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國慶前夕,全國建筑設計大師、首屆梁思成獎獲得者張開濟在北京病逝,享年95歲。老先生走了,他設計的一座座紅色經(jīng)典建筑成為一座座豐碑,永久地聳立在神州大地上。
建筑大師張開濟生前住在北京海淀一套很普通的住宅里,五年前的一個陽光燦爛的上午,記者敲開了張老的家門。聽到有客來訪,身材高大的張老神采奕奕地迎了出來,“請坐,請坐!年輕人?!庇浾咝那榧拥夭饺肟蛷d。由于工作的原因,我們的談話離不開“建筑”與“人居”。
經(jīng)歷:建筑是今生無愧的選擇
“我是1912年出生的人,世居杭州,但我出生在上海?!币宦渥?,一臉慈祥的張開濟同記者聊了起來,沒有半點大師的架子,“小學時我成績很差,還坐過‘紅椅子’哩!”
據(jù)張先生回憶,1918年秋至1924年夏,他在杭州鹽務小學就讀。那時學校把學生成績劃分為甲乙丙丁四等;每個學期末發(fā)榜時,在丙等最后一個學生的姓名前打一個大紅鉤表示鉤內學生成績及格可以升級,丙等最末一名學生就被稱為“坐紅椅子”。“我的小學成績僅免于留級而已,但小時的我卻沉迷于畫畫,而且樂此不疲——雖未廢寢,卻常常忘食。當時自己也沒想到這一愛好卻成為自己日后選擇學習建筑的一個重要因素。”張開濟對自己的這些“絕對隱私”口無遮攔,講到高興時笑起來頗似頑童。
小學畢業(yè)后,張開濟回到上海,在父親任教的私立復旦中學就讀了整整六年。也正是在那一時期,有三件事情促使他選擇去學習建筑專業(yè)。在復旦中學校會客室的墻上掛著幾張復旦大學新校舍立面圖的水彩畫,“后來我在中央大學學習時才知道它們就是建筑渲染畫”,圖上有西方建筑師墨非(Murphy)的簽名。這些富涵中西特色的建筑渲染畫給張開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雖然現(xiàn)在我離開復旦中學已經(jīng)70多年了,這些圖畫在我腦海里還是歷歷在目。當時我就想將來一定要學畫,而且就要學這種建筑畫。因此Murphy可以說是最早引導我學建筑的啟蒙人?!?/p>
“第二件促使我選擇建筑專業(yè)的事情也與美國有關:在即將從中學畢業(yè)的那一年,我在復旦中學圖書館看到一本《留美指南》?!边@本由清華留美預備學校編寫的以供學生留美時選擇專業(yè)所用的書,羅列了美國大學里各種專業(yè)的課程設置。張開濟查閱到建筑系里有水彩畫、徒手畫、透視畫、陰影學、人體寫生,當然還有課程設置。對于這些課程,張開濟十分感興趣,加之他尤喜繪畫,暗暗決定選學建筑。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正是上海建筑業(yè)發(fā)展的繁榮時期。外灘新建筑群、四行儲蓄會大樓等建筑都是這一時期興建的?!拔业囊晃恢袑W同班同學家里開設了營造廠,課余我倆一同逛馬路時,這位同學常常帶我去參觀一些新建的大樓,這也加深了我對建筑的興趣?!?/p>
當張開濟把學習建筑的志愿告訴父親以后,他的父親說:“學建筑我不反對,可是國內有建筑系的大學很少,你要到美國去學建筑,我可負擔不起?!碑敃r國內大學設有建筑系且較為有名的是東北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因東北局勢危急,張開濟便報考中大建筑系并被錄取,從此開始了一生的建筑經(jīng)歷。
“當時中央大學圖書館訂有不少國外建筑雜志,主要是現(xiàn)已??摹禤encil Points》(《鉛筆畫》)和《Architetural Forum》(《建筑論壇》)等?!睆堥_濟說,“這些雜志圖文并茂,上面的內容強烈地吸引著我。我在課余時間如饑似渴地閱讀這些雜志,它們使我大開眼界。”
從中央大學建筑系畢業(yè)后,張開濟先后在上海、南京、成都、重慶等地從事過建筑設計工作。
抗戰(zhàn)勝利后,當時的上海市政府準備在外灘和延安東路交接處建造一座“勝利門”,作為八年抗戰(zhàn)的永久紀念,并為此舉辦了一個建筑設計方案競賽。張開濟和他的同班同學孫增蕃共同做了一個方案參加競賽,結果得了第四名。奪魁方案的設計者便是后來的建設部副部長、建設部設計院總建筑師戴念慈。
1945年夏至1949年夏,張開濟在南京開辦偉成建筑師事務所。這期間,他由朋友介紹結識了國民黨“CC派”的陳果夫。由于二陳的關系,張開濟在南京的事業(yè)發(fā)展得相當順利。“解放前夕,我同樣面臨三種前途選擇。一是隨陳果夫去臺灣,因為他在解放前較早就已離開大陸,去臺中養(yǎng)病,臨行前曾邀我同行,被我婉言謝絕?!薄岸侨ッ绹魧W。我曾于1946年參加國民政府教育部組織的留美生考試,并以第二名的成績成為被錄取的16名建筑專業(yè)選派生之一。因為當時南京業(yè)務很忙,心想不妨在國內多賺些錢再去美國深造也不遲。于是便作出了第三種選擇——留在祖國大陸?!?/p>
新中國成立后不久,37歲的張開濟動身前往北京開辦建筑事務所,途經(jīng)天津看望舅舅許季上(著名學者)時,接受了舅舅“解放之后,應該參加國家政府機關工作”的建議。1949年底,張開濟到北京后,主動加入當時的北京市公營永茂公司設計部,由此開始了他在首都的輝煌人生。
作品:實而不華是設計的真諦
天安門廣場以其豐富的歷史內涵、無與倫比的政治地位、中國古代文明和現(xiàn)代文明的高度濃縮,為中外人士矚目和神往。在這個政治廣場上,天安門觀禮臺、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等優(yōu)秀建筑便出自建筑大師張開濟之手。每每談起這些建筑物,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建筑師的張開濟無比自豪。
天安門前的觀禮臺,是天安門城樓的主要裝飾建筑,它與天安門前的金水橋、華表、石獅等簇擁著高大雄偉的天安門,使天安門顯得美麗而不單調。觀禮臺均涂成朱紅色,與天安門的主色調渾然一體,更增添了天安門的莊重氣魄。
1954年初,北京市政府決定在外金水橋與天安門城樓之間建造觀禮臺,以便嘉賓在此觀看廣場上盛大的閱兵式或群眾集會游行。工程雖小,但地點卻極其重要、特殊?!疤彀查T城樓前本來就不應當再搞任何建筑,可是又有這種需要,怎么辦呢?設計天安門觀禮臺時,競爭很激烈,建筑師們拿出了多份設計方案,有的設計師把觀禮臺設計得特別突出,高過天安門的宮墻,上面還計劃修一大排顏色艷麗的琉璃瓦;有的設計師將觀禮臺設計成金黃色,比天安門還鮮亮。最后,還是我的設計方案勝出,結果也證明我設計的觀禮臺是合理的。中選的原因,在于它是所有方案中最簡單、最平淡、最沒有‘設計’的方案?!?/p>
“我認為既然是國慶或‘五一’才啟用的觀禮臺,就是一個實用性問題,越不起眼越好,沒有必要建得富麗堂皇,否則只會喧賓奪主,破壞了天安門的古樸形象。一般人眼中的天安門城樓可能沒感到有一個什么觀禮臺存在,好像本來就是那樣的。這就是我的成功?!钡拇_,從觀禮臺的高度控制看,均未超過紅墻高度,而且露天觀禮部分的坡度十分平緩也反襯出天安門城樓的高大挺拔;從體量上看,其頂部樣板從底層墻身向外出挑,使本來不高的體量分為兩個部分,更弱化了看臺的體量感——背面以連續(xù)的15個圓形拱券與天安門城樓的五個圓形拱券相呼應,使這一嘉賓出入、上下的空間鮮活生動而富有表現(xiàn)力;從色彩處理上看,觀禮臺的室外墻面處理為水泥抹灰加礦質鮮紅的防水粉,其色澤及質感與天安門城樓和紅墻完全相同,整個建筑渾然一體。
正因為張開濟對天安門觀禮臺的高度、體量和色彩等方面進行了強有力的控制,才得以使這一工程盡量“無聲”襯托出天安門城樓的高大雄偉。在這樣一個看似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中,張開濟以最低調的方式交出了幾近完美的一份答卷。這“無聲勝有聲”的作品,使觀禮臺實現(xiàn)了其現(xiàn)代建筑與歷史文物建筑的和諧結合,也清晰地顯現(xiàn)出建筑師爐火純青的設計控制力。
1958年,為了迎接建國10周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在北京興建國慶工程。國慶工程包括了10個大型建筑項目,主要有人民大會堂、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釣魚臺國賓館、北京火車站、美術館、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等工程。這些工程是在短短不到10個月的時間內完成的,可以說創(chuàng)造了世界建筑史上一個前所未有的奇跡。當時,張開濟是分工設計革命歷史博物館和釣魚臺國賓館的。
今天,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以6.5萬平方米的建筑面積,取得與7.1萬平方米人民大會堂的巨大體量相呼應的效果。整個建筑采用院落式布局,坐落在一個寬大的基座上。北院的革命博物館與南院的歷史博物館通過兩側柱廊在空間上得到溝通,構思的精妙之處在于空廊與內院式布局的結合。建筑立面分為兩段,底層以花崗巖墻為主,兩翼墻面按壁柱處面,中部為TT開間柱廊,正中上方頂部裝飾有一個大五角星和一組旗徽,造型取意于中國古代的石牌坊,既宏偉壯觀又挺拔空透,方柱帶有傳統(tǒng)海棠角,與人民大會堂的圓柱實廊相對應,一實一虛,一方一圓,一歡快明朗一莊嚴沉雄,遙相呼照。
當時,張開濟邊攤開珍藏的設計圖紙,邊指點介紹:“由于大會堂在建設中追加了10萬余平方米面積,東西立面已長達336米,南北立面也長174米,為了在外觀上配合天安門廣場的尺度,并均衡大會堂的體量,革命歷史博物館不得不采用‘目’字形的布局方式,利用內院,用較小的體量來獲得較大的外形輪廓?!敝袊锩鼩v史博物館,實屬中國傳統(tǒng)“左祖(先廟)右社(稷廟)”布局的延續(xù)。
得悉國家博物館將擇址建設,張開濟當即致函國家有關部門,希望國家博物館在現(xiàn)有的革命歷史博物館的基礎上擴建,認為“這樣,地點比較適中,便于廣大群眾前來參觀;這位置可保證它的建筑形象能夠最有效地用來豐富首都的市容”。記者在張老居所見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于2001年7月18日的批示:“國家計委正牽頭組織論證研究,據(jù)悉傾向這個意見?!薄捌鋵?,革歷博建成后,有人反映,與大會堂相比建筑顯得不夠高,檐部較薄。如果國家博物館在這上加一層,那么整個建筑將更顯雄偉?!比魪埨蠅粝氤烧?,屆時我們如站在天安門廣場,仰望博物館那更顯巍峨的建筑,每一位炎黃子孫一定無不從心底升騰起對華夏燦爛歷史文明的自豪感與強烈的愛國熱情。
能夠成為一名建筑師是很榮幸的事,因為建筑物的壽命比人的壽命要長得多;相比之下,人不過是歷史的過客。正像人們所說,建筑師把他的精神與情感用磚瓦土木的語言固定下來,會成為一個時代、一種文明的記錄。位于北京三里河路以西的釣魚臺國賓館,這棟用來專門接待外國元首的賓館,也是張開濟的建筑設計經(jīng)典代表作之一。賓館坐南向北,建筑造型既輕松活潑又層次豐富,起伏有序。建筑本身與室內裝修,不失中國民族風格和高雅寧靜的氣氛。國賓館最富創(chuàng)意的構思要數(shù)主入口山墻處理。在山墻面設主入口,汽車坡道從東西兩側通至門廊,正對大門設置卷柵頂?shù)棺挥醚刂休S線設置大臺階、大坡道、正面入口的標準模式,卻不失親切莊重的迎賓氣氛,頗有新意。
“走進國賓館,感覺到古典和現(xiàn)代的交融,很好地體現(xiàn)了北京的古都特色?!甭牭接浾叩目洫劊瑥堥_濟眼中閃出興奮的光芒:“這正體現(xiàn)了我當初的設計理念。你看看釣魚臺賓館的正門,不厚重,好似敞開懷抱迎接四方賓客。設計之初,有些建筑師認為應該將大門設計得高大莊重,戒備森嚴——我堅決反對,既然是國賓館,就要多一些園林氣,少一些沉重?!?/p>
1957年建成的、位于北京西直門外的中國第一座天文館——北京天文館,是張開濟主持設計的工程,也早已載入新中國的建筑史冊。設計之時,中國建筑界正盛行復古主義,所以曾一度有人反對采用世界各國天文館都用的大半圓球形屋頂,而主張代之以中國攢尖式的重檐大屋頂,并說半圓球形的建造在中國人心目中太像墳墓,所以人們一定不會喜愛它。但張開濟認為,我國向有天圓地方之說,天文館采用半圓球形屋頂不僅內容與形式十分統(tǒng)一,而且還非常符合我國傳統(tǒng)。最終,“半圓球”派得勝,維持原設計草案中的體形不變?!氨本┨煳酿^的設計,基本上是以格林菲斯天文館作為藍本的,一方面運用了古典建筑語言,另一方面又對之進行了簡化,而且還在建筑中運用了新技術、新設備并尋求它們與古典建筑語言之間的平衡?!睆堥_濟承認自己在設計中受到了摩登古典式樣的影響。
步入天文館中心的八角形大廳,只見安放著觀察地球旋轉的儀器佛科擺。建筑立面采取西洋古典建筑手法,檐口運用中國傳統(tǒng)圖案花紋雕飾。室內重點部位飾以與天有關的神話傳說的繪畫、浮雕、壁畫。1993年,該館的設計獲得中國建筑學會優(yōu)秀建筑創(chuàng)作獎。聽老先生聊到高興處,覺得他不像建筑師,倒更像詩人、音樂家。細細想來,其實建筑本身就是凝固的詩、凝固的樂章。
觀點:建筑師須要對得起人民
有人說:“規(guī)劃規(guī)劃,墻上掛掛,不如領導老板一句話?!倍ㄖ髱煆堥_濟說:“建筑師不能只跟首長、大老板打成一片,要時時想到老百姓?!薄耙粋€建筑師要敢于向政治家進言!他不僅要向領導負責,還要對得起百姓和良心。只有如此,才是一個真正的建筑師。”張開濟如此告誡:“中國要出立得住的建筑,要出建筑大師,就不能遷就業(yè)主不科學、反藝術的操縱。”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如此做的。北京西站主樓上的“超級小亭子”,是他最為反對的,“這種仿古復古的、生硬的、強加上去的東西,著實令古都風貌的重心一下子向西傾斜了。在那高52米、中間凈跨45米的門式建筑的‘橫梁’正中,安上這么一個50米高的三重檐四坡攢尖亭子——設計者都會明白,這在實用上毫無意義,在結構上則是最不科學、最浪費的做法。為了這個超級小亭子,需要一個重1800噸的鋼桁架來支承,需要增加8000萬元人民幣的投資。”張開濟為此算了一筆帳,“用這筆錢捐贈希望工程,可幫助20萬失學兒童上學”。當西站落成時,人們歡呼它“是我國鐵路建設史上規(guī)模最大、功能齊全、現(xiàn)代化程度最高”的工程。殊不知,這所謂的建筑“巨人”,實為建筑藝術創(chuàng)作方向的一個典型“侏儒”。
早在北京西站設計之前,作為北京市政府建筑顧問的張開濟怕有人迎合時任市長陳希同對“小亭子”的“愛好”,在西站建筑上也要加個“小亭子”,便“斗膽”致函“進諫”,表示“小亭子用得太多,就會造成一種新的千篇一律,令人望而生厭”,也會被“個別人假借官意,販賣私貨……”。這封信雖然由當時的副市長張百發(fā)簽批了,但并沒有辦。張開濟對自己的進言失敗至今抱憾,他說:“貪污造成西站的浪費我沒見著,但設計方向的錯誤才是最大的貪污,有誰追究過領導責任?作為一個車站,最重要的是一個旅客進去后,怎樣能以最短的距離、最快的速度登上火車,而整個西站反其道而行之,規(guī)模很大,效率很低。實際上,陳希同在建筑上的瞎指揮造成的浪費比他貪污的不知道多多少倍?!?/p>
張開濟是古代建筑保護的倡導者,但他卻反對在新建筑創(chuàng)作中搞復古主義,他認為民族形式應該是建筑創(chuàng)作的努力方向,要因事因地制宜,不必讓所有建筑物都具有民族形式,即使是古建筑附近的新建筑,只要在高度和體積上尊重古建筑的存在,不必都追求古色古香。他幾乎走遍了世界各國的大城市,發(fā)現(xiàn)在巴黎、在倫敦、在布魯塞爾,古建筑被保護得很好,但新的建筑卻一點也不仿古。他說:“新的就是新的,古的就是古的。我贊成‘舊瓶裝新酒’,但堅決反對建造‘假古董’?,F(xiàn)在的房子就應是現(xiàn)代的,沒有必要去‘復古’。現(xiàn)代的建筑應是親切、開放和平易近人的,而且要在建筑尺度和色調上與傳統(tǒng)保持一致。北京應該重視城市風貌問題,因為她是歷史文化名城,又是國際都市,西洋古典的東西不符合北京在國際上的地位?!?0歲的老人沒忘為北京的建筑奔忙,他對古都風貌的遭破壞十分痛心?!熬湃龑W社曾組織過一次有關建設平安大道的討論會,大體上是請知識分子罵街,讓當權者來聽。我當時也被邀請參加了,結果這次力爭勝利了,平安大道兩側不再蓋高樓,改為較低矮的明清式建筑。這個勝利雖然很小,但給了我鼓勵。當然,中國古典建筑現(xiàn)在再建也不符合時代的進步,平安大道南側的一大片完全仿古的鋪面建筑并不代表北京今后建設的正確方向。既是中國的、又是現(xiàn)代的,應是建筑師追求的目標?!睆埨险J為在軍事博物館東側新近落成的軍委大樓是近年來較為成功的作品,它外觀樸素,但看上去宏偉壯觀,雖然沒有琉璃瓦和油漆彩繪,卻很有民族風格,可以和同樣是樸素壯觀的原美國五角大樓相媲美。
張開濟特別強調人性化設計,現(xiàn)代城市應該一切以人為本,一切以滿足人的需要為出發(fā)點。他說:“像王府井步行街就設計得不錯,無障礙通行體現(xiàn)了對人的關懷。現(xiàn)在的人行道上,不少有盲道,這很好。我反對設計好多級臺階。建筑設計,應從追求氣派回歸到以人為本。過去我們看到建筑物會肅然起敬,覺得自己渺小,今后應體現(xiàn)人是建筑的主人,突出建筑的服務功能,應考慮怎樣方便使用,使人感到親切。”
言及住宅,張開濟提議多建板式小高層:“現(xiàn)在大行其道的塔式高層住宅不能保證每戶都有好的朝向,有些住戶會常年不見陽光,同時塔樓也明顯破壞了北京城平緩的天際線。而板式小高層,一般不到10層,卻可解決住宅日照問題。體現(xiàn)住宅建設中的人文關懷,應是北京住宅建設的發(fā)展方向?!彼J為:“建筑最終是為人服務的,如果它給人帶來不適,即便很高效也未必值得推廣。對土地的利用并非窮盡就好,我覺得從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角度看,現(xiàn)在的‘失’也許是將來的‘得’。”
生活:一半是愛好一半是睿智
張老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里。父親張季量,是復旦大學的第二屆畢業(yè)生,畢業(yè)后在復旦中學教授英文、地理等課程;曾擔任過校長職務,后離開中學任銀行高級職員。母親許士芬,是較早的洋學堂畢業(yè)的女性,懂英文,當過家庭國文教師;能行令作詩,常與友人相約呷酒、賦詩游玩。張開濟與母親感情深厚,從小有什么事情或有什么需要都講給母親聽,成年后十分孝敬母親。父親不大給母親錢,對于這一點,張開濟多年來一直不能釋懷。所以當他大學畢業(yè)獨立工作后,每個月工資的三分之一總要交給母親——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解放前母親去世。如今,擺放在張老寓所客廳書架上的幾個景德鎮(zhèn)薄瓷骨花瓶就是他母親當年的陪嫁物品。
“我的外公是清末江西景德鎮(zhèn)知府。”張開濟講,“這幾個精致的陪嫁瓷雕,都是無價之寶。每天看一看,心里甭提多高興?!睆堥_濟還收集了好幾百枚世界各國的銅質紀念章、紀念幣,非常精美。
提起收藏,可不得不提他的老伴孫靖。“我老伴小我11歲,江蘇無錫人,但生于北京。大學畢業(yè)后,在清華大學與嶺南大學任過教,后去臺灣,到1950年才回北京。我當年結婚才花了30塊錢?!闭勂鹄习椋瑥埨纤坪趸氐教鹈蹥q月?!八揖骋哺辉?,從小知書達禮,溫文爾雅。影響一個人一輩子的,一個是你的職業(yè),一個是你的婚姻——這兩方面我都是走運的?!?/p>
1951年,張開濟同孫靖結為連理,夫唱婦隨,相濡以沫。張開濟深愛母親,也尊重女性,因此孫靖在家地位很高?;楹笏诩蚁喾蚪套?,也曾短暫兼職于街道和銀行代辦。孫靖婚后方習廚藝,操持家里一切事務,且有一特長便是修理電器。張開濟基本不用操心家里的大小事情,一切有賢內助支持。不過,孫靖認為:“我就可惜一件事,假如結婚后就跟他學畫圖的話,一定不比他差……”
張開濟攢了滿屋子老四合院里的明清木制雕飾,多得誰也數(shù)不清,這些潛心收藏的寶貝自然在居室中唱起了主角。收集從古建筑、古家具上拆下來的木雕裝飾,那些古建筑、古家具已被毀了,而那些木雕、木刻裝飾還栩栩如生。張開濟把它們弄回家擺滿一屋,掛上四壁。每一件木雕制品都承載了太多的歷史,那些剝離了母體的木雕默默地向這位老建筑大師訴說著昔日的輝煌。開始,他的老伴不同意攢這些東西,說既占地兒又費錢;但看到他特別的喜歡,便逐漸默許了??蛷d四壁、床頭以及走道兩側都擺滿了木雕——這是他數(shù)十年搜集、收購的珍品?,F(xiàn)在,老伴孫靖的房間里也被擺上了滿滿當當?shù)牡耧?。前些年,孫靖在張開濟身體狀況好一些的時候,也不忘陪他去潘家園舊貨市場逛逛,看有沒有他瞧上眼的收藏品。
門,是建筑的出入口。中國古代建筑,從它們的個體形象到群體布局,從它們的雕刻裝飾到色彩處理,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現(xiàn)了古代的文化內涵,封建的禮制、倫理道德、理想追求都在建筑上有所反映。“門既然成了建筑上很重要的部分,那么這種文化在門上必然會表現(xiàn)得更為顯著和集中?!彼闷鹨粔K塊雕飾給記者講,“四合院的裝修、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xiàn)民俗民風和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在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這些各式各樣的木雕都是古建筑的裝飾,一般多用于檐口、梁架、門窗、攔板和室內陳設,尤其在徽派民居建筑中?!?/p>
這些木雕,以黑紅描金的彩色木雕為主,也有部分清水木雕。其中既有透雕也有圓雕,有小的窗格、柜面也有整片的木床花飾。張開濟對這些木雕的主題津津樂道:“你瞧,這是‘福壽雙全’,以蝙蝠、不老松組成的圖案;那個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邊講,他邊一寸寸地小步敏捷地挪動著。
他不時講解,也不時讓記者揣摩其中的含義:什么喜上眉梢、五子登科、八仙過海、關公戰(zhàn)秦瓊、李白醉酒賦詩、呂布月下戲貂嬋及空城計等等,不一而足?!皵€這些雕飾花了我不少錢,一小塊就好幾千。你瞧,這一塊講的是‘李白脫靴’的故事,那一塊講的是‘西廂記’的故事,有意思吧?這些寶貝比我住的這套房子要值錢得多。這不是我個人的財產,是國家的財富,我百年后要將整套房子包括這一切都無償捐給國家?!?/p>
真的,走進張開濟的家,就似走進一個小型木雕博物館。木雕圖案中,有人物、風景、花鳥魚蟲,也有房屋庭院、亭臺樓閣、小橋流水,還有飛禽走獸及其他圖案造型。由于木質堅韌,故做工更為細膩,線條也更為流暢,人物和動物的表情栩栩如生,其構思之巧妙,制作之精美令人折服。這些雕飾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畢具,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殿堂。細細觀賞建筑大師收藏的木雕,令人眼界大開。
張老的收藏除了紀念章、木雕外,還有令人目不暇接的竹雕、銅雕、玉雕和汽車模型及多年拍攝的幻燈片等。攝幻燈片是他的一大愛好,主要取材于泰國、法國、德國、美國、意大利、英國等國外建筑及中國傳統(tǒng)民居、城市。這些幻燈片不僅是建筑創(chuàng)作收集的資料,而且也曾用于國外講學。張開濟還有一個愛好便是旅游?!拔彝习樽弑榱俗鎳纳缴剿c世界各地。老年人有條件最好出去走走,散散心,感悟人生的美好,也利于身心健康?!?/p>
張老善幽默,妙語聯(lián)珠,常常引起哄堂大笑,他卻一笑了之。善著文,往往能用成語或幾句貼切的語言畫龍點睛,來形容一件復雜的事物。看問題比較尖銳、敢于直言,但思想不失開放,待人不失隨和而誠懇,推心置腹。這便是一代建筑宗師張開濟。
對自己的創(chuàng)作、作品的評價,他是坦誠的。他認為自己沒有高深的理論,是執(zhí)業(yè)建筑師這一類。對于革命歷史博物館,他認為:“革命歷史博物館是我設計的,可是我并不否認它基本上還是‘古而西’的建筑,要是它和人民大會堂有些差別的話,那就是大會堂可能更古更西一些而已?!?/p>
今天,張老先生離開了我們,但張老的精神、張老的實踐、張老的厚望,一定會在新一代建筑師的心靈中迸發(fā)出絢麗多姿的火花,照亮他們奮勇前行的路途。他走了,不走的是他的精神,他的建筑。
(責編 任 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