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綱》在教學要求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要使學生在閱讀能力上“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培養(yǎng)學生語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
什么是語感呢所謂語感,就是讀者或聽者通過聽人講話或閱讀直接感知語言,是學習、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一種敏銳感知力,也是一個人語文水平的重要標志。我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新的課程理念,從三個層次來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語感。
初級層次——感知、積累層次
高中語文課本中很多篇章,它們大多文質兼美,情文并茂,鼓勵學生讀背這些文章,是學生積累知識、豐富語感的很重要的途徑。
第一是多看多記。多看,既看生活,又看書本?,F在的中學生,缺少對語言材料理解和領悟的機會,語感能力就無從提高。要記的東西,該記而沒有記的也太多。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的背誦,現行課本中的篇目本來就不多,也被忽視了。對豐富的語言材料連起碼的記憶也談不上,怎么能有感受呢?所以,觀察和積累是培養(yǎng)語感最基礎的第一步。
第二是強調誦讀。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庇终f:“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這實在是道出了“讀書”的真諦。因為“讀”的本身,就是一種琢磨和體驗的過程。通過“誦讀”,語言材料的音質感、音量感;對語流中意義組塊的整體感應能力和層次分隔的感悟能力;填補語言空白的敏悟性;捕捉語言主旨的能力;迅速伴隨評價的意識等感悟能力,都會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
第三是憑借生活經驗獲取語感。比如,當我們讀到郁達夫《故都的秋》中“天可真涼了——”那別有韻味的一聲嘆息時,如果不能聯系生活經驗去體味,即便是作者在這句話的后面專門加了一個注腳(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長),怕也難以體會這“了”字的情韻。
第四是依靠對語言行為意義的感知。語感的對象表面上是語言,實際上是語言背后的那個語言行為的主體——即語言的使用者。舉個例吧: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為什么不說“都是棗樹”而非得分開說不可呢?顯然作者(魯訊)說這句話的意圖不在于介紹樹種,而在于表達出另一種意義:孤獨和寂寞。其意圖在于表現棗樹(它的象征意義是革命者)在孤寂中的頑強意志。語感超越語言、逼近語言后面人的內心世界,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感是要進行人的心靈和情感的交流與感應的。
第五是細體味,深領悟。語言,尤其是文學語言,除字、句的基本意義外,還產生理性、形象、感情等附加意義,要細體味,深領悟。例如,學習王維詩《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教師要啟發(fā)點撥,洞幽發(fā)微,讓學生達到深刻領悟的程度。抓住“深林人不知”中的“人”字,通過引導,學生領悟到詩人沉醉大自然的心態(tài),從而悟到其寫法的妙處。
中級層次——領悟、分析層次
由于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理性思維的參與,離不開對語言文字的靈敏感覺,離不開學生的悟性。因此,我就積極創(chuàng)設語感情境,讓學生學會分析、琢磨,從而實現對語言的準確領悟?!拔颉笔窃诔浞指兄幕A上,在思維、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動的參與下對語言材料的內涵及語言組織形式的深層把握,使主體的“神”與客體的“神”融為一體,達到“物我交融”的境界。領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讀精思,分析琢磨”。在教學中,要舍得花時間、學會耐心的等待,熱情的喚醒,巧妙的點撥,使學生由淺入深,從迷茫走到開朗再到頓悟。分析的最佳方法是思考,思考越深入,領悟越深切,久之,則文中所蘊含的“玄機”就會通過有血有肉的語言從學生的口中傳出來,這樣學生的語感就會得到進一步鍛煉。
高級層次——內化、運用層次
這是培養(yǎng)語感的高級層次。它的完成需要引導學生通過學生體驗和積累的知識來獲得,需要引導他們聯系實際,幫助他們展開合理的想象和聯想,借助思維和審視能力,對語言材料進行品評與鑒賞。這是學生與作者在生活體驗上的一種溝通。它需要學生不僅能充分領會語言文字的字面意義,還要能領會語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這樣學生的語感能力才會發(fā)生質的飛躍。曾有一位名師在教《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課(魯教版高中詩詞選修)課堂上學生的發(fā)言,就能印證上述理論。他這樣引導:作者對待政治失意、骨肉分離非?;磉_,能積極樂觀面對,同學們,你有過不如意的事嗎?你苦悶過、彷徨過嗎?你是怎樣做的?請用最簡潔的語言說出真實的想法。當場就有兩名同學結合自己的經歷暢談了感受,一名同學由對小學老師的不理解,到通過學習這首詞后變?yōu)槔斫?,一名同學由家庭親人的不幸而感到苦悶,通過學習后也看開了,明白了“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的道理。通過引導學生感受和體驗學習,升華了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另外,對于語言材料的理解,我還鼓勵學生敢于質疑,讓他們進行多途徑的語感實踐,語感分析。在此同時,幫助他們掌握語言法則,鞏固從實踐中得來的知識,強化已形成的語感,使語感在理性的指導下,不斷得以修正,整理和提高,形成真正敏銳、準確、深刻的語感能力。
總之,語感像一泓流水,如果我們教師能從這三個層次加強對學生語感的訓練,這樣既增大它的流量,又不致使其隨處漫流,影響它的沖激力。
作者單位:山東省泗水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