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璀璨奪目的唐代詩歌佳作中,有兩首采蓮曲特別耀眼:王昌齡和白居易的《采蓮曲》。它們同為“采蓮曲”,但在風(fēng)格上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這兩首詩都描寫了一位采蓮的少女,她們都熱愛勞動,辛勤勞作,美麗動人,但因二人性情的不同,各詩也就寫法不同,格調(diào)有別。
王昌齡詩中的采蓮女在性格上表現(xiàn)為美麗、快樂,充滿青春活力。盛唐詩人輩出,樂府唱詞也主要用絕句。而王昌齡對七絕用句最專,成就也就最高,后代稱為“七絕圣手”,由于他善于概括和想象,語言圓潤蘊藉,單調(diào)和諧婉轉(zhuǎn),民歌氣息濃厚。所以他寫傳統(tǒng)主題,能令讀者感到意味深長,光景常新。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焙扇~與羅裙兩相映襯出綠彩,恰似一色綾羅所剪裁。芙蓉花兒挨挨擠擠地開放,花叢中簇擁著粉面桃腮。采蓮姑娘散入蓮池中,卻不見她們嬌美的身材。只有聽到悅耳的采蓮曲,才知道采蓮姑娘從池水中采蓮歸來。首句一個“裁”字,既寫出了采蓮姑娘衣著的整齊,色調(diào)的和諧,又暗示出采蓮女的心靈手巧和審美情趣。頷聯(lián)不直接寫采蓮少女的肖像美貌,而是采用側(cè)面描寫的手法,用荷花的美艷反襯出少女的粉面,兩相輝映,形象悅?cè)恕ni聯(lián)和尾聯(lián),將采蓮女和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讓少女的羅裙與碧綠的荷葉,粉紅的臉龐和鮮艷的荷花互相映照,襯托出少女的清秀嬌艷。
與王詩中的采蓮女相比,白居易詩中的采蓮少女則顯得羞澀、純真,感情真摯。描寫婦女形象也可以說是白居易詩歌藝術(shù)中引人注目的成就。他的兩篇著名敘事長詩《長恨歌》和《琵琶行》都是以婦女作為主人公寫的。楊貴妃和琵琶女的形象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于《采蓮曲》中的少女描寫,對白居易來說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菱葉縈波荷風(fēng),藕花深處小舟通。逢郎欲語低頭笑,碧玉搔頭落水中?!绷馊~在綠波上飄飄蕩蕩,荷花在風(fēng)中搖搖擺擺,荷花深處采蓮小船在通行。采蓮姑娘碰上一個小伙子,欲語還止,羞得低頭暗笑,不料頭上的綠色玉簪掉落水中。此詩除了與王詩一樣用荷花綠葉作映襯外,在人物描寫方面又不同于王詩的獨特之處是:緊扣人物的動作,作了細致入微的刻畫。如后兩句中的“欲語低頭笑”和“搔頭”,這兩處描寫將采蓮女性格中的靦腆、自然、純情表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惟妙惟肖,富有真切感人的生活情趣。
如果把這兩首詩看作兩幅《采蓮圖》,那么畫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蓮姑娘,但王詩卻自始至終不讓她們在活動的畫面上出現(xiàn),而是讓姑娘們夾雜在田田的荷葉、艷艷的荷花叢中,若隱若現(xiàn),若有若無,使采蓮少女與美麗的大自然融為一體,使全詩別具一種引人遐思的優(yōu)美意境,給讀者留下一種悠然不盡的綿綿情味。這樣的藝術(shù)構(gòu)思是獨具匠心的。白詩則運用細節(jié)描寫直接表現(xiàn)一位采蓮姑娘的靦腆情態(tài)和羞怯的心理活動,形象生動逼真,描寫細致入微。特別是末句“碧玉搔頭落水中”更增加了畫面的動態(tài)真實感,讀之使人如聞玉簪落入水之聲,如睹少女含情驚慌之狀。全詩語言清新活潑,情景交融。
從以上兩首采蓮曲可以看出,無論何人,愛美之心皆有,贊美之情皆然。風(fēng)格寫法因人而異,但詩旨情調(diào)相似。
作者單位:甘肅省西和縣第一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