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桂香
源遠流長的書畫是中國特有的藝術瑰寶。歷經千百年,我們今天還能夠有幸欣賞到品種繁多、神韻各異的書畫珍寶,不能不說得益于中國書畫裝裱技藝的發(fā)達。一件件流芳至今的書畫藝術作品,凝聚著一代代書畫裝裱藝人的聰明才智,浸透著他們辛辛苦苦默默無聞付出的殷殷心血。獨特的書畫裝裱技藝發(fā)展到今天,其現(xiàn)狀和前景又如何呢?是否也像許多傳統(tǒng)技藝一樣,被匆匆忙忙的現(xiàn)代生活所遺忘,甚至日漸難以為繼呢?
令人欣慰的是,隨著我國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發(fā)展,傳統(tǒng)書畫裝裱技藝的發(fā)展不僅不會停止,還將面臨一個生機勃發(fā)的春天的到來。然而,現(xiàn)有的發(fā)展水準和規(guī)模與日益擴大的需求極不相稱,已成為制約書畫裝裱技藝迅速發(fā)展的瓶頸。要解開這個難題,探索書畫裝裱技藝的明天之路,有必要先回顧一下其不凡的前天和昨天。
裝裱,也稱裝潢,古時又稱裝池、裝治、裝背、裝褫、裱背、潢治。所謂“裝”,指為書畫裝潢門面,使書畫有天、有地、有框,形象地說,就是有一身絹絲包縫的“衣裳”;所謂“裱”,是指用多層紙將書畫加厚,使之延長壽命。書畫裝裱是裝裱的重要一支,書畫裝裱是傳統(tǒng)裝裱技藝的重要部分。一些已經糟朽破碎,千瘡百孔,糜爛成團的殘損書畫,一經修復裝裱,猶如枯木逢春,魅力再現(xiàn),顯示書畫裝裱技藝的神奇活力。
傳統(tǒng)書畫裝裱技藝是伴隨著中國書畫藝術的發(fā)展和社會生活的需求而產生、前進的,歷代裝裱藝人的在不斷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和工藝。從有文字記載來看,這種技藝至少有1500多年的歷史。在宋代,書畫裝裱已發(fā)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其后,由于書畫藝術繁榮,加之文人墨客、達官貴人、豪商富賈及其他形形色色的收藏家對于書畫藝術珍品的酷愛與求索,裝裱行業(yè)的能工巧匠們加強了對書畫裝裱技藝的鉆研和交流,技藝有了進一步提高,使這種集書畫裝飾藝術和書畫材料(以紙、絹為主)保護方法于一體的獨特的工藝有了長足的發(fā)展。許多珍貴的書法、繪畫,乃至書籍、碑帖等歷代文化遺產,能夠流傳到今,盡管有著各種各樣天然或人工的原因,但是,發(fā)達的裝裱技藝功不可沒。其中,最關鍵的就是經過了裝裱之后,書畫作品由紙、綾、絹等材料,將其背面、四周加以有效保護的緣故。毫不夸張地說,離開了書畫裝裱技藝,就不可能留有現(xiàn)存于世的如此眾多的丹青墨跡。
傳統(tǒng)的書畫裝裱技藝皆為手工裝裱,以口授心傳的師承制方式代代相傳。由于我國各地氣候、物產等差別較大,書畫裝裱在形式、技法上均有差異,故有南裱和北裱之分。但無論是南裱,還是北裱,通常都要經過清洗、揭心、托心、全色、覆背、砑裝等20多道細致、復雜的工序。尤其是對于年代久遠的書畫作品,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處理不當都有可能對書畫造成很大,甚至是難以彌補的損傷。
書畫裝裱發(fā)展到當代,出現(xiàn)了機械裝裱。機械裝裱采用薄膜熱壓或者膠膜復合的方法,將畫心和裝裱材料進行粘合。由于新工藝可以省略“貼墻”和“上稈”,省工、省力、省時,被一些書畫裝裱店用于裝裱新畫。但因其加熱對古書畫有損害,且二次裝裱難以揭開,特別是對破舊書畫畫心的處理效果及可靠性有待提高,機械方法在傳統(tǒng)書畫裝裱方面尚難勝任。因此,古舊書畫的保護仍離不開手工裝裱。
人員少、學歷低、職稱低、流失多
俗話說“三分畫,七分裱”,裝裱在書畫作品中的價值可見一斑。但我們將目光投到當代卻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書畫裝裱技藝現(xiàn)狀不容樂觀。用“武”之地雖大,但“武林”太小且“武功”不強。幾乎所有博物館都藏有書畫;在藝術市場上,大多數(shù)拍賣公司和大多數(shù)拍賣活動,書畫作品不可或缺,撐起了大半個江山。書畫市場的火旺,帶動了書畫裝裱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有的地方裱畫廠、裱畫店鱗次櫛比,好一派繁榮氣象!然而,這些廠店,絕大多數(shù)只能為新畫裝裱,采用的也是速成的機械裝裱法。真正掌握傳統(tǒng)書畫裝裱技藝,能夠承擔古舊書畫文物修復裝裱保護的裝裱師,寥若晨星,且這些晨星又多集中在文博系統(tǒng)。
據(jù)中國文物學會修復專業(yè)委員會和浙江杭州寶善堂工作室的初步統(tǒng)計,目前省級以上博物館能夠獨立從事古代書畫修復的裝裱師不過幾十名。作為中國最大的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古書畫作品15萬件左右,近千件系一級文物(其中元代以前精品700余件),幾乎囊括了中國書畫發(fā)展各歷史時期的名家名品。這些作品中,有不少是稀世之珍,或為歷經劫難流傳下來的孤本真跡,或為美術史上大師巨擘的銘心之作。可是,擔此大任的裝裱科14人有近90%年過半百,能修裱舊畫的11人。這還是調查中修復裝裱人員最多的單位。上海博物館萬余件書畫藏品中,不乏晉、唐、宋、元等名家精品,至于明清書畫家的作品,既精湛且富有系統(tǒng)性、代表性畫家的卷軸都在數(shù)十件以上,是江南書畫匯集的所在。而修復裝裱師只有6位,其中3 位即將退休。上海博物館沈先生說,上博書畫修復裝裱量很大,下一代都修不完,同時還要支援國內外其他單位修復裝裱珍貴的文物。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書畫文物26481件,每年待修復裝裱的約500件,修復裝裱師3人,還需承擔繁重的臨時任務。南京博物院藏約7800件書畫,修復裝裱人員5位;浙江省博物館藏30000余件,每年更換4次陳列,修復裝裱人員只有2名;與湖南省博物館近萬件書畫作品相對應的是修復裝裱人員只有師徒2人。
省級博物館從事書畫修復裝裱的人員普遍學歷偏低,特別是藝精技高的資深修復師,多是學徒出身,一般為初高中畢業(yè),甚至初中沒畢業(yè),經過幾十年的勤學苦練,已經完全有能力擔綱修復重要的書畫文物。由于學歷低,文化水平不高,又不懂外語,評職稱時很難過考試關,盡管有關部門規(guī)定可以不考外語,但古漢語對于這些術業(yè)有專攻的人才而言,也非易事。因而很多人臨到退休才評上中級職稱,或連中級都評不上。于是,出現(xiàn)了令人尷尬的現(xiàn)象:具有幾十年實踐經驗、身懷絕技的師傅沒評上職稱,剛工作五六年的徒弟卻評上了。僵化的職稱評定標準,嚴重挫傷了師傅們的工作熱情,徒弟的職稱比師傅高了,待遇也上去了,師傅也就不再愿意教授徒弟,一些絕活、絕招也就不再傳授了。上海博物館6位修復裝裱師,3位老師傅有副高職稱,這可能算最好的了。據(jù)上博文物修復研究室沈先生講,老師傅們的職稱是由上海人事局根據(jù)他們的業(yè)績評定的,沒有參加文化考試。此法對于其他地方處理類似情況,應是可以借鑒的。
書畫修復裝裱隊伍如此弱小,與得不到重視不無關系。有些單位讓修復裝裱人員長期坐冷板凳,不幫助他們提高文化水平,不針對實際情況解決他們包括待遇偏低在內的各種困難,反而將他們調離改行。由于待遇低,也有一部分書畫修復裝裱人員游離在外。1978年,國家文物局委托安徽省文物部門舉辦書畫修復培訓班,歷時一年半,培訓學員30多人,在業(yè)界號稱“黃埔一期”,如今仍堅持從事書畫裝裱的僅10多人。就是我國現(xiàn)有的這支只有幾十名修復裝裱師的隊伍,多半又面臨退休。
因襲經驗、缺乏研究
書畫修復裝裱如此慘淡,究其原因,除了客觀因素外,部分從業(yè)人員的主觀努力也有不足。書畫裝裱,特別是舊書畫的裝裱和修復,涉及物理、化學、美學、文學、文字學、篆刻學、造紙、輕紡、色彩、文博研究、環(huán)境保護等多門學科,技術含量和藝術含量都很高。傳統(tǒng)的書畫修復裝裱技術,基本上是沿師承制方式承傳下來的。紙張的薄厚及橫豎紋理、漿糊稀綢與生熟,縑絹纖維的粗細和色彩的濃淡輕重,及行刷時用力的大小與快慢、去污去霉等等,全憑經驗和感覺,經師傅口傳身授、長期摸索出來的。從業(yè)人員低頭干活的多,抬頭看路、坐下來思考的少;強調繼承傳統(tǒng)技藝的多,琢磨傳統(tǒng)保護技術內涵的科學成分的少,突破師傅所傳技藝之囿、對其工藝合理性進行科學分析的就更少。因過于重視縱向傳承,忽視橫向借鑒,加上缺乏理性思考和科學分析,書畫修復裝裱趨于封閉,與別的技術、別的行業(yè)對話的機會太少,難以得到社會廣泛承認和重視也就在所難免了。另外,一些資深書畫修復師,還要承擔許多新畫的裝裱任務,使得本就非常薄弱的力量(相對于大量急需修復的珍貴書畫文物而言),顯得更為薄弱了。
傳統(tǒng)書畫修復裝裱能走到今天,其強勁的生命力不言自喻??墒牵鎸Ψ敝氐男迯脱b裱任務,面對殘酷的市場競爭,傳統(tǒng)書畫修復裝裱技藝應該如何走出時下的窘況,走上現(xiàn)代化道路呢?傳統(tǒng)書畫的修復裝裱還要因襲過去的經驗之法嗎?
源于生活的科技和藝術都要反映時代精神,唯其如此才具有生命力,并體現(xiàn)出“筆墨當隨時代”的精神。傳統(tǒng)書畫裝裱技藝也不例外,它的發(fā)展并不只是形式的翻新或手段的嫻熟,而應有理論上的創(chuàng)新和技術上的突破。應該加強書畫修復裱技的科技研究,并把研究工作完全融入書畫文物的修復實踐之中,這樣才不至于研究與修復脫節(jié),形成“兩張皮”。和其他文物的修復一樣,修復裝裱師在修復一幅書畫作品前,應該充分利用現(xiàn)代科技和傳統(tǒng)技藝的各種方法、手段,對書畫的材質、構成、粘結劑等進行定性定量分析,盡可能多地取得科學數(shù)據(jù)——化學的、物理的、生物的,等等,并通過這些數(shù)據(jù)來了解病變的原因和程序,以便制定出科學的修復裝裱方法。書畫修復裝裱人員不應滿足于做一個裱糊匠,他首先應該是一個兼科技工作者和藝術工作者于一身的“雜家”,要懂得多、會的多,見多識廣,博學勤研,博通博精。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只有這樣,才能明白傳統(tǒng)技藝的科學內涵。掌握了傳統(tǒng)技藝的科學真諦,方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不再停留在原有的經驗階段,與人交流時就不會言必稱“師傅是這么教的”了??上驳氖牵恍﹩挝缓蛷臉I(yè)人員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沿著科學和藝術之路平行發(fā)展了。在北京故宮與美國合作保護故宮倦勤齋項目中,裝裱修復工作者已經嘗試對通景畫研究,并對修復裝裱中使用的材料等進行分析,取得較滿意的成果。杭州寶善堂裱畫工作室正在著手收集、整理全國的修復裝裱經驗,并予以分析,期待形成規(guī)模之勢。獨木難成林,2005年,在杭州和北京相繼召開裝裱技術研討會,他們希望通過各種可能的形式,溝通書畫裝裱同行,朝研究方面發(fā)展。
復興傳統(tǒng)書畫裝裱,人才是關鍵。大力培養(yǎng)傳統(tǒng)書畫修復裝裱人才已是刻不容緩。人才隊伍該怎么建設,如何改變目前青黃不接的狀況,還要沿襲一貫的師承制嗎?
北京故宮博物院已經開始吸收大學畢業(yè)生從事傳統(tǒng)書畫修復裝裱工作了。該院科技部主任李化元認為,“師承制”還得有,但要和過去的師承制有所不同,應有更高的要求;要建立師徒之間的責任制,明確彼此的權利、義務、責任,師傅有責任、有義務教徒弟,要有培訓計劃,徒弟不管文化素質多高,剛進入這一領域,首先必須尊重師傅,學好傳統(tǒng)技術,要結合學到的書本知識,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記者在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xié)會和故宮聯(lián)合舉辦的傳統(tǒng)裝裱技術研討會上得知,吉林一所大學成立了書畫裝裱專業(yè)并于2002年招收了第一屆學生12名。但據(jù)了解,迄今為止,這個專業(yè)仍僅此一屆。
傳統(tǒng)書畫修復裝裱技藝本身也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如何承傳、發(fā)展,涉及到方方面面,也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
文物天地200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