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加強文化遺產保護,促進世界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做好文化線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各項工作,特別是為了更好地理解絲綢之路跨國聯(lián)合申遺的概念與意義,統(tǒng)一申報進度,落實申報文本、規(guī)劃匯總等具體事宜為目的的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國際學術研討會、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等系列活動,于2007年10月27~31日在古都西安隆重舉行。
此次絲綢之路聯(lián)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系列活動主要介紹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產性質、跨國聯(lián)合申報的理念和方法,探討絲綢之路申遺的有關事宜及文化遺產保護理念、原則、技術等問題,目的是為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供專家指導和技術咨詢。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啟動在即
由西安市人民政府、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陜西省文物局主辦,西安市曲江新區(qū)管委會、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國際保護中心、西安市文物局共同承辦的曲江論壇暨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于10月27日率先拉開了此次系列活動的帷幕。
大明宮是中國盛唐時期世界上規(guī)模最為宏大、規(guī)制最為嚴整、規(guī)劃最具特色的宮殿群,是大唐帝國的王宮,總面積達4800畝。大明宮遺址保存比較完整,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確定的具有世界意義的重大遺址保護工程。作為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古遺址,目前大明宮遺址內的多處宮殿遺址臺基的保護工程已經完工,其周邊區(qū)域的環(huán)境改造工程、殿前御道的環(huán)境整治和修復工程已經全面啟動。根據國家文物局“十一五古遺址保護規(guī)劃”確定的大明宮遺址公園建設規(guī)劃,西安市決定對大明宮周邊的環(huán)境進行改造,從而在保護好大明宮遺址的基礎上,建成4.5平方公里的大明宮遺址公園,大明宮遺址區(qū)保護改造規(guī)劃面積約19.6平方公里。
此次國際學術研討會旨在總結50年來大明宮考古工作的成果,為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建設提供翔實的考古文獻資料;對以往的歷史文獻進行匯總、歸納,為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建設提供可靠的史料依據;對大明宮遺址價值、內涵、保護、展示利用做進一步的闡釋,為相關的招、投標打好基礎。在研討會上,眾多的國際著名規(guī)劃專家、遺產保護專家對遺址公園規(guī)劃進行了論證,為遺址公園建設提供了先進的思路和理念。
國內外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大明宮遺址的真實性和完整性應當被充分認識,并使其成為一個典范,在盡可能大的空間范圍和地域范圍來延續(xù)歷史文化脈絡,全面、立體、生動地展示這一千年遺址的整體風貌。在考古允許的條件下,邊考古邊保護邊建設,建設以保護與利用為根本目的。同時,建設必須突出生動性,充分融合古遺址保護與生態(tài)景觀建設,營造既符合遺址特質和藝術審美,又適合市民游憩、生活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的保護與建設必須將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納入其中,使文物“活化”,讓歷史文化融入現(xiàn)代城市生活,將工程打造為千年古都文物保護的一座里程碑。
絲綢之路聯(lián)合申遺步伐進一步加快
作為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系列活動最重要的絲綢之路聯(lián)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國際學術研討會于2007年10月30日在西安舉行。來自1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200多名代表在會上交流了各國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方面的經驗和做法,探討絲綢之路聯(lián)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理念、方法和原則,積極推動了我國和中亞五國聯(lián)合申報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的進程。
絲綢之路作為橫跨亞歐大陸的商旅之路和文化交流之路,具有悠久的燦爛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2005年,我國和中亞五國在世界遺產中心和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等國際組織的指導下,開始籌劃將絲綢之路中亞段線性文化遺產聯(lián)合申遺。2007年6月,在烏魯木齊召開了絲綢之路跨國聯(lián)合申遺工作會議,確定了我國六個省區(qū)的48處文物點列入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其中,河南5處,陜西12處,寧夏4處,青海4處,甘肅11處,新疆12處。
研討會上,相關人士指出,下一步中國絲綢之路申遺的準備工作將重點加緊健全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guī),繼續(xù)做好絲綢之路沿線文化遺產的保護,并在此基礎上科學利用沿線文化遺產,逐步提高不同類型文化遺產的展示水平。目前,絲綢之路沿線的省市都在積極結合大遺址保護工程,開展絲綢之路沿線相關文化遺產保護。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此次申遺時間要求緊迫,從現(xiàn)在起到2009年8月正式提交申報文本,僅有兩年時間,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根據洛陽龍門石窟、安陽殷墟、吉林高句麗王城與貴族墓地等申遺成功的經驗,地方政府在申遺中的主要工作是改善、整治遺產的客觀環(huán)境,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與財力,任務十分艱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