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校的所有工作中,教學是中心,課堂是關鍵,提高教學效率,獲得高質量的教學效果,是每一位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所追求的最高目標。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可根據(jù)自己的個性、能力、知識水平,在遵循教學規(guī)律和認知規(guī)律的前提下,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藝術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三尺講臺上,創(chuàng)造出一堂堂有聲有色、生動和諧的具有美學價值的優(yōu)秀課來。
多一些體悟,少一些抽象。高中物理概念、規(guī)律繁多,而且比較抽象,學生一時難于理解,就容易產(chǎn)生厭學心理。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用多種教學方法,生動有趣地組織教學。例如:在教具和學具上,可以不必滿足于實驗室的設備,由教師和學生動手制作一些簡單的教具和學具。如講單擺時,我讓學生找來細線和小球,每人自制一個單擺觀察它的運動。在自制教具和學具的同時,還應鼓勵學生課后做些小實驗。如講“受迫振動”時,我用“米花的舞姿”小實驗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做法是:把六個涂成不同顏色的米花用線穿起,掛在衣架的橫梁上。六根細線每兩根等長,最短的掛在中間,最長的兩根分別掛在最外面。將一根橡皮筋拉長,從米花構成的弧形的下方穿過,并與米花懸線面垂直。這時用手指撥動皮筋,米花應聲起舞。有條件的還可以將米花放在用布包緊的大口徑低音喇叭上,當喇叭傳出音樂聲時,不同位置的米花以不同高度在上面跳躍。在學習“自由落體運動”時,為了鞏固公式S=1/2gt2,我在課堂上組織了“手握落尺測反應速度”實驗。同學們兩人一組,從尺落下的長度知道位移,利用公式計算出從尺開始下落到另一人握住尺的時間,也就是握尺人的反應時間。這個小實驗使同學們的積極性大大提高,既動手又動腦,鞏固了所學的知識,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多一些智慧,少一些枯燥。物理知識和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物理學中的許多概念和規(guī)律都可以用一些對聯(lián)、口訣、謎語來加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我從生活中和教學實驗中搜集了一些對聯(lián)、謎語應用到物理課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講解牛頓第三定律時,給學生出了這樣一副對聯(lián):他蹬地,地也蹬他,雙方運動為何地沒動;我打你,你也打我,等值二力為何你覺疼。橫批:說清有獎。于是同學們立即活躍起來,利用牛頓第二定律和牛頓第三定律解釋了這一現(xiàn)象。
還有如:未受外力運動狀態(tài)永不變,沒有摩擦機械能量總守恒。橫批:注意條件。這副對聯(lián)是描述慣性定律和機械能量守恒定律的,朗朗上口,很容易理解和記憶。
另一對聯(lián):兩球落斜塔雙音一響,八馬拉半球一聲雙分。橫批:學史奇觀。
上聯(lián)是描述比薩斜塔實驗研究自由落體運動的;下聯(lián)是描述馬德堡半球實驗證明大氣壓強存在的。一副小小的對聯(lián)將物理學史上兩大實驗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
物理學中物理量數(shù)不勝數(shù),物理概念更是多如繁星。我采用謎語的形式以方便學生記憶。如屢教不改——慣性;一對紅——赫(赫茲);異口同聲——共鳴;鬧矛盾——摩擦;景德鎮(zhèn)的作坊——磁抄……這些豐富多彩的對聯(lián)和謎語,使學生對物理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實現(xiàn)了由“厭學”到“愛學”的轉變,課堂氣氛活躍而和諧,形成了獨特的教學藝術和風格。
多一些情感,少一些冷淡。美國心理學家林格倫說過,“沒有情感上的變化就沒有認識的變化”?,F(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是學生接受信息的“閥門”,積極的情感是認識活動的能源和“發(fā)動機”。這就告訴我們,教學活動不僅僅是認識活動,也是情感活動,調控好師生情感是推動教學雙邊活動的強大動力,它直接影響著教學效率。
一個不容爭辨的事實就是,許多學生往往是因為喜歡老師而喜歡該老師所教的學科。由此可見,情感是思維的催化劑,師生情感的良性互動與否直接關系到教學效果的好壞。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越來越體會到師生情感的重要性。教師若給予學生多一點理解、欣賞與鼓勵,有時,即使是學習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學生也能在良好情感氛圍中掌握所學的內容。這就說明學生在潛意識里已接納了教師,無形之中就接納了教師所教的學科。
(作者單位:廣東廉江市廉江中學)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