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一篇好的文章,必須在立意、選材和文字三方面超乎尋常。然而,有些學生一聽習作時便愁眉苦臉,不知從何入手,不是老調(diào)重彈,就是搬字過紙。這些學生把作文太神秘化了,追究其原因,就是無乜可寫。其實,習作材料四海皆是,只是沒有用眼去觀察,用心去體驗感受罷了。如果我們時時、處處、事事留心觀察、探索、思考和創(chuàng)新,何愁選擇不出材料來呢?
學習課文巧妙的選材方法
眾目共睹,課本里的文章都是作家、學者的著作,這些著作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知識。如果我們能夠大量閱讀他們的作品,從中學習和模仿,就能幫助我們貯存和選擇習作的豐富材料。因為,課文里的作者,他們能夠深入社會生活,深入調(diào)查研究,深入細致的觀察,深入開掘材料,往往能從小事情中看出大問題,在平凡中發(fā)現(xiàn)偉大,發(fā)現(xiàn)神奇,能夠最大限度地把文章主題表現(xiàn)得鮮明突出,達到選擇題材的目的。如《豐碑》一文,敘述了一個嚴寒的冬天,紅軍隊伍在冰天雪地里行進,為后續(xù)部隊開辟一條通道。當時供資非常困難,軍需處長把所有的棉衣都發(fā)給了戰(zhàn)士們,自己只穿著一件單薄破舊的衣服,在過雪山時被凍死了。課文沒有正面著重描寫他在發(fā)棉衣時怎樣先人后己,而是側(cè)面突出他被凍僵時穿著的單薄與破舊,神態(tài)的鎮(zhèn)定與安祥,從而贊揚了他為戰(zhàn)友,為了革命的勝利,不惜犧牲自己的崇高精神,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這樣的選材,充分顯示了作者選材的獨到之處。
觀察社會生活,積累選材內(nèi)容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指出:“生活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盛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潑流個不?!?。這就充分強調(diào)了社會生活是習作材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在習作教學中,教師要認真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校內(nèi)外和社會實踐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要注意引導學生深入生活,深入觀察,從多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真正體驗生活,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只有觀察細、體驗深、想周到,才能獲取和選擇真實、生動的習作材料。例如:讓學生描寫春天的景色時,可以帶領(lǐng)學生到校外,郊外去游覽觀光,去觀察、思考,真正體驗五光十色、生機勃勃的春天景象?;氐浇淌?,可以讓學生隨意說開自己的觀察欣賞所得,有的學生說:“我看到滿坡遍野百花爭艷,草、木搖擺,好像迎接我們似的。”有的學生說:“我找到了春天,春風拂面,鳥兒在枝頭盡情歌唱,人們在地里辛勤勞動,到處是歡歌笑語……”。這融聲、形、色為一體的敘述,使學生油然產(chǎn)生對春天,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的思想感情。這樣選擇材料,學生的文章就會有景有情,有骨有肉了。又如:為了使學生掌握習作材料和方法,可以讓學生充分利用范文,學習和掌握作者的觀察方法和寫作方法。當要求學生寫《家鄉(xiāng)的荔枝》時,可以通過仿照《我愛家鄉(xiāng)的楊梅》一文的寫法:開花→結(jié)果→成熟;形狀→顏色→滋味,從而使學生既學會觀察,又學會選材。
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的選材能力
所謂創(chuàng)新思維,是一種求新、求異、發(fā)散思維的方式。創(chuàng)新思維的選材,既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新鮮、特殊,又能給人以興趣感和強烈感。歌德說:“藝術(shù)的真正生命正在于對個別特殊事件的掌握和描述?!币虼?,在習作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選材問題上引起重視,一定要和提煉主題一樣精益求精。因為有了好的創(chuàng)作意圖,如果沒有好的題材來表現(xiàn),再好的創(chuàng)作意圖也會落空。平時,學生習作往往搜集美好方面的材料寫,但是通過教師的點拔指導,讓學生博覽群書,擴大知識,博覽影視,開闊眼界,就能敢于沖破一切思想顧慮,把觸動心靈的家庭中不和睦、不歡愉、不光彩的事情披露出來,表達自己的認識和切身感受。例如:有位學生寫:“一個晚上,一個分散、破裂、痛苦的三口之家,在吃完晚飯之后,不歡而散,各自奔波的悲痛的夜晚生活。小作者選擇了爸爸夜竄賭場,酒店作伴,徹夜不歸;媽媽隨別人出入酒吧、舞廳,尋歡作樂,徹夜狂歡;而我卻獨守家門孤苦伶仃,悲傷落淚,竊夜不眠,整個精神世界都徹底崩潰了?!∽髡哌@樣的選材真是別具一格,有力地評擊了父母思想感情與道德行為的倫陷與惡化,以及因此造成的家庭不和諧和不幸,必將受到人們的良勸。
總之,選擇習作材料,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覽群書,深入觀察社會生活,善于探索與創(chuàng)新,才能尋找出真實、典型、新穎的深化主題的材料。如果一心拘泥在一個小圈子里,一頭鉆在一個材料上,豈叫選擇材料。
作者單位:海南省瓊海市萬泉鎮(zhèn)中心學校加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