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姬
歐盟已是當今世界力量格局中和美國分庭抗禮的"一極",只不過它是一個"靜悄悄的超級大國"。
有人說,歐盟是經(jīng)濟巨人,政治矮子,因為它沒有獨立?統(tǒng)一的外交政策。這句話似乎有些道理,因為歐盟在外交政策上采取全體通過制,任何一票否決都可能讓某項政策流產(chǎn)。去年,正是因為波蘭的一票,歐盟只得放棄和俄羅斯確定新伙伴關系的談判。
事實上,歐盟有其獨特的外交政策。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歐盟計劃主任安德魯·莫拉夫斯克(Andrew Moravcsik)看來,歐盟已是當今世界力量格局中和美國分庭抗禮的"一極",只不過它是一個"靜悄悄的超級大國"。至于歐盟最成功的外交政策,西班牙馬德里智囊機構艾卡諾皇家學院(Real Instituto Elcano)的何塞·托雷布朗卡(José Torreblanca)教授認為是"擴張"。
"同一聲音"顯雛形
歐盟當然有外交政策,且頗有成效。1993年以來,歐洲理事會在外交政策上有70多次采取共同立場,涉及了從巴爾干半島到東帝汶,從核不擴散到打擊恐怖主義等問題。一旦采取了共同立場,理事會即要求各成員國堅決予以支持,歐盟輪值主席國則在聯(lián)合國和其他國際論壇上對此進行辯護。同期,理事會還有50多次采取了共同行動,包括在非洲和其他地區(qū)進行排雷行動及向包括巴爾干半島和中東在內(nèi)發(fā)生危機的地區(qū)派遣歐盟特使等。
在眾多對外政策中,歐盟的援助政策最引人注目。目前,歐盟在人道主義援助方面位居第一,在提供財政援助方面位居第五,僅次于美國?日本?德國和法國。其中,歐盟及其成員國提供了國際官方發(fā)展援助(ODA)額的55%和無償援助額的2/3以上。由歐洲委員會和歐洲投資銀行負責管理的歐盟援助款所占份額已從30年前的7%增加到目前的17%。歐洲委員會負責每年達96億歐元的所有對外援助資產(chǎn)的管理工作。
最初,歐盟的對外援助集中于成員國在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區(qū)的前殖民地。而目前,歐盟的對外援助已真正遍布全世界。其中,2/3注入中東歐?前蘇聯(lián)國家?巴爾干半島?中東?地中海?亞洲和拉丁美洲。這些援助的目的并非僅僅用于發(fā)展,同時也用于幫助重建?體制建設?宏觀經(jīng)濟計劃和改善人權等。
此外,歐盟也采取軍事行動(有時和北約一起),在波黑?剛果?達爾富爾和科索沃地區(qū)派兵維和。前歐盟外交事務專員彭定康(Chris Patten)說,在阿富汗的行動成功與否,不僅對北約,對歐盟的信譽度也十分重要。
在外交界,歐盟地位舉足輕重。歐盟外交事務高級代表索拉納(Javier Solana)和美國?俄羅斯外長的接觸次數(shù),不亞于和英國?法國和德國外長的交流頻率。
在伊朗核問題上,歐盟功不可沒。美國已經(jīng)為伊拉克焦頭爛額,與德黑蘭也沒有建立外交關系。因此,英國?法國和德國就當仁不讓地出面勸說伊朗不要制造核武器。索拉納也很快以歐盟代表身份參與進來。盡管歐盟在伊朗核問題上尚未取得驕人成績,但至少顯示了歐盟共同外交政策的雛形。
英國《經(jīng)濟學人》假設,如果歐盟憲法通過,索拉納的職位就名正言順地成為"外長",歐盟的共同外交政策也呼之欲出。歐盟外長將獲得更多權力和可支配款項,有時可以把外交事務置于歐盟內(nèi)部事務之上,并可成為歐盟外長會議的常任主席。
但這樣也不能解決歐盟外交的最大問題:一旦成員國之間有分歧,就無法執(zhí)行。這個弱點在伊拉克問題上表露無遺,歐盟對此"袖手旁觀",因為英吉利海峽兩岸的大國對美國攻打伊拉克的態(tài)度完全相反。在處理與俄羅斯的關系時也是如此。新加入的東歐成員國往往比老成員國更"嚴厲";而作為歐洲能源的主要供應國,俄羅斯已經(jīng)習慣和"新老歐洲"分別打交道。對于中國,歐盟成員國對于是否解除武器禁運也始終無法達成一致。
對此,貝塔斯曼基金會經(jīng)理?路德維?!ゑR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學的應用政策研究中心(CAP)副主任約瑟夫·雅寧(Josef Janning)表示,歐洲政治今后的步驟是在世界上維護歐洲的利益和安全?在全球化背景下處理與世界的交融問題,以及維持與國際政治中的其他大國的均勢。在這些步驟上,歐洲人必須證明他們的團結。對此需要一種新的歐洲理念,這一理念在抱負上應超越建立一個歐洲共同市場這個初創(chuàng)理念。
而在普林斯頓大學歐盟計劃主任莫拉夫斯克看來,歐盟已經(jīng)成為眾多發(fā)展中國家的"燈塔",這是美國可望而不可及的。未來學家杰里米·利夫金認為歐洲理念在今后幾年還會上升。"當美國精神變得疲憊",他寫道,"一種新的歐洲夢正在誕生。"這種夢想是強調(diào)共同關系而不是個人自由,文化多樣性而不是同化,生活質(zhì)量而不是財富積累,可持續(xù)發(fā)展而不是物質(zhì)無限增長,并重視普遍的人權。"美國金融巨頭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也表示,歐洲和一個復興的歐盟,可以為目前全球所面臨的挑戰(zhàn)提供一個更好的"模式和動力"。
"入盟"是根胡蘿卜
分析人士一致認為,歐盟最成功的外交政策是其自身的擴張。50年前,它只是作為解決法德矛盾的一個成果。可今天,它是整個歐洲的典范。
歐盟擴張被西方看作是自冷戰(zhàn)結束以來民主推進的最好實踐。"一旦進入歐洲的影響范圍",歐洲開放社會機構(Open Society Initiative for Europe)的馬克·萊奧納多(Mark Leonard)說,"國家就會永遠改變。"許多國家為了入盟而"改頭換面"。希臘在1981年正式加入歐盟前,從獨裁體制到民主體制平穩(wěn)過渡。最近3年的12國加入,也是一個例證。巴爾干西面的國家已經(jīng)從上世紀90年代的腥風血雨中平靜下來。土耳其似乎也在為加入歐盟而進行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改革。歐盟的"后院"國家紛紛在主動接受歐盟的價值觀,"入盟"這根"胡蘿卜"十分奏效。相比之下,拉美國家卻不給美國面子。
在今年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入盟后,歐盟的下一目標地區(qū)是歐洲東南部。和克羅地亞和土耳其的入盟談判已從2005年10月啟動,明年可能也將可能考慮和馬其頓接觸。歐盟外長們都認為,阻止巴爾干成為"火藥桶"的唯一方法,是把塞爾維亞?黑山和科索沃一起"擁入懷中"。
美國《新聞周刊》指出,雖然歐盟內(nèi)部出現(xiàn)"擴張疲勞",即便一些政府在公眾面前也反對近幾年的擴張,但幾乎所有的歐盟成員國領導人都希望繼續(xù)擴張。
對于德國?瑞典?丹麥?希臘?意大利和10個新成員國,擴張創(chuàng)造了商業(yè)機會,并為這些國家在地緣政治方面建立一個與前蘇聯(lián)地區(qū)的緩沖區(qū)域。對于英國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擴張令一些企圖利用歐盟成為"反美"組織的人愿望落空。這幾年最支持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入盟的是法國。分析人士指出,希拉克總統(tǒng)希望繼續(xù)執(zhí)行19世紀開始的在巴爾干地區(qū)"平衡"德國影響的政策。
當然,歐盟領導人對外宣稱的擴張動機是為了歐洲的和平與繁榮。他們并沒有撒謊。面對不斷降低的出生率,歐洲經(jīng)濟的未來需要引進更多勞動力,而東歐人是最佳選擇。來自新加盟國家的工人并沒有導致他們進入的國家失業(yè)率上升,相反,他們承擔了當?shù)厝瞬辉笍氖碌墓ぷ?,對勞動力市場提供了積極的補充。英國勞工聯(lián)合會(Trades Union Congress)的負責人布倫丹·巴伯(Brendan Barber)表示支持引進巴爾干地區(qū)的勞動力。瑞典和愛爾蘭的經(jīng)濟也因新移民的涌入而維持高增長。
擴張政策也是英國資深外交官羅伯特·庫珀(Robert Cooper)所謂歐洲"后現(xiàn)代"外交政策的核心。當美國在伊拉克和伊朗炫耀"硬權力"時,歐盟則在全歐洲施展"平民權力",吸引許多國家加入。這些國家的潛在民族主義或獨裁政黨日趨民主化,政客們也歡迎市場經(jīng)濟。自從柏林墻倒塌后,歐盟擴張成為擴大西方經(jīng)濟和政治影響的最有效方式,比美國的軍事干預更勝一籌。
入盟政策的效果在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顯而易見。當?shù)卣妥屪约猴@得親歐盟,反腐敗和提倡民主。如保加利亞首都索非亞市長博里索夫·波吉亞(Borisov Boyko),通過打擊黑手黨而成為保加利亞最受歡迎的政客之一。保加利亞2006年的經(jīng)濟增長接近6%。
但這樣的國家就夠格了嗎?"羅馬尼亞可能看起來不像瑞典",與羅馬尼亞進行入盟談判的一個歐盟官員說,"但更不像阿塞拜疆,后者可能完全不符合歐盟的要求。"牛津大學學者詹·齊隆卡(Jan Zielonka)則表示:"入盟的相對標準是希臘或貝盧斯科尼領導下的意大利,兩國都存在高犯罪率和腐敗情況,與其歐盟成員國身份不太相符。"相比之下,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算不錯的了。
擴盟進程還在繼續(xù)。歐盟負責擴盟事務的專員奧里·雷恩(Oli Rehn)的顧問希瑟·葛拉貝(Heather Grabbe)說:"巴爾干地區(qū)的國家將以嚴格的價值標準被逐個接納?;诹_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經(jīng)驗,我們的要求將更徹底和精確。"
歐盟擴張這個過程可能還會持續(xù)15年,其間的政治風險早已露出端倪。如果科索沃獨立,塞爾維亞的不滿將對歐盟是一個嚴峻考驗。土耳其的入盟也是一大挑戰(zhàn)。雖然考慮土耳其的成員資格使歐盟領導人獲得好口碑,但接下來的事夠他們頭疼很久。這就是歐盟要在全歐洲扮演穩(wěn)定局勢的角色所付出的代價,正如前德國外交部長?綠黨領導人約施卡·費舍爾(Joschka Fischer)的說法:"別無選擇。"
中東和平靠歐盟?
德國應用政策專家約瑟夫·雅寧表示,歐盟現(xiàn)在被視作具有世界政治行動潛力的行為體之一,但歐洲很脆弱;它的命脈流經(jīng)它的邊境以外很遠的地方,而且它的周邊并不太平。歐盟所面臨的挑戰(zhàn)包括從歐洲西南部的來自北非的移民潮?近東的沖突?伊拉克和伊朗的局勢?高加索和中亞的沖突,一直到莫斯科?到前蘇聯(lián)留在東北部的摩爾曼斯克旁的潛艇廢墟上的核武庫。歐洲越來越成為這些沖突的直接近鄰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希望和要求的目標對象。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歐盟在中東地區(qū)日益發(fā)揮的影響力。普林斯頓大學歐盟計劃主任莫拉夫斯克說,歐盟目前是這一地區(qū)最大的貿(mào)易伙伴和投資方。
歐盟向中東提供了大量援助。它是巴勒斯坦最大的援助者。在1994至1999年期間,歐盟共向巴勒斯坦提供16億歐元的無償援助和貸款,占所有國際援助的60%以上。此外,歐盟及其成員國每年向聯(lián)合國難民救濟及工程局劃撥1億多歐元,用于該組織向巴勒斯坦難民提供幫助---巴勒斯坦難民在世界難民中人數(shù)最多,達300萬以上。
歐盟也向約旦?黎巴嫩?敘利亞和埃及提供了大量的援助。歐盟每年向中東地區(qū)提供2000萬歐元用于援助一些特別項目,這些項目涉及以色列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民間交流(研討會,節(jié)日等),各自治地區(qū)?專家和非政府組織之間的跨境合作,因此,加強了中東的地區(qū)合作。
歐盟與以色列的關系同樣密切。在海灣地區(qū),歐盟與海灣合作理事會(包括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塔爾?阿聯(lián)酋和阿曼)的合作十分愉快。
"在歐洲有一種觀點:中東問題的最終解決,可能要靠歐盟。"張祖謙說,冷戰(zhàn)結束前,沒有人會想到東歐國家會加入歐盟,那么也許再過50年,中東地區(qū)的國家也會因為加入歐盟而實現(xiàn)和平共處。正如前歐盟委員會主席羅馬諾·普羅迪(Romano Prodi)所說:"歐盟不想確定最后的邊界,歐洲有地理邊界,只要承認文化?價值理念,都可以入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