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力資本的概念界定及構成要素
智力資本最早是被作為人力資本的同義詞由西尼爾于1836年提出的,他認為智力資本是指個人所擁有的知識和技能。約翰-卡納斯·加爾布雷斯(J·K·Calbrainth)于1969年發(fā)展了智力資本這一概念,他認為智力資本不僅僅是純知識形態(tài)的知識,還包括相應的智力活動,即智力資本不僅僅是靜態(tài)的無形資產,而且是有效利用知識的過程,一個實現目標的手段。
美國學者托馬斯·斯圖爾特以敏銳的歷史洞察力。推動了智力資本理論思潮。1991年,他在其經典性論文《智力資本:如何成為美國最有價值的資產》中提出了智力資本的概念,同年指出智力資本已經成為美國最重要的資產,進而在1994年又進一步論證智力資本是企業(yè)最有價值的資產。他將智力資本定義為公司所有成員所知曉的能為企業(yè)在市場上獲得競爭優(yōu)勢的事物之和,在一定意義上,智力資本是能夠被用來創(chuàng)造財富的智力資料——知識、知識產權、經驗等。指出企業(yè)智力資本體現在企業(yè)的人力資本、結構資本和客戶資本之上并稱之為智力資本的H-S-C結構。
英國學者安妮·布魯金(Annie Brook-ing)認為智力資本就是使企業(yè)能夠運行的所有無形資產的總稱,即企業(yè)=有形資產+無形資產。并且她認為智力資本是市場資產、知識產權資產、以人為中心的資產和基礎結構資產的混合體(Brooking,1997)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烏爾里奇(Dave U1-rich)提出了一個更為簡潔的定義。即一家企業(yè)的智力資本就是其成員能力和認同感的乘積,用公式表示,即智力資本=能力×認同感(Ulrich,1998)。公式中用乘號表示強調組織中的人力資本和結構資本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加拿大MaMaster大學的Nick Bontis博士自1996年以來發(fā)表了多篇有關智力資本的研究文獻。他認為,智力資本的提出是出于對相對于信息而言的知識的有效運用的目的,并進一步分析了智力資本中人力資本、結構資本和客戶資本的相互關系(Bontis,1999)。澳大利亞學者斯維比(Karl Erick Sveiby)認為智力資本是由員工能力、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三部分構成,即E-I-E模型。
除了理論研究者對于智力資本理論的關注之外,一批富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企業(yè)在經營實踐領域中也進行著積極的探索,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瑞典第一大保險公司斯堪的亞。它從1993年就開始智力資本量化評估工作并取得顯著效果,它將智力資本定義為企業(yè)真正的市場價值和賬面價值之間的差距,它是企業(yè)創(chuàng)造的可選擇發(fā)展價值的潛力所在,是人力資本和結構資本的耦合。其開發(fā)設計出的智力資本評價模型“斯堪的亞導航器”(Skandia Navigater)基本上主導了智力資本理論框架的發(fā)展。
近幾年來我國的學術文獻中,已經開始出現了一些關于智力資本及其構成的文章,但是原理性的介紹文獻較多,而專題性的評述較少,直接用于指導企業(yè)管理實踐的就更少。我國的一些學者從智力資本的能力視角人手對智力資本進行定義,這方面的研究包括:譚勁松(2001年)認為,智力資本是人力資本的核心,是高級的人力資本,是人力資本的升華,它包括科研創(chuàng)新型智力資本和資源配置型智力資本,智力資本只能通過教育和培訓獲得。袁慶宏(2001)認為,智力資本是組織中一種潛在的應用知識與技能創(chuàng)造價值的能力,是一種聚合知識載體的能力,它并不是知識本身。王勇、許慶瑞(2002)認為智力資本是一種組織現象,是各種知識元素在特定企業(yè)中被有效整合后所表現出的能夠用于創(chuàng)造財富的企業(yè)能力。各種知識元素是企業(yè)智力資本存在的前提,但它并不簡單地等同于智力資本,而是以一種潛在的智力資本形態(tài)存在。因此,獲取、構建和提升企業(yè)的智力資本,不僅是企業(yè)獲取創(chuàng)造知識的過程,更是圍繞企業(yè)戰(zhàn)略,使用企業(yè)知識元素的過程。
從以上對智力資本的分析來看,智力資本是企業(yè)中所具有的核心能力的通稱,是以企業(yè)中存在的人力資本為基礎的,需要與企業(yè)結構資本、客戶資本相結合的一種能動性資本,是企業(yè)最為重要的資源,是一種潛在的、無形的、動態(tài)的、能夠帶來價值增值的價值,是企業(yè)真正的市場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差距,是物質資本與非物質資本的合成。
二、智力資本與公司價值的關系模型
(一)檢驗模型
為了探討智力資本的各個成分與公司價值之間的關系,本文使用結構方程模型(Structuml Equation Model;SEM)驗證研究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由于智力資本研究涉及的眾多變量都不能進行直觀的、直接的測量,稱之為潛在變量(1atent vail-able),用一些外顯變量(observable indica-tors)進行間接測量。
對于指標與潛變量之間的關系,通常寫成如下測量模型方程:
x=Axξ+δ
y:Ayη+ε
其中:x——外生指標組成的向量:y——內生指標組成的向量:
∧x一一外生指標與外生潛變量之間的關系,是外生指標在外生潛變量上的因子負荷矩陣:
∧y——內生指標與內生潛變量之間的關系,是內生指標在內在潛變量上的因子符合矩陣:
δ——外生指標x的誤差項:
ε——內生指標y的誤差項:
對于潛變量之間的關系,結構模型的方程矩陣表示為:η=Bη+Tξ+ζ
其中,
η——內生潛變量,即人力資本、結構資本、客戶資本的價值:
ξ——外生潛變量,即公司價值受到外部影響的因素考慮:
B——內生潛變量之間的關系,是描述η的各分量間的線性關系強弱的系數矩陣:
T——外生潛變量對內生潛變量的影響,是描述η與ξ間線性關系強弱的系數矩陣:
ζ——結構方程的殘差項,反映了η在方程中未能被解釋的部分。
(二)變量設計
1、外生潛變量。考慮到公司價值是公司對市場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獲利能力和競爭優(yōu)勢持續(xù)時間的綜合表現,它不僅反映了公司已有資產的獲利能力。而且還體現了公司對經營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這是對公司價值的一種定性描述,但從定量的角度來看,公司價值則被定義為公司在未來能夠產生的現金流入量的折現值之和。因此本文選取包括財務指標(X1)、戰(zhàn)略結構(X2)和環(huán)境因素(X3)等在內的指標來衡量模型的外生潛變量(ξ)。
2、內生潛變量。智力資本結構包括人力資本、結構資本和客戶資本,而貫穿公司價值創(chuàng)造的微觀活動是知識流在企業(yè)內部的流轉,因此將公司價值的產生認為是內生變量,與三類資本共同構成本研究的內生潛變量(η)。(1)人力資本變量(η1)。人力資本作為知識的載體,包含了員工個人的顯性和隱性的知識資產。它不僅包括員工獲得的知識和技能,而且包括員工與其他員工形成的團隊關系,涉及員工的激勵、個人目標和團隊目標的關聯等,員工技能、知識和能力的增加最終會增加公司的經營績效,但是由于人力資本的流動性。它是如何來影響公司價值的還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因此基于知識管理的角度對人力資本變量的測度設計指標如下:公司對員工培訓投入(Y1):對于同等的員工,公司支付的薪酬和培訓費用,以及培訓天數。知識員工的轉變比率(Y2):公司內部非知識員工向知識員工的轉變指標,衡量組織學習和發(fā)展的效率。員工的態(tài)度與能力(Y3):反映員工的能動性、勝任程度以及負責程度。(2)結構資本變量(η2)。結構資本是公司創(chuàng)造價值的系統(tǒng)化的整合能力。是增加知識在組織內流動和傳達與儲存知識的有形系統(tǒng),包括組織系統(tǒng)、流程與文化反映組織內部運作系統(tǒng)、流程效率和氛圍;創(chuàng)新維度反映企業(yè)創(chuàng)新投資與能力;知識管理反映的是企業(yè)內部知識的獲得和保護;交流與合作體現了促進學習與成長的信息交流和合作。因此基于知識管理的角度對結構資本變量的測度設計指標如下:組織內部結構(Y4):了解員工能力的基礎上分配適當的工作,衡量公司內部知識傳播的有效性。IT投資與研發(fā)投資(Y5):研發(fā)費用占總銷售收入的比率,研究人員占總員工人數的比率等,衡量公司創(chuàng)新的能力。知識管理(Y6):流程書面化、知識庫、信息溝通的保障措施等。(3)客戶資本變量(η3)??蛻糍Y本是公司對外關系的開發(fā)、建立與維持,為了提升公司價值,必須與客戶及其它組織建立一定水平的關系,其內涵主要包括與客戶的關系、與供應商的關系以及與其它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因此基于知識管理的角度對客戶資本變量的測度設計指標如下:客戶滿意指數(Y7):客戶反饋的對于公司產品或服務的滿意程度??蛻舯3致?Y8):企業(yè)爭取到的客戶繼續(xù)保持交易關系的部分所占的比重,這一指標反映的是顧客對企業(yè)的忠誠程度。與客戶關系的強度(Y9):公司與客戶、供應商及利益相關者之間關系的穩(wěn)定程度。戰(zhàn)略聯盟(知識聯盟)(Y10):與利益相關組織形成的戰(zhàn)略聯盟。其共享知識、聯合運作的效率越高,越有可能導致更好的利潤率。(4)公司價值(η4)。公司價值的來源在于以智力資本為基礎的核心能力,它是企業(yè)在市場競爭中取勝的法寶。公司價值的能力指標可以設計如下:生產能力(Y11):企業(yè)能夠把一定的資源轉變成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創(chuàng)新能力(Y12):企業(yè)能夠適應市場和環(huán)境的變化不斷推陳出新。整合能力(Y13):企業(yè)能夠充分利用和協調各種資源以產生更好的、更大的效益。
3、模型的基本假設。根據本文分析和相關理論的檢驗,本研究建立假設如下:
假設1:公司人力資本會正向影響公司價值。
假設2:公司結構資本會正向影響公司價值。
假設3:公司客戶資本會正向影響公司價值。
假設4:公司人力資本會正向影響公司的其它智力資本因素。
4、模型構建。相應的結構模型η=Bη+Tξ+ζ表示為:
本文探討了智力資本與公司價值之間的關系,主要是為了提高公司價值,尋找增加公司價值的可能途徑。對智力資本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將公司資源投入轉化為產出價值的創(chuàng)造性程序的整體分析框架,人力資本作為個體知識和組織知識的載體是智力資本發(fā)揮作用的重點所在,并對結構資本和客戶資本起到推動的作用。從而在直接和間接兩個方面來提高公司價值;結構資本發(fā)映出公司的組織結構、業(yè)務程序、組織文化等。是使人力資本得到充分發(fā)揮的基礎,是使企業(yè)個人能夠更好地工作所依賴的企業(yè)平臺,是組織所具有滿足市場需要的能力;客戶資本是公司最寶貴的資源,培育客戶忠誠,與有價值的客戶保持長期穩(wěn)定的關系是公司獲得持續(xù)競爭優(yōu)勢的關鍵。三種智力資本是一個有機整體,公司價值的提升并不是單純地從人力、結構和客戶三種各自獨立地資本項目中產生的,而是從它們之間的互動中產生出來的,而貫穿這三種智力資本的樞紐是企業(yè)的知識流,對企業(yè)知識的創(chuàng)造、傳遞、利用保護和價值實現始終貫穿于智力資本的三大組成部分。知識作為一種資源可以被組織用來作為投人要素,通過在組織經營過程中的長時間積累,知識流的循環(huán)將成為企業(yè)價值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