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統(tǒng)奎
最了解政府行為方式和動機的人大代表就是這些官員代表,而他們往往會行使"錢袋子的權力"保護既得利益,而不是自我揭發(fā)不合理預算。
中國公共預算改革者正在探索的是這樣一個問題:如何構建一個硬財政約束制度,以便讓人們都很清楚地看到人民幣(人民的錢)都被花到了哪里。政府有兩種花錢方式,一種是花納稅人的錢給納稅人辦事,一種是花納稅人的錢給自己辦事。公共預算的訴求是,讓第一種花錢更有效率,讓第二種花錢銷聲匿跡。換言之,人們希望打造一個公開?透明而負責任的政府。
1999年,中國高層決定推行預算改革,并推動全國人大對中央預算審查監(jiān)督"由程序性審查監(jiān)督向實質性審查監(jiān)督轉變","錢袋子的權力"從全國人大到各級地方人大逐漸覺醒,此次改革以全國人大常委會成立了預算工作委員會為標志。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在不久前出版的《李鵬人大日記》里,就有《看緊人民的"錢袋子"》,介紹了推動全國人大預算監(jiān)督改革的前前后后。
從中國憲法?法律的規(guī)定來看,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在預算的審查監(jiān)督上擁有"絕對的?明確的權力",如今又趕上"大氣候",按理說"錢袋子的權力"應該在全國各地"次第開花"。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動真格還是太少,走程序還是太多,大部分地方的人大仍然處于試探性階段。同時,一些地方政府對于公開預算?擴大和落實人大監(jiān)督權還心存顧慮。
如今,公開談論"錢袋子的權力"似乎還是有一些忌諱,記者此番在廣州和深圳兩地采訪人大代表一波三折,很多人大代表以"不懂公共預算"為由謝絕采訪,他們的身份是官員和國企領導;有的人大代表幾經周折才愿意接受采訪,他們的身份是民營企業(yè)家和政府智庫研究員;也有些人大代表比較爽快地接受采訪,他們的身份是學者和外企職員。
官員代表一般是各個政府部門的負責人,讓他們自己來決定是否同意自己部門的預算就存在問題。再說預算草案是先過了政府常務會議和黨委常委會后才到人代會的,官員代表能對頂頭上司的決策提不同意見嗎?他們能不同意黨委已經同意的政府預算嗎?
"一個官員,怎么敢亂講?講完可能就被安排到一個不重要的位置上去了。"一位人大代表說,官員代表本身就是行政系統(tǒng)的一員,,而公共預算最核心的問題,"是根據納稅人的意圖還是按照行政機構的政治利益或行政管理者的愿望花錢",官員代表的身份屬性決定,他們選擇后者的概率大于前者。
實際上,最了解政府行為方式和動機的人大代表就是這些官員代表,而他們往往會行使"錢袋子的權力"保護既得利益,而不是自我揭發(fā)不合理預算。對此,有學者呼吁減少官員代表的人數(shù),讓"公共責任"代言人更多進入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