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雷
歷史上一些清談之士,恥于言錢,用“阿堵物”稱之。古往今來,一些文人墨客筆下不乏有對錢幣的描繪,留下了許多妙趣橫生的詩句。西漢卓文君曾有“男兒重義氣,何用錯刀為”的詩句,東漢大科學家張衡也有“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的佳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也留有“爾持金錯馬,不入鵝眼貫”的言錢詩。北宋梅老臣有詩云:“次觀金錯刀,一刀平五千?!边@些借錢言志言事的詩句,至今還被人傳誦。尤其耐人尋味的是唐代詩人王昌齡那首“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城長征人未還”的邊塞詩,有學者認為詩中“明月”并非天上明月,而是指“明月錢”,即鑄有明月字樣的環(huán)錢。
對于金錢的重要性,古代一些詩人也揭示得十分深刻,唐代曾有“囊中無青蛛,筐中有黃絹”的詩句,宋代詩人黃庭堅曾吟詠過:“管城子無食內(nèi)相,孔方兄有絕交書?!蓖瑯釉谒未?,進士胡寅的“方兄無勢寧能熱,窮鬼多羞祉自苞”和元代集賢學士曹伯啟的“孔兄正羞澀,趑趄色氤氳”等詩句更是形象地刻畫了人們因為無錢舉步維艱、四處碰壁英雄氣短的窘迫形象。
對錢一些形態(tài),我國古代詩人們也有惟妙惟肖的詩句。庚信的“桃紅顏色好如馬,榆英新開巧似錢”,李商隱的“今日春光太漂蕩,謝家輕絮沈郎錢”,李賀的“榆英相催不知數(shù),沈郎夾城路”,五代十國前蜀王建的“素柰花開西子面,綠榆枝散沈郎錢”和宋代韓琦的“榆英紛紛擲亂錢,柳花相撲滾新綿”等詩句,將小五銖的沈郎錢比做榆英、柳絮,其輕薄、細微之態(tài)躍然紙上。對古錢的書體藝術(shù),許多詩人也進行了精妙獨到的描述。古錢孝建四銖,永光二鐵銖和景和二銖的錢文書體是用一種隸書別體“倒薤體”寫的,該本文字字型看起來像是細長尖銳的薤葉,唐代詩人錢起的詩句“倒薤翻成字,塞花不假林”,韓愈的詩句“拳科倒薤形模奇”都將這種“倒薤體”文字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宋代的“御書錢”是很出名的,它始于宋太宗趙炅,北宋詩人王禹詩贊趙炅所書的錢文:“盡返鵲回鸞之法,掩天龍地馬之名?!?/p>
人們生活在世界上,錢的作用無須贅談,但對錢的本質(zhì)認識,古代詩人有更深一層理解。宋代沈括《夢溪筆談》中提到一位年輕的女詩人所寫的《破錢詩》更耐人尋味:“半輪殘月掩塵埃,依稀猶有開元字,想得清光未破時,買盡人間不平事?!绷攘葞拙洌辣M了小小開元錢的社會作用。
在歷代的詠錢詩中有不少把古錢描繪得十分有靈氣,使古錢也變得十分高雅了。同時也使得詠錢詩和古代錢幣能相映成趣。這個中原因不僅是詩這種藝術(shù)形式的獨到之處,最重要的還是古錢幣具有吸引人的魅力,能給詩人獨特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