,我爸爸就是你爸爸,你要煮你的爸爸,分我一杯羹。從這句話里可以看出,劉邦確實不在乎他父親。劉邦做了皇帝后,把父親從鄉(xiāng)下接過來,問的第一句話是:老二治的家產多,還是我這個不成材的老幺治的家產多?司馬遷把這些事情交代的清清楚楚,而漢代皇帝的好處是沒有把這些細節(jié)刪掉。
劉邦重視臣子、參謀、將軍說的話,可以違背自己的決定,180度轉彎接受大臣的意見。劉邦死后,呂后專政,呂家的內侄慢慢起來,是誰替劉家把政權拿回來?不是劉家人,而是劉邦當年的老戰(zhàn)友周勃、陳平等幫他爭回天下。從漢初到漢武帝晚年,功臣集團始終占領政治集團很大的位置??ぬ匾欢ㄒΤ嫉淖訉O擔任,宰相一定要封侯才能做,但只有軍功才能封侯。后來,不能不用文人為相時,才開始將文人先封侯再做宰相,所以,漢代功臣集團維持的時間遠比宗室內親要長。在漢朝,犧牲大批親人的例子太多,而犧牲功臣則很少。劉邦曾對哥哥的兒子吳王濞說:你將來要造我的反,要小心。劉邦心里對宗族一直不太相信,對親戚一直存在懷疑、嫉恨。
重親情、薄友情,限制了朱元璋的視野
朱元璋跟劉邦一樣,是由窮人慢慢打出天下,匹夫為天子。朱元璋什么親戚都沒有,只有他哥哥死后留下的一個侄子,和姐姐死后留下的一個外甥,三個小孩為伴。朱元璋窮的沒飯吃,偷雞摸狗、要飯,什么都做,后來去做小和尚,接著又伙同在鳳陽結交的一批哥兒們去投軍。由于他打架的本事一等一,便在郭子興的紅巾軍做隨從的衛(wèi)兵。
在這時候,他認識了郭子興的干女兒馬皇后。馬皇后歲數(shù)比他大一點,人也不怎么漂亮,但很能干。朱元璋本來孤單一人,只有友情,缺少親情,自從有了馬皇后,他體會到什么是親情。馬皇后因而成為朱元璋一輩子最親近的人。在這一點上,朱元璋和劉邦是反過來的。
朱元璋打天下,靠的是淮西一批功臣。他和這批人一起在郭子興部下,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有感情,有依賴,也有沖突和矛盾。他經(jīng)歷過叛變,四無依傍,只有幾個非用不可的朋友。他用的幾個文人學究,如李善長、胡惟庸,都跟他虛虛假假,真真實實。他沒有劉邦那種一起偷雞一起燒著吃的忠心朋友。
親情與功臣比起來,朱元璋要保護的是幼小孫子。他因疼愛孫子,盡一切辦法幫他們清除四周的障礙。明初殺功臣,殺了幾萬人。連當年等于營長、排長的人都殺,都是莫須有之罪。
比較漢高祖和朱元璋,一個重友情,薄親情,一個重親情,薄友情。朱元璋重親情重到以為把兒子分封出去,擁有若干軍隊,中央有事時,王子每人提三千兵,就可以解決問題。于是在通都大驛、戰(zhàn)略要地,從東到西把兒子封出去。他以為兄弟姐妹感情會非常濃厚,一起保大明,但事后證明沒這回事 。
漢與明的兩種格局
從這兩個例證,我們可以說,一個人在長大的過程中經(jīng)歷的事情、面對的事件,以及所見的冷暖人情,都會影響他事業(yè)成功的過程。重友情的漢高祖,心胸開闊,用人用的寬,招了一堆別人的謀士如張良、蕭何等人來做自己的臣子,漢朝的規(guī)模因而靠他個人的歷史而定。重親情的朱元璋,圈子打的窄,除了淮西功臣集團外,他在浙東找的文人,包括劉伯溫在內,基本上都沒聽他的話,明朝后來,也沒有真正的名臣、賢臣。再者,漢高祖關懷的是全中國,他一路打上來,統(tǒng)戰(zhàn)做的好,次要矛盾放一邊,集中打擊項羽。朱元璋不是如此,他的一輩子花最大力氣的是蕩盡群雄,不是趕元人出去,他像一個窮孩子,有點產業(yè)后便抓在手里不肯放,所以要“高筑墻,廣積糧,不稱王”,不做“出頭鳥”就算打不了第一,也有糧可吃、有城可守。
朱元璋的高筑墻是真的。明朝修萬里長城,從山海關一直修到嘉峪關,一條線連在山頂上,意思是說:這是我家的籬笆,你別進來,是保家產的意思。明朝始終不開闊,跟漢朝屢次大軍出擊不一樣。漢朝的邊功,是十幾萬的牲口,幾萬、幾千的俘虜,上萬的首級;明朝邊功報上來就可笑了,斬首5個,大捷。
這兩個朝代長期延續(xù)的性格,從他們兩個開創(chuàng)帝王立下的規(guī)模,傳下的風格,就可看出來。
(摘自《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