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杜威(john DcWcy)是20世紀美國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獨特的課程論思想,對20世紀的課程理論與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教材是課程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教材觀是人們教材的本質及功能的認識,它反映了教材使用者對待教材的態(tài)度和方式”,有什么樣的課程論就會有什么樣的教材觀。因此我們有必要以科學、客觀的態(tài)度,對杜威的教材進行全面而又深入的再認識和再評價。
一、杜威的教材觀
1 教材與社會生活。杜威認為,教材與社會生活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兩者不可分割,他主要是從以下兩個方面加以論述:一是教材釆源于社會生活,因而它本身具有社會性;二是教材的內容具有廣泛性,并且要隨著社會的變化而變化。
在正式的學校教育尚未形成之前,教育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溝通實現的。教材直接包含在社會交往的情境當中,也就是在社會交往中傳遞和共享的信息。面在正式的學校教育出現之后,社會生活的內容就被編寫成文字性的東西用來傳授給年輕一代,教材也因而逐漸從社會生活中脫離出來了。換句話說,“學校課程的內容應當注意到從社會生活的最初無意識的統(tǒng)一體中逐漸分化出來?!彪m然社會生活的內容經過系統(tǒng)的選擇、組織和表述變成了文字性的東西,但是這些內容必須要具有社會性。杜威認為,在選擇教材時,應該確立一個“社會價值的標準”。因為“教育首先必須是人類的,只是隨后才是專業(yè)的”?!敖滩捻毰c人類的共同利益有聯系才是人類化的教材?!币虼?,“在規(guī)劃課程時。必須把和最廣大的社會群體共同參與的經驗有關的事物放在第一位,必須考慮課程能適應現在社會生活的需要,必須以改進我們的共同生活為目的,使將來比過去更美好?!?/p>
另外,教材在內容上還須具有廣泛性,能全面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整體面貌。教材內容必須包括科學的、歷史的、地理的、文學的和曲藝術的等等和社會生活有關的一切知識。另外,曲于社會在不斷向前發(fā)展,教材也要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而不斷的變化,以適應社會的要求。
2 教材與兒童。杜威以其“教育即生長、生活和經驗的改造”的理論為基礎,闡釋了課程教材與兒童的關系。他指出,兒童的不成熟是其生長的條件。教育則是根據兒童的自然稟賦,通過組織適當的符合兒童心理特征的課程教材使兒童的天賦能力得到了發(fā)展,得到不斷的生長。對兒童的生長來說,一切科目只是處于從屬的地位,他們是工具,他們以服務于生長的各種需要
杜威指出,教材不僅來源于社會生活,反映社會生活的內容,而且更要同兒童的現在生活相聯系,讓兒童找到教材與現在生活經驗的接觸點和相互聯系。他說:“兒童的社會生活是其一切訓練或生長的集中或相互關系的基礎。”“學??颇肯嗷ヂ撓档恼嬲行?,不是科學,不是文學,不是歷史,不是地理,而是兒童本身的社會活動,”具體地說,“學校要安排諸如園藝、紡織、木工、金工、烹飪等等社會活動,把人類基本的共同事務引入學校。作為學校的教材。”杜威要求以兒童的社會活動來統(tǒng)率學生的教材。這樣,以兒童的社會活動來代替分門別類的科目的機械式的學習,既不會把兒童的世界加以割裂和肢解,也不會破壞兒童生活的統(tǒng)一性和完整性。
杜威認為,學校課程所提供的材料,不僅在時間上無限地回溯過去,而且在空間上也無限地擴大。而兒童卻生活在狹小的個人世界里,只有當這種生活密切地和明顯地涉及他自己的或者家人的、朋友的幸福的時候,其他各種事物才能進入到他的經驗里。“兒童的世界是一個具有他們個人興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個事實和規(guī)律的世界?!边@意味著學校所用的教材必須本身具有興趣,也就是說,我們的教材必須是同兒童目前的能力有聯系的事物和活動。因而教材不應僅僅是某類學科知識的死板、機械的組織,而應當是符合兒童興趣和能力的活生生的知識或活動。
3 教材與經驗。學校的教材是人類的種族經驗的最終結果經過適當的選擇和邏輯的加工,以有組織的、系統(tǒng)化的方式呈現出來的文字性的東西。而兒童的經驗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是在變化和形成中的有生命力的東西,它具有發(fā)展成種族經驗的固有可能性。杜威認為:“從兒童的現在經驗進展到以有組織體系的真理即我們稱之為各門科目為代表的東西,是繼續(xù)改造的過程?!薄斑M入兒童的現在經驗里的事實和真理,和包含在各門科目的事實和真理,是一個現實的起點和終點?!币虼?,可以說。兒童現在的經驗和學校教材中所包含的人類的種族經驗是經驗的改造過程中的兩個不同階段。兩者不能相互對立。相反,“如果經驗是正常地和健全地進展,那么看到結果。就是知道現在的經驗朝哪個方向進展?!币簿褪钦f,教材對于兒童來說。不是有待于完成的某種結果,而是用來指導現在經驗發(fā)展的一種方法。
經驗具有間接經驗和直接經驗之分,反映在學校教材上則有教材的邏輯方面和心理方面,前者指教材本身的邏輯性、系統(tǒng)性;后者指教材與兒童的關系。就是系統(tǒng)化的人類經驗與兒童現在經驗的關系。杜威并沒有因批判傳統(tǒng)教育過分注重系統(tǒng)的邏輯的知識而全盤否定系統(tǒng)知識本身,也沒有把學校教材全部歸屬于兒童的活動而忽視系統(tǒng)知識的作用。他認為:“邏輯的并不是注定要反對心理的?!苯滩牡倪壿嫹矫?教材組織的邏輯化)就是指把零散的直接經驗加以抽象、概括、分類。并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教材的心理方面(教材組織的心理化)就是指“把各門學科的教材或知識各部分恢復到原來的經驗,恢復到它所被抽象出來的原來的經驗”。其實質就是把間接經驗轉化為直接經驗,即直接經驗化,總之,教材的組織編寫不僅要按照經驗的邏輯順序來進行,還要與兒童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和現有的經驗、能力和興趣相符合。
二、杜威教材觀對當前新課程改革的啟示
從實踐層面上看,杜威教材觀的施行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是,他針對傳統(tǒng)教材提出的一些新觀點不乏合理的思想成分,這對我國當前的新課程改革具有重大的啟發(fā)意義。
1 杜威教材觀對新課程教材改革的啟示?!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材改革應有利于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主動探索知識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同時也應有利于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教學?!倍磐慕滩挠^對我們新課程教材改革會有很大的啟示。
首先,從教材內容的選擇上來看,一方面要有結構化的學科知識體系作為教材的支撐,使學生能夠獲得人類共同的知識。這就要使教材能清晰地層示知識的內在邏輯結構,建立學科知識的基本結構和網絡,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靈活運用、觸類旁通。另一方面,教材內容的選擇還要注重生活實踐,這意味著教材要面向生活、面向實踐,要提供機會讓學生去動手、去實踐、去體驗,這樣就能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從而能避免學校的學習同實際的生活相脫離。
其次,從教材設計的目的上來看,一方面,教材設計要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需要和可能,要能貼近學生的生活,引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使學生的學習意識由“要我學”轉向“我要學”,另一方面,教材設計要能最大限度地滿足教師的教學創(chuàng)新的需要。要有利于教師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以應對不同的課型和不同類型的學生。
最后,從教材形式的設計上來看。盡管是靜態(tài)的文本形式也要注重形式上的美觀和呈現形式的多樣化。來吸引學生的眼光。增強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除此之外還可以依靠現代化的技術手段,運用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來增加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使教學形式更加活潑、多樣化,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2 杜威教材觀對當前教師教材觀轉變的啟示。要實現《綱要》提出的這一要求的前提條件是必須改變教師傳統(tǒng)的教材觀,而杜威的教材觀為教師教材觀的轉變指明了方向。
杜威尖銳地批判了傳統(tǒng)的完全以書本為中心的、脫離兒童興趣和社會生活的教材觀,指出教師不應注意教材本身,把教材當作一種外在于兒童生活和經驗的東西來傳授,而要把教材同學生的經驗、需要和能力結合起來。他指出。教師在從事教學活動時,不僅需要精通教材,更要了解學生和教材的相互影響。在當前的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從傳統(tǒng)的“圣經式”的教材觀中解放出來,轉向為“材料式”的教材觀,把教材當作一種知識或技能的載體。一種教學的輔助材料和基本的教學資源,一種實現學生的能力發(fā)展的手段,教師要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對教材加以重新建構和改造,使教材同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已有經驗緊密聯系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顛覆傳統(tǒng)的教學生活,才能讓教師和學生從教材的束縛中解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