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遠
2007年是張恨水先生逝世40周年,這位曾被老舍稱為“國內(nèi)唯一婦孺皆知的老作家”,有一個獨特的人生信條:“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也確如信條一樣,張恨水的創(chuàng)作數(shù)量在20世紀中國小說家中是驚人的。他當年的經(jīng)濟生活究竟怎樣呢?
月薪8圓開始報人生涯
張恨水(1895~1967)原名心遠,祖籍安徽。6歲入蒙學讀書。1912年秋父親病逝,使全家陷入困境。此后6年間,張恨水四處漂泊,閱盡世態(tài)炎涼。
張恨水的文字事業(yè),始于1918年在安徽蕪湖一家小報《皖江報》當主筆,其時月薪8塊銀圓,但經(jīng)濟上已經(jīng)可以自立了。24歲時(也就是五四運動爆發(fā)的那一年)他辭去《皖江報》的職務,依靠掙來的幾十圓積蓄,只身來到北京,由于沒有固定收入,很快成了窮光蛋。王夫三介紹他結(jié)交了上?!稌r事新報》駐京記者秦墨哂,應邀做秦的助手,起初每月能得到10圓勞務費。不久他認識了北京《益世報》總編輯成舍我,便又兼任《益世報》助理編輯,月薪30銀圓,總收入有40銀圓。第一次在北京領(lǐng)取的月薪,還了債,付了房錢飯費,張恨水只剩下一塊銀大洋,但他看到戲園貼著梅蘭芳、楊小樓、余叔巖聯(lián)袂演出的海報,票價一圓,馬上就把這一塊錢買了戲票。
如此筆耕不已,過了兩三年,張恨水每月收入增加到100~200銀圓。經(jīng)濟生活較以前寬裕后,張恨水于1924年在北京租賃了第一處住房:未英胡同36號,前后五個大院子,最大的后院可以踢足球;中院是他的書房,三間小小的北屋,像一只大船,面對著一個長5丈、寬3丈的院落,院里并無其他庭樹,只有一棵200歲高齡的老槐。未英胡同的月租金只有30銀圓(相當于今人民幣1200元左右)。
張恨水作過比較:與同時的上海房子比,這樣的租金只能租法租界有衛(wèi)生設備的一個樓面;與同時的南京房子比,也只能租城北兩樓兩底的弄堂式洋樓一小幢。
破紀錄:《春明外史》連載5年
從1919年到1929年,張恨水一直幫助成舍我辦報。
1924年,成舍我離開《益世報》,以200銀圓作啟動費,在北京西單手帕胡同創(chuàng)辦《世界晚報》,4月1日創(chuàng)刊。他特約張恨水擔任副刊《夜光》主筆,并撰寫小說在晚報上分期刊登。張恨水抓住這個機會,開始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春明外史》,1924年4月12日起在《世界晚報》連載,獲得市民讀者群的歡迎。《世界晚報》隨之擴大了銷售量,風靡一時,但張恨水當時沒有另得稿酬,僅領(lǐng)取編輯月薪200銀圓。
不到一年后的1925年2月10日,成舍我又在北京石駙馬大街甲90號創(chuàng)辦了《世界日報》,仍約請張恨水擔任副刊《明珠》主筆,并連載長篇小說《新斬鬼傳》。
《春明外史》全書86回,共90萬字?!妒澜缤韴蟆访刻炜?00字,連載5年之久,直到1929年1月24日全部載完。由于文化市場看好,全文連載完畢后,《春明外史》很快出版了單行本,成為暢銷書。張恨水一舉成名。
大約1928年,張恨水認識了一位才女,她留過洋,會寫小說、作詩,思想解放,也仰慕張恨水的才情。她希望張恨水與兩個夫人離婚,然后跟她正式結(jié)婚。張恨水慎重考慮后,婉言謝絕,因為他要對兩個夫人負責,不忍心撒手不管。(附注:長期以來社會上有一個傳說,認為張恨水暗戀冰心,但實無其事。錄此備考。)《春明外史》中才貌出眾、帶有舊式女子風范的李冬青,最符合傳統(tǒng)“佳人”形象,但無奈,張恨水無法跟這樣的佳人結(jié)合。
月收入達到胡適水平
此后,張恨水又先后寫成了《金粉世家》、《啼笑因緣》等著名小說。百萬字的鴻篇巨制《金粉世家》從1927年2月14日起,在北京《世界日報》副刊《明珠》上連載,歷時又是5年多,到1932年5月22日刊登完畢。
1929年,嚴獨鶴主持《新聞報》時,赴北平預約張恨水寫稿,名著《啼笑因緣》應運而生,使得該報銷量猛增。此時的張恨水已紅遍全國。1930年2月他辭去了《世界日報》和《世界晚報》副刊主編職務,專心從事寫作,成為暢銷小說大家。
1930年秋,張恨水應邀前往上海,受到熱情接待。當時上海的小報紛紛登出“張恨水十分鐘內(nèi)到手幾萬圓稿費,在北平買下一座王府”的傳聞。這顯然是聳人聽聞的夸張,但也“事出有因”。張恨水的兒子張伍在《憶父親張恨水先生》中寫明了事情真相:
父親經(jīng)趙苕狂先生介紹,認識了(上海)世界書局的總經(jīng)理沈知方先生。沈請父親在麗查飯店吃飯,由趙苕狂作陪。席間他們都極力勸說父親將《春明外史》和《金粉世家》兩部小說吏由上海世界書局出版,并言明,《春明外史》可以一次付清稿費,條件是要把北平的紙型銷毀;《金粉世家》的稿費則分四次支付,每收到四分之一的稿子,就付一千圓。這兩部小說各有百萬字,照此算來,馬上就會有大筆收入,而父親此時又極需錢用,所以就同意了。趙苕狂先生又約父親專門為世界書局寫四部小說,每三個月交出一部,字數(shù)是每部在10萬字以上20萬字以下,每千字8圓,父親同意了.這樣連吃飯帶談話,不到兩個小時,這就是外面?zhèn)髡f的“十分鐘成交數(shù)萬銀圓”神話的真相。(作者注:按照我的計算,當年的四千銀圓相當于今人民幣20萬元左右。)
當時張恨水立即得到《春明外史》稿酬(一次性買斷)4000銀圓;并且此后分四次陸續(xù)收到《金粉世家》稿酬4000銀圓,以上合計8000銀圓。然后,每三個月得到20萬字小說稿酬1600銀圓。也就是按照約定,每年至少可保證6400銀圓的稿酬,平均月收入在500銀圓以上,與當時胡適教授的經(jīng)濟收入達到同一水平(月收入相當于今人民幣2萬元左右)。
這還僅僅是上海世界書局給予張恨水的稿酬,未計其他的收入(如報刊編輯費等)。因此可以說,當時“張恨水稿酬幾萬銀圓”的傳聞雖然不夠準確,但絕非無中生有。
1930年底,張恨水攜款(稿酬所得)7000銀圓從上?;氐奖逼胶螅闷渲?000銀圓購置了前門大柵欄12號的一所大宅門四合院,這跟魯迅周作人兄弟購置的北京西直門八道彎大宅門價格相似,規(guī)模相當。
張恨水長期擁有廣泛的讀者群,魯迅的母親就是他的書迷。魯迅在1934年5月16日致魯老太太的信中寫道:“三日前曾買《金粉世家》一部十二本,又《美人恩》一部三本,皆張恨水所作,分二包,由世界書局寄上,想已到?!?《魯迅全集》第12卷)
1931年的一次游園會上,張恨水認識了一位能歌善舞的16歲少女——春明女中的高中生周淑云。她出身于沒落官僚家庭,父親早逝。她愛讀張恨水的小說,聰明伶俐,愛唱京戲,張恨水也非常喜歡她。周淑云愿意做張恨水的外室,張恨水就另外租房,跟周淑云成婚,并從《詩經(jīng)》的《周南·關(guān)雎》里面取出兩個字,給周淑云改名周南。
張恨水這次在北平租賃的住房,是大方家
胡同12號,租金每月40銀圓??上н@處庭院,未及張恨水親自添補栽種,日本帝國主義就已占領(lǐng)東北,威脅華北。張恨水明白:在北平的“安樂窩”無法長久居住下去。
重慶時期窮到抽不起煙
1935年秋季,成舍我在上海創(chuàng)辦《立報》,約請張恨水南下,擔任副刊編輯。三個月后張恨水離開上海,遷居南京。他又回到報社工作。這時張友鸞也辭去上?!读蟆返穆殑?,來到南京。他鼓勵張恨水在南京辦一張自己的報紙,所需費用也只有3000多圓。這筆錢張恨水還拿得出來,歷年積累的稿費足夠了。張恨水投資4000圓,在中山南路八條巷口租下兩幢小洋樓,后來又擴充為3幢,先后購買了四部平版印刷機,又在上海立報社鑄了幾副鉛字,報紙就開張了,定名為《南京人報》。1936年4月8日,《南京人報》創(chuàng)刊。由于張恨水的號召力,這張報紙第一天就銷到15000份,打破了當時報業(yè)的紀錄。南京淪陷前四天,《南京人報》被迫???/p>
安頓家屬避難到安徽老家后,張恨水投入抗戰(zhàn)工作。1938年7月,他來到重慶,承擔了《新民報》的編輯事務?!缎旅駡蟆酚袃蓚€副刊,一個由張恨水主編,另一個由女作家謝冰瑩主編。
張恨水到重慶半年之后,愛妻周南便帶兩個兒子趕來會合,一家人住在重慶南溫泉的3間茅屋里,和摯友老舍做了鄰居。南溫泉景色秀美,但他們的生活卻非常清苦。茅屋是“國難房”,屋頂茅草鋪蓋,四壁是竹籬笆墻,糊上泥巴刷上白石灰,雨季一來,到處滴漏,只好把盆盆罐罐都用來承接雨水,大有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描繪的窘?jīng)r。張恨水為茅屋題名“待漏齋”。
1940年張恨水寫了四闕《浣溪沙》詞,其中之一:
入蜀三年未作衣,近來天暖也愁眉,破衫已不像東西。
襪子跟通嘲鴨蛋,布鞋幫斷像雞皮,派成名士我何疑?
張恨水原來喜飲龍井、碧螺春、六安瓜片等綠茶,曾說“飯食可以將就,喝茶不可將就”,到1940年代初,他一個月的筆耕不夠買幾斤龍井茶,于是只好改喝四川產(chǎn)的沱茶;原來習慣抽煙,到了重慶抽的是廉價劣質(zhì)“神童牌”香煙,這種煙又辣又臭,他稱之為“狗屁”,后來連“狗屁”也買不起了,干脆戒煙。
張恨水一家6口,還有故鄉(xiāng)的老母、親戚,十多口人等著他匯錢供養(yǎng),生活實在艱難。他上班的新民報館離居住地南溫泉有40多里路,還要過嘉陵江,擠公共汽車困難,便索性步行。幾乎每個月一次,他要從新民報館背回幾十斤平價米,徒步走過陡峭的山路,到家時氣喘吁吁,一身汗水濕透衣衫。夜晚寫作,沒有電燈,又買不起洋蠟燭,只好點菜油燈,而且連菜油也不敢多添,真是“一燈如豆照凄涼”。平日很少有機會吃肉,妻子周南就買了一只小豬崽,在家中喂養(yǎng)。張恨水性喜干凈,豬叫聲又擾亂他的寫作,周南就把小豬藏在茅屋后廚房旁邊的草棚里面,天不亮就由孩子們趕到山上放養(yǎng)。
日常生活雖然貧困,但常有朋友到南溫泉來,《新民報》同人張友鸞、張慧劍、趙超構(gòu)、盧冀野、馬彥祥、黃少谷等人都是這茅草屋里的常客。這時期,張恨水寫成了《魍魎世界》和《八十一夢》等名著,也可稱為“文窮則工”吧。1942年,周恩來曾贊美張恨水的《八十一夢》是揭露黑暗勢力的優(yōu)秀作品。
經(jīng)濟上破產(chǎn),幾乎一無所有
1946年2月15日,張恨水回到北平,籌辦《新民報》。不久,全家團聚,張恨水又買了西城區(qū)趙登禹路北溝沿甲23號的一所宅院,共有四進院落,30多間房子,環(huán)境清幽。友人陳銘德、鄧季惺伉儷送了他一套西式家具,他又買了一套紅木家具,家就這樣再次安置下來。他擔任《新民報》主筆,又不斷地寫小說,還勤于作畫。報社為他配備了專用汽車和司機,生活顯得十分安逸和舒適。
1946年到1948年,是張恨水文學創(chuàng)作的最后一個高潮。這三年間,他除了寫作大量的散文、小品、詩詞外,還寫了《巴山夜雨》、《紙醉金迷》、《歲寒三友》等長篇小說,在各地報刊連載,引起強烈反響。
好景不長。內(nèi)戰(zhàn)又起,通貨膨脹,物價飛漲。
1948年夏末,他辭去了《新民報》經(jīng)理職務,專門從事寫作。家鄉(xiāng)安徽潛山傳來土地改革的消息,大妻被劃為地主分子,抗戰(zhàn)時期被家人藏在白巖寨得以完好保存的12箱書籍、手稿,或被焚燒,或被農(nóng)民當做手紙,蕩然無存。多年心血化為烏有,怎能讓他保持心靈的平靜?
然而對他生活產(chǎn)生直接影響的,則是經(jīng)濟上的破產(chǎn)。1946年至1948年間,張恨水以版稅所得,購買了黃金十兩,交私人開設的大中銀行經(jīng)理王錫恒存入該行,但未立存折,只以經(jīng)理名義開了一個收據(jù)。解放前夕,王錫恒將經(jīng)手借貸的黃金全數(shù)席卷逃亡臺灣。張家除了一所大宅院以外,幾乎是一無所有了。
一代小說家晚景凄涼
1949年春,北平解放。5月下旬張恨水忽患半身不遂,喪失了說話能力,記憶力也遭到破壞,連妻子都不認識了。他歷年積蓄的“法幣”和“金圓券”,深受通貨膨脹的禍害,貶值得形同廢紙。這位寫了大量暢銷書的文化人,除了住房和書畫,什么財產(chǎn)都沒有了。妻子賣掉僅有的一些首飾,以醫(yī)治他的疾病。
這時周恩來特地派人來看望張恨水,邀請他參加全國第一屆文代會。得知張恨水患病之后,政府對他的生活作了妥善安排。這期間,他加入了中國文學工作者協(xié)會(后改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不久被聘為中央文化部顧問,每月有“老人民幣”120萬元(合新幣120元)顧問費。雖然不算多,但有了這樣一筆固定收入,家庭生活得到了最低保障。
3個月后,張恨水的病情逐漸好轉(zhuǎn),可以扶著手杖練習走路,但一時還不能寫作。妻子為了讓他安心養(yǎng)病,將北溝沿的大宅院賣給了北京電影制片廠,全家遷居到離此不遠的磚塔胡同43號一個小四合院。賣房所得的錢,用來補養(yǎng)他的病弱之身。
張恨水健康狀況好轉(zhuǎn)以后,部分恢復了寫作能力,就主動辭去了文化部顧問的職務,仍然作為自由撰稿人,以版稅和稿費謀生。身患癌癥臥病多時的愛妻周南于1959年10月去世,這給張恨水的晚年帶來致命打擊,他的病情再次嚴重起來,一度恢復的寫作又中斷了。周恩來總理聞訊,立即為他簽發(fā)了“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的聘書,每月仍領(lǐng)取120元固定工資,由此勉強度日。
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爆發(fā)。張恨水的老朋友們無一例外被“揪”了出來,關(guān)押進“牛棚”。摯友老舍先生自殺了,家里人一直不讓他知道,以免引起他情緒波動。
1967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七的早晨6時50分,張恨水起床,家人為他穿鞋時,他突然仰身向床上倒去,從此再沒有起來。腦溢血發(fā)作的他,沒有說一句話,安詳?shù)仉x開了人世,享年7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