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第五冊教材隨文安排了一些“小練筆”。有的是利用課文內容,練習改寫;有的是學習課文的寫法寫一段話;有的是模仿課文的段式寫話。本文將從模仿段式、模仿寫法兩個角度分別呈現小練筆教學設計的實踐案例。
一、模仿段式寫話
——《北大荒的秋天》小練筆教學設計
[原文再現]
原野熱鬧非凡。成片的大豆搖動著豆莢,發(fā)出了嘩啦啦的笑聲;挺拔的高粱揚起黑紅黑紅的臉龐。像是在樂呵呵地演唱。山坡上,大路邊,村子口,榛樹葉子全都紅了,紅得像一團團火,把人們的心也給燃燒起來了?!侗贝蠡牡那锾臁返谒淖匀欢?/p>
[教學目標]
1、能認識并辨別總分結構的段式特點。
2、能主動留心生活中的一事一物,感受其中的樂趣。
3、能嘗試運用總分段式描寫學習生活中的一個內容。
[設計理念]
依據課標精神,3~4年級應在低年段寫話的基礎上進行作文起步訓練,以片段教學為主,不拘文體,不必成文,讓學生自由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北大荒的秋天》是蘇教版第五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描繪了北大荒的自然風光和豐收景象,生動形象地說明了北大荒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表達了作者熱愛北大荒的真摯感情。課文的第4自然段主要講北大荒的原野熱鬧非凡。北大荒秋天的美,不僅僅美在景色,更有它物產豐富的美。這一段文章的結構是總分結構。
[教學設計]
一、讀寫結合,從讀悟寫
1.默讀課文第四自然段,數一數這一段有幾句話,哪一句話能概括這一段的意思,用雙橫線畫出來。原野上有什么呢,找出來讀一讀。
指導學生找到中心句(原野熱鬧非凡),并理解“熱鬧非凡”的意思。
2.分角色朗讀第四自然段,你喜歡北大荒的原野嗎?
3.齊讀第一句,分組讀2、3、4句,通過自己對北大荒原野的感受,體會原野上色彩的熱烈:
數量之多。(金黃的大豆、黑紅黑紅的高粱、紅得像火的榛樹葉子)
4.再次分角色朗讀第四自然段,想一想,此刻的大豆仿佛在笑什么呢?高粱又在唱什么歌呢?
小結:這一段中,作者先概括寫“原野熱鬧非凡”,然后通過寫“大豆、高粱、榛樹的葉子”,具體寫了原野熱鬧非凡的景象,表現了北大荒秋天原野的美。
二、引導觀察,以說扶寫
1.教學《北大荒的秋天》的同時,引導學生留心觀察:我們的課間活動有哪些形式,同學們玩得開不開心?
2.組織交流,描述課間活動的情景。
3.大家發(fā)現,課間有哪些不同的活動類型?
——按照場地分:走廊上踢毽子的;塑膠場地上踢足球的;籃球場上打籃球的;聯合器械場地去玩聯合器械的……
4.你能給大家描述一下其中的一個活動情景嗎?(交流時,不斷補充完善,再現課間活動的快樂情景。通過指導交流一個活動,引導學生能在描述其他活動時能關注同學們的表現、感受。通過交流提煉出課間活動熱鬧非凡)
如聚焦搶點游戲,在學生的交流中引導學生關注大家的表現:搶點時,大家跑來跑去,交換位置。趁搶點的人不注意的時候,一邊眨著眼睛,一邊用非常輕的聲音示意對方和自己交換一個位置。交換成功后,就會嘻嘻哈哈地笑,用來吸引搶點人的注意力,讓另一邊的同學成功交換位置。
三、學用段式,描寫生活
1.課間活動這么熱鬧非凡,大家能把我們的課間活動寫下來嗎?像《北大荒的秋天》第四自然段那樣,選兩到三個活動寫一寫。
2.學生練習寫作。
3.評講交流。選擇典型片段進行多種形式的交流。(課堂朗讀、優(yōu)秀習作墻面展示……)
四、拓展延伸
繼續(xù)觀察、留心身邊的世界,在以下場景中任意選擇一個,用總分段式的結構寫下來,再和大家一起交流。
——節(jié)日的大街
——學校的跳蚤市場
——聯合器械
——節(jié)日的公園
……
[例文欣賞]
1.課間活動真是熱鬧非凡。一號樓后面,好多同學在打乒乓球呢!圓圓的乒乓球一會傳到這兒,一會兒飛到那兒,大家打得可激烈啦!突然,一個同學趁另一個同學不注意的時候,猛地一抽,球好像出膛的子彈,“啪”一聲飛向另一方的臺角。“哇,太棒了!”圍觀的人歡呼起來。再看水泥球場上,還有好多人在跳長繩呢?!芭九九尽卑咨拈L繩飛舞,同學們一個接一個穿跳,圍觀的人呢,不斷地發(fā)出歡呼聲。校園里到處是同學們的歡聲笑語。
2.學校操場上有很多同學們喜愛的活動器械,在學校的最北面有兩個單杠。單杠的柱子是藍色的,上面的橫杠則是黃色的,色彩很鮮艷。一個小男孩跑了過來,只見他身體一躍,用腳鉤住杠子,身體一挺,人就翻了一個身,可真有趣呀!在學校的南邊,有一個紅色的蕩腳,你站在上面,雙手抓住扶手有節(jié)奏地推動,雙腳就飛了起來,如果你腳上用力一些,雙腳會越蕩越高,整個人都像飛起來了?;顒悠餍嫡婧猛嫜?。
二、模仿寫法寫話
——《石榴》小練筆教學設計
[原文再現]
熱鬧了好一陣的石榴花漸漸地謝了,樹上結出了一個個小石榴。石榴一天天長大,一天天成熟。它的外皮先是青綠色,逐漸變得青中帶黃,黃中帶紅,最后變成一半兒紅,一半兒黃。熟透了的石榴高興地笑了,有的笑得咧開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滿滿的子兒。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開綠黃色的葉子朝外張望,向人們報告著成熟的喜訊。
這時,你摘下一個石榴,剝開外皮,只見瑪瑙般的子兒一顆顆腎偎在一起,紅白相間,晶瑩透亮。取幾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頓時感到清爽無比?!妒瘛返谌?、四自然段
[教學目標]
1.能從顏色、樣子、味道3個方面感受不同水果的特點。
2.能了解可以從顏色、樣子、味道3個方面描寫一種水果。
3.能嘗試運用這樣的方法寫一寫自己喜歡的水果。
[設計理念]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充分把握教材特點,根據學生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和學生年齡特點,引導學生讀中悟寫,從讀學寫,加強讀寫聯系。對于文本中出現的經典、精彩語段,我們在幫助學生閱讀理解、感悟體驗的基礎上,巧妙抓住語言學習的范例,設計仿寫。但在具體教學中,我們應該避免機械的寫作技能訓練。對處于作文起步階段的三年級學生來說,更是要激發(fā)學生對生活的熱愛,調動學生觀察生活、感受生活之情趣的積極性,不能把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變成純粹的寫作技巧訓練過程。對中年級的學生來說,訓練重點是觀察,訓練形式是素描。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產生寫作素材,組織片段訓練。片段訓練的過程,應該從內容入手,在寫清某一內容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運用滲透,逐步幫助學生形成寫作能力。
[教學設計]
一、讀寫結合,從讀悟寫
1.師生引讀3~4小節(jié),你喜歡石榴娃娃嗎?
(在學生的介紹和評價交流中,共同討論明確課文中從顏色、樣子、味道3個方面介紹石榴。)
板書:
顏色:一半兒紅一半兒黃(成熟以前:青綠色青中帶黃黃中帶紅)
樣子:咧開了嘴笑破了肚皮
味道:酸溜溜甜津津(果肉:瑪瑙般緊緊偎在一起紅白相間 晶瑩透亮)
2.讀讀課文3~4小節(jié),看看書上的插圖,如果這是一個水果展銷會,你能給成熟了的石榴娃娃作個產品介紹嗎?你也可以自己當石榴娃娃,給大家作自我介紹。
(學生根據顏色、樣子、味道3個方面運用書上的語言進行語言實踐活動)
小結:在作者筆下,石榴成了可愛的石榴娃娃,作者通過對石榴顏色、樣子、味道3個方面的介紹,讓每一個同學都喜愛上了石榴娃娃,恨不得馬上嘗一嘗呢。
二、拓展閱讀,深化感受
1.讀一讀《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和《石榴》比一比,它們在寫水果時有哪些共同的地方?
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王魯彥)
我的故鄉(xiāng)在江南。我愛故鄉(xiāng)的楊梅。
細雨如絲,一棵棵楊梅樹貪婪地吮吸著春天的甘露。它們伸展著四季常綠的枝條,一片片狹長的葉子在雨霧中歡笑著。
端午節(jié)過后,楊梅樹上掛滿了楊梅。
楊梅圓圓的,和桂圓一樣大小,遍身生著小刺。等楊梅漸漸長熟,刺也漸漸軟了,平了。摘一個放進嘴里,舌尖觸到楊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細膩而且柔軟。
楊梅先是淡紅的。隨后變成深紅,最后幾乎變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變黑,因為太紅了,所以像黑的。你輕輕咬開它,就可以看見那新鮮紅嫩的果肉,嘴唇上舌頭上同時染滿了鮮紅的汁水。
沒有熟透的楊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愛吃。我小時候,有一次吃楊梅吃得太多,發(fā)覺牙齒又酸又軟,連豆腐也咬不動了。我才知道楊梅雖然熟透了,酸味還是有的,因為它太甜,吃起來就不覺得酸了。吃飽了楊梅再吃別的東西,才感覺到牙齒被它酸倒了。
2.在水果展銷會上,你能像介紹石榴那樣給楊梅作個產品介紹嗎?
三、引導觀察,以說扶寫
1.每個同學拿出自己帶來的桔子,先仔細觀察,說說桔子的大小、顏色、樣子。
(一方面引導學生用視覺、觸覺、嗅覺等方面全面觀察;一方面引導學生像《石榴》一文,充分發(fā)揮想象,用打比方的方式來描繪桔子的大小、顏色、外皮等)
2.每個學生剝開桔子皮,仔細觀察,并把自己的觀察所得說一說。
(引導學生關注桔子的香味、果肉一瓣一瓣緊偎的特點)
3.試著剝一瓣桔子放進嘴,品嘗味道,并說一說。
(在充分的交流中不斷豐富感受,學習表達)
四、整理成段,以寫促思
1.經過我們的觀察討論,你能像《石榴》那樣用一兩段話把你剛才的發(fā)現寫下來嗎?
2.學生練習寫作。
3.評獎交流。選擇典型片段進行多種形式的交流。(課堂朗讀、優(yōu)秀習作墻面展示……)
五、拓展延伸
繼續(xù)觀察、留心身邊的水果,任意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水果,也用這樣的方法寫下來,再和大家一起交流。我們一起組織一次水果大評選活動,看看誰筆下的水果最誘人,誰筆下的水果最有特點。
[例文欣賞]
桔子沒剝開時圓圓的,像個小人兒的腦袋。橘黃色的它在燈光的照映下,顯得閃閃發(fā)光。我真想把它剝開來吃一瓣呀!我拿起桔子聞了一聞,味道淡淡的、香香的,格外誘人。我剝開桔子的外皮,只見桔子寶寶像一瓣瓣蒜頭站在菊花中,顯得亭亭玉立。這個桔子大約有10瓣,像10個小兄弟挨挨擠擠地議論著什么問題呢!我又用鼻子聞了一聞,這次,我聞到的味道可不同尋常,這味道濃濃的、甜甜的、香香的。我輕輕拿一瓣放進嘴里,一開始感覺涼涼的,用牙嚼嚼,甜津津、涼絲絲、酸溜溜的,真是沁人心脾,滿口生津呀!
(作者單位:常州市局前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