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里記載了一段周武王盟津觀兵的故事。周武王想滅了殷紂,召集八百諸侯會于盟津。察看了各路諸侯以后,武王認為時機尚未成熟,不能舉兵。因為在武王看來,雖然各路諸侯有滅紂的愿望,但紂王朝內(nèi)部缺乏推翻殷紂的要求。如果這時候舉兵,被滅的就可能不是紂王,而是自己。因為紂王的兵力占絕對優(yōu)勢。
不到兩年,紂王把壞事做到了極點:殺比干,囚箕子,大小官員紛紛逃到周地。紂王朝內(nèi)部推翻殷紂的要求強烈起來了。這時,武王率領(lǐng)各路諸侯軍約五萬人伐紂,與紂王七十萬大軍會于商郊牧野。
五萬對七十萬,兵力的優(yōu)勢在紂王一邊,但“紂師雖眾,皆無戰(zhàn)心,心欲武王亟入”,人心的優(yōu)勢在武王一邊。結(jié)果一戰(zhàn)滅了殷紂。
盟津觀兵時,武王看到了諸侯對自己的需求;牧野之戰(zhàn)前,武王觀到了殷人對自己的需求。所謂借勢,就是借助這兩種需求。需求的范圍越大、越強烈,勢就越大、越成熟,乘勢而為,成功的幾率就高。
武王滿足了諸侯和殷人的需求,滅了殷紂,諸侯臣服。沒有殷人的需求,滅不了紂王;沒有諸侯的需求,滅了紂王會導致群雄逐鹿,天下大亂。
所以,借勢,并不一定都是借好的形勢,有時候,不好的形勢也能借。惡劣的形勢,有時候能產(chǎn)生更為強烈的需求。
美國南北戰(zhàn)爭的時候就不是什么好形勢。但美國幾個最大的財閥都是發(fā)跡于南北戰(zhàn)爭時期,譬如斯坦福、卡耐基、洛克菲勒、摩根,等等。
除了借勢,還有一招很管用——借名。中國人歷來很重名,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顧,言不順則事不成。”
中國1992年以來的商戰(zhàn),從實質(zhì)上說都是權(quán)力之戰(zhàn),從外在形式上來說,就是借名之戰(zhàn)。誰借的名義大,誰就能得到別人得不到的東西。
北京有個小湯山溫泉,那兒的地競爭得特別激烈,很難批得到。有人借民政部門巧立了一個“國際老人度假區(qū)”的名目,又是民政,又是國際,還是為“老人”服務的,誰敢不批?這個名借得高!
(摘自《特別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