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瑾
2006年11月15日,眾多讀者和出版商關注的第五十七屆美國國家圖書獎在紐約揭開了謎底:美國著名作家理查德·鮑爾斯以其科幻小說《回聲制造者》(The EchoMaker)一舉奪得世人矚目的最佳小說獎。其他獲獎者包括:《紐約時報》記者蒂莫思·伊根——以研究干旱塵暴區(qū)歷史的著作《最艱難的時世》(TheWorst Hard Time)奪得非小說獎;納撒尼爾·麥基——以充滿音樂感和神秘感的詩集《張開的頌歌》(Splay Anthem)摘走詩歌獎;M.T.安德森——以18世紀散文語言寫成的浩繁的史詩式巨構《令人驚訝的屋大維:叛國者》獲得新秀獎。每位獲獎者可得到一萬美元獎金,第二名獲一千美元獎金。國家圖書基金會會長奧根布倫姆表示:“本屆決選名單脫離傳統(tǒng)、出人意料,不符合大家對國家圖書獎的期待。我認為評審的選擇很有意思?!?/p>
美國國家圖書獎是美國文學界最重要的獎項,由美國出版商協(xié)會、美國書商協(xié)會和圖書制造商協(xié)會于1950年3月16日聯(lián)合設立,其宗旨在于提升大眾對優(yōu)秀美國文學作品的認識,并在整體上促進閱讀風氣。獎項分小說(Fiction)、非小說(Non-fiction)、詩(Poetry)、青年文學(Young Peoples Litera-ture)等四個類別,現(xiàn)由國家圖書基金會(TheNational Book Foundation)頒發(fā)。美國的任何出版商都可向基金會推薦在前一年12月1日到當年11月30日之間出版(或預計出版而有完整書稿)的好書,今年入選的一千二百五十九名人選者中有二十位脫穎而出進入最后的角逐,由基金會選出五人的評審小組進行遴選。四類獎項入圍者可獲得一千美元獎金,大獎獲得者每人可獲一萬美元獎金、水晶雕像一座。
理查德·鮑爾斯其人
1957年6月18日,理查德·鮑爾斯出生在伊利諾伊州埃文斯頓市的林肯伍德區(qū),其父是一所學校的校長,就在他十一歲的生日前夕,他父親接收了曼谷國際學校的一份工作,排行第四的理查德·鮑爾斯和其他四名子女(兩個姐姐、哥哥弟弟各一)繞到世界的另一端——泰國的曼谷。20世紀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早期,在曼谷度過他的少年時代(十一歲至十六歲)之后,鮑爾斯才回到美國完成了中學學業(yè)。當時的他正處于學習語言和文化的關鍵時期,由美國中西部都市到東南亞城市生活的劇變,加上當時美國對越南的戰(zhàn)爭正處于高潮,大量的美國士兵聚集在曼谷,所有這些早期的經(jīng)歷對他的后來的成長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年輕的鮑爾斯在那時的曼谷找到了美學的“圣地”——他對音樂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接受過大提琴方面的訓練,還能演奏吉他、黑管和薩克斯,還進行了廣泛的閱讀,從《伊里亞特》到《奧德賽》這樣的虛構作品到達爾文的《貝格爾號航行日記》(這是他小學四年級時的閱讀材料)這樣一些非虛構作品,包括自傳和科學方面的書。1975年,鮑爾斯作為物理專業(yè)的學生進入伊利諾斯大學,然而,在參加了杰出的弗洛伊德派文學評論家羅伯特·施奈德所開的一次研討班之后,他深信:“文學才是一個人在空中俯瞰全景的最佳位置?!滨U爾斯痛苦地意識到,要從事科學研究,精深的專業(yè)知識是必不可少的,而這和他少年時養(yǎng)成的廣泛涉獵的閱讀習慣大相徑庭。在此背景之下,鮑爾斯決定改學英語/修辭學。在進行文學研究時,普魯斯特、托馬斯·曼、卡夫卡和詹姆士·喬伊斯這樣的歐洲第一代現(xiàn)代派作家在小說敘事結構上的精心設置,以及托馬斯·哈代的感情小說,都讓鮑爾斯深為折服。1979年,鮑爾斯在獲得碩士學位之后,覺得人文學科可能無法為自己的理想提供合適的場所,而且文學理論與批評也需要非常專門化的研究,出于這樣的擔心,他決定不再繼續(xù)攻讀文學方向的博士學位。談及自己專業(yè)的轉向,鮑爾斯在一次訪談中說,“我很快就明白,用以賽亞·伯林德的狐貍與刺猬的說法,我不會成為狐貍,我實際上已經(jīng)處在一塊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去做一只刺猬的境地了。”基于這樣的考慮,他轉向文學。
1980年1月,鮑爾斯遷至波士頓,借助于伊利諾斯大學的業(yè)余時間里學習計算機網(wǎng)絡獲得的技能,他的主要工作是計算機程序員,同時也是數(shù)據(jù)處理方面的自由職業(yè)者。這樣,他白天從事計算方面的工作,晚上則廣泛閱讀歷史、社會學、政治學、美學、硬科學(如物理、化學、生物等)方面的理論、小說和詩歌等。他涉獵廣泛,兼收并蓄。因為住址離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較近,他經(jīng)常周六(那天上午免費入場)在那里待上一天。他偶然看到了一張德國攝影大師奧古斯特·桑德攝于1914年的黑白照片,這張照片上的三個去參加舞會的農(nóng)家孩子讓他久久不能忘記。鮑爾斯說,“我立即就覺得,不僅照片上的三人正前往一場自己沒有去過的舞會,我好像也有這樣的感覺。此前多年零散的閱讀就在那一刻在那幅照片上凝聚。那照片對我而言似乎是20世紀的出生照。”他立即辭去了程序員的工作,潛心創(chuàng)作他的第一部小說《去參加舞會的三個農(nóng)民》。這部小說花了他兩年多的時間。談起當時的感受,他說:“我覺得自己想把所知道的一切都融到這部小說中去,因為我以后再也不會做這方面的嘗試了……后來,我想我不得不重操舊業(yè),做些有人愿意付錢的事?!背龊貂U爾斯意料的是,這部作品出版后評論界好評如潮。他意識到自己可以以寫作為生,在這個念頭的鼓舞之下,他搬到荷蘭南部居住,一方面是為了不讓自己在美國的成功沖昏了頭腦,而更重要的原因則是讓自己沉浸于荷蘭同時使用多種語言、多種方言的氛圍,也為第二部小說《囚徒的困境》創(chuàng)作提供理想的環(huán)境。
鮑爾斯豐富的經(jīng)歷和多元化的知識背景,對他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計算機編程使他掌握了與小說創(chuàng)作有關的形式、結構以及如何將其整合起來。理查德·鮑爾斯在他的小說中將自己在諸多領域的廣博知識融入其中,廣涉化工、公司經(jīng)濟、環(huán)境污染、遺傳學、兒科學、虛擬現(xiàn)實、人工智能、復調(diào)音樂、歌劇等領域。匹茲堡大學的當代美國文學副教授約瑟夫·杜威在2002年曾經(jīng)寫過一本名為《理解理查德·鮑爾斯》的專著,對理查德·鮑爾斯的創(chuàng)作進行了研究。在獲本屆美國國家圖書獎之前,理查德·鮑爾斯曾于1989年獲麥克阿瑟獎、1999年獲萊南文學獎(同年被《紳士》雜志選為五位“年代最佳作家”之一)。其作品早年曾八次入圍美國國家圖書評論獎,而今終于如愿以償。
關于《回聲制造者》
想象一下這樣的情形:你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身邊最親近的、最了解也最深愛的那些人突然被一群與之長得一模一樣的狡猾的騙子所代替,他們的喜好、記憶、情感,甚至開的車都和你熟悉的那些人一樣,但是,只有你看穿了他們的伎倆。理查德·鮑爾斯的獲獎作品《回聲制造者》即以此為背景,對人腦的奧秘、人類
記憶、個人身份、意識的關系展開了探索。
《回聲制造者》描寫了二十七歲的小說主人公馬克·施呂特在內(nèi)布拉斯加州的一段自己非常熟悉的路段開車,發(fā)生了一起幾乎讓他喪命的車禍中失去部分記憶后,圍繞他所發(fā)生的故事。
馬克生活在美國中北部的內(nèi)布拉斯加州的一個小鎮(zhèn),只有一個名叫卡林的姐姐在衣阿華州的一家電腦公司從事客戶服務方面的工作??值弥约旱牡艿茉庥鲕嚨満?,不情愿地拋下工作,趕來照顧處于深度昏迷狀態(tài)的馬克。經(jīng)過十四天的漫長等待,馬克終于醒來,可他又認為照顧他的這個名叫卡林的女人是個騙子,她只是面貌長得像他姐姐、說話和行為舉止也像他姐姐的人而已。傷心欲絕的卡林只得聯(lián)系著名的神經(jīng)學專家杰拉德·韋伯。
韋伯經(jīng)過診斷,認為馬克的記憶中有關情感的部分與事實的記憶已經(jīng)相互分離——他患了極為罕見的替身妄想綜合征(CapgrasSyndrome)。身體機能的因素、大腦受外力作用或某種藥物過量都可能導致替身妄想綜合征。這種病在現(xiàn)實生活中表現(xiàn)為,患者認為自己身邊的某個非常熟悉的人是他人偽裝的,偽裝者的面貌和外形與患者所熟知的那個人或多或少地相同,偽裝者對患者懷有惡意?,F(xiàn)在的馬克認為.他的“姐姐”雖然對自己和卡林小時候的事知道得一清二楚,肯定是受了他人的指使才這么做的,背后一定有見不得人的陰謀。
作為神經(jīng)學醫(yī)生的同時,韋伯還是一名作家。這位理查德·鮑爾斯虛構的人物與現(xiàn)實世界中的奧立佛·薩克斯(Oliver Sacks)頗為類似,韋伯這位神經(jīng)學醫(yī)生的作品也以自己行醫(yī)生涯中的真實病例為原型,描述了人腦意識混亂后無限怪異的意識世界。對馬克的病情確診之后,韋伯展開了調(diào)查研究,尋找病因以對癥下藥。然而,在對馬克進行治療的過程中,他自己的生活卻開始陷入危機,進而又對自己的身份產(chǎn)生了懷疑。
《回聲制造者》的情節(jié)沿著主次兩條線展開:主線是韋伯為馬克治療,次線是開發(fā)商羅伯特計劃在濕地建立主題公園,以及卡林和羅伯特、環(huán)保人士丹尼爾的三角戀愛關系,而卡林的這兩個男友都和沙丘鶴有關。羅伯特的行為最終必將導致沙丘鶴的滅絕,而丹尼爾則倡導環(huán)境保護,為保護沙丘鶴的棲居地而奔走呼號,而沙丘鶴也就成為小說的主要意象,頻繁出現(xiàn)。實際上,小說的標題《回聲制造者》(The Echo Maker)就是指“沙丘鶴”——因為沙丘鶴發(fā)出的叫聲在空中久久回響,所以北美的印第安人稱“沙丘鶴”為“回聲制造者”。
無論在其深度,還是主題和結構上,《回聲制造者》堪稱一部偉大的小說。鮑爾斯以其精湛的敘事技巧,巧妙地為讀者設置懸念,使這篇小說有著哥特式小說般的神秘氣氛。從卡林接到告訴她馬克出了車禍的神秘電話,到留在馬克的病床上的一張神秘的字條:“我是無名小卒,可今夜來到北線大路,上帝引領我走向你,因此你可以活下去,讓他人重生?!?I am No One,but Tonight on NorthLine Road,GOD led me to you.so You couldLive,and bring back someone else.)正是這張匿名字條,貫穿了小說的始終——其上的每一句話作為小說各章的標題依次出現(xiàn)。而且,鮑爾斯直到最后才揭示了字條的作者,堪稱歐·亨利式的結尾。
由于他的作品內(nèi)容精深,有時甚至達到了“高深莫測”的程度,所以盡管鮑爾斯是一位廣受尊敬的作家,他的作品在普通讀者(他的狂熱追隨者除外)中得到的“回聲”很少。在獲得本次美國國家圖書小說獎發(fā)表獲獎感言時,他說:“看來,并不僅僅只有市場銷量起到?jīng)Q定性作用。”相信在獲得美國國家圖書小說獎這個榮譽的強大號召力之下,會有更多的讀者閱讀并喜歡上他的作品。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理查德·鮑爾斯終于聽到了“回聲”。
(王瑾:揚州大學外國語學院,郵編:2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