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大印稱“玉璽”,這是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后為了突顯他的高貴而首創(chuàng)的。歷史上最著名的玉璽無疑要數(shù)秦始皇的那顆傳國璽,它先后經(jīng)歷了多個朝代、多位帝王將相之手,最終被元朝皇帝的后裔帶到大漠后便銷聲匿跡了。
今人看來,傳國璽只是個故事或傳說,但在那金戈鐵馬的崢嶸歲月里,確有無數(shù)英雄豪杰曾為它癡迷和瘋狂。自李斯用大篆在傳國璽上寫下“受命于天,既壽永昌”八個字后,它就不再是個簡單的大印,而成了正統(tǒng)王權(quán)和高貴出身的象征,成了歷朝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心中解不開的情結(jié)。
在短暫的禪讓制之后,世襲制成了清朝滅亡前中國歷史上皇權(quán)傳承的唯一方式。除了少數(shù)幾個有志之士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豪言壯語外,當權(quán)者依然要竭力證明自己的“正統(tǒng)”,而要證明這一點,只能借助于這顆價值連城的傳國璽。在漫長的玉璽爭奪戰(zhàn)之中,有一個小插曲一直被視作經(jīng)典流傳千年:西漢末年,大司馬王莽獨攬朝政,他急于篡奪皇位,就命安陽侯王舜逼迫太后交出傳國璽。太后眼見劉氏江山將落入王莽手中,一氣之下,將玉璽摔在地上,玉璽的一角就此崩塌。王莽拿著缺角的傳國璽裝出一副天命不可違的可憐樣,哭哭啼啼地把小皇帝拉下寶座,自己登上了垂涎已久的帝位。其實,王莽能不能登上帝位并不取決于他是否擁有傳國璽,以當時的情況看,篡權(quán)只是遲早的事。但就是這遲早的事,王莽卻非要多此一舉地逼太后交出傳國璽,由此可見傳國璽所象征的正統(tǒng)和高貴在王莽心目中的地位。在歷代統(tǒng)治者看來,無論自己手中擁有多大的權(quán)力,倘若不握有傳國璽就無法證明自己正統(tǒng)的出身,而非正統(tǒng)的政權(quán)則會成為他人譏諷的把柄和自己心中的遺憾。所以,這才有了一幕幕因為爭奪傳國璽而引發(fā)的悲劇、喜劇,甚至鬧劇。
一顆小小的玉璽因為象征了正統(tǒng)而在中國歷史上叱咤風云了1500多年,成為你爭我奪的稀世珍寶,這一點恐怕連秦始皇也始料未及。對“正統(tǒng)”的崇尚與追求更是成為了統(tǒng)治者和國人普遍認同的真理;因為正統(tǒng),皇帝要出身帝王世家,科舉要比試八股文章,做人要遵循封建禮教,學習要獨尊儒術(shù)。
于是,我們的祖先排斥西學,抵觸外來文化,視新興事物為歪門邪道,一心維護中華民族文化的純潔和正統(tǒng)。但最終,正是這種對“正統(tǒng)”的近乎病態(tài)的追求,讓中國付出了割地和賠款的沉重代價。
于是,人們醒悟了,將一貫被奉為至理的“正統(tǒng)”徹底推翻。帝王被罷黜了,科舉制度被取消了,封建禮教被廢除了,人們的思想和精神得到了解放,沒有人不為這一切歡呼雀躍。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另一種罪過:延續(xù)了千年的儒學在我們的手中中斷了,中華民族禮儀之邦的氣質(zhì)在我們身上退去了,無數(shù)千年古剎在我們手中毀滅了。我們不僅廢除了封建社會不合理的“正統(tǒng)”,也摧毀了歷史中燦爛的傳統(tǒng)。
站在今天的角度,以更理性的思維去回顧中國歷史,我們不得不認真思考,究竟該怎樣解決“正統(tǒng)”和“新興”之間的矛盾,究竟該如何對待所謂的“正統(tǒng)”的中國文化。
傳國璽是用大名鼎鼎的和氏璧制成的。和氏璧乃世間不可多得的天然美玉,晶瑩剔透,令人心醉。但凡是天然玉石,就不可能完美無瑕,對待有瑕疵的美玉,能工巧匠決不是讓它粉身碎骨,也不會任其瑕疵畢現(xiàn),而是精雕細琢令它光彩奪目。
同樣的道理,對待我們心中不完美的“傳國璽”,我們也應當擺正心態(tài)。其實,沒有任何文化擁有永恒的正統(tǒng),正統(tǒng)并不等同于傳統(tǒng),真正的正統(tǒng)也并不意味著專斷和排斥。正統(tǒng)只是從前人的經(jīng)驗中總結(jié)出來的一種主流的意識,而這種意識是否存在保留價值卻需要今人來冷靜地判斷。因此,正確對待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不故意拔高也不刻意貶低,不一味推崇也不全盤否定,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唯有如此,才能留住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七中高2008級(13)班學生】
點評
文章旁征博引,事例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豐厚的知識積累。另外,文章見人所未見,言人所未言,新穎獨到的觀點表現(xiàn)了作者思想的深刻。敘述、議論有機結(jié)合,字里行間滲透著作者或嘲諷或憤激的情感,表明了作者鮮明的立場。這是一篇較為成功的習作。
【特邀點評:胡萬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