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界上的事千奇百怪,每個人所能親身體驗到的只是滄海一粟。然而,“博學(xué)”則“多才”,“見多”則“識廣”。為了豐富閱歷,人們與不同的人接觸、交流;為了交流,人們周游各地。
長期周游各地的只有兩類人,一類是旅行家,一類是流浪漢。
旅行家為何旅行?
因為這是他們的興趣所在。旅行能使他們與山川湖泊作親密的接觸,能使他們無拘無束地享受大自然帶來的心曠神怡。
流浪漢為何旅行?
因為這是他們的生計所在。他們居無定所,饑餓貧窮,為了生計,不得不到處流浪,哪里有食物就去哪里流浪。
旅行家因旅行而生存,流浪者為生存而旅行。
下面是一個旅行家與一個流浪漢的對話。
旅行家:“你干嗎不找份活兒做呢?”
流浪漢:“干活?沒意思,我懶散慣了,還是現(xiàn)在自由自在好。唉,我也曾經(jīng)有過輝煌,可惜……咦,你打扮得整整齊齊,是去串門吧?”
旅行家:“我是一個徒步旅行者,我在進(jìn)行環(huán)球旅行。”
流浪漢:“什么?你在開玩笑?”
旅行家:“是真的。我已經(jīng)走了兩年零六個多月,還有七天就到目的地了。”
流浪漢:“媽呀,同樣異鄉(xiāng)漂泊,我們之間為什么如此不同呢?”
旅行家:“我在一步一步地不斷追求,而你,恕我直言,卻在失落中打發(fā)歲月啊!”
看了這則故事后,人們總是對旅行家贊不絕口,覺得他們勇于冒險,堅持不懈,不斷追求;而對流浪漢卻嗤之以鼻,覺得他們消極厭世,窮困潦倒,不思進(jìn)取。
其實,還有另一種情況存在。
有很多旅行家在周游各地的過程中只是走馬觀花,花大把的錢住旅店,并沒有了解當(dāng)?shù)氐拿袼?、民風(fēng)、民情。他們的眼光只限于欣賞,而不善于挖掘與發(fā)現(xiàn)。
有很多流浪漢,每到一個地方,因為沒有錢而不能進(jìn)入某些名勝參觀,但在與市井百姓接觸、交談的過程中,他們對每一個地區(qū)的民風(fēng)、民俗有了深刻的了解,對每一個地區(qū)的人民有了不同的看法。
旅行家可能會寫一本《風(fēng)景》,流浪漢可能會寫一本《人文》。
從某種角度來說,旅行家是思想的流浪漢,流浪漢是思想的旅行家。
什么是旅行家?
旅行家就是腰纏萬貫的流浪漢。
什么是流浪漢?
流浪漢就是身無分文的旅行家。
【作者系廣東省深圳市紅嶺中學(xué)鵬翎文學(xué)社社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