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的高潔典雅和靚麗飄逸為世人所共識?!俺鲇倌喽蝗尽?,又讓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按耐不住,不吝把筆墨、水彩盡情揮灑在一波池塘中的荷花、荷葉之上,不少佳作令人賞心悅目,贊嘆不已,感慨萬千。其中,張大千先生是中國繪畫史上屈指可數(shù)的繪畫荷花的佼佼者,也是中國當代繪畫荷花的卓越大家。
張大千的藝術個性風流倜儻,豪邁不羈,瀟灑如神仙。劉海粟和張大千一樣,都進行過潑墨潑彩畫的探索,并作出重要貢獻,但藝術風格各有千秋。前者畫境躍動粗獷、情調熾烈,重在力度;而后者畫風秀朗文靜、雍容華貴,重在意蘊。張大千一生喜歡荷花,并執(zhí)著地追求蓮花藝術的再現(xiàn)美。他指導弟子繪畫時曾說:“中國畫重在筆墨,而畫荷是用筆用墨的基本功。”(張大千《畫說》)張大千成為畫荷花的卓越大家,與他一生細心觀察、用心揣摩、精心繪畫蓮花是分不開的。他閑暇時就喜歡漫步在荷塘邊,仔細觀賞荷花綠葉、一波漣漪、昆蟲飛禽,其神態(tài)細致入微,如魚得水、如饑似渴、如癲如癡。直至晚年,在臺北摩耶精舍,他還在夫人徐雯波陪伴下經(jīng)常散步于荷塘邊,并駐足,悠然地細細品味荷花的高雅清香與荷葉的婀娜多姿(圖1)。加之他平時潛心繪畫蓮花,不斷探索,日積月累,提煉、升華、凝結,而自成一體,技藝之高,堪稱“當代第一人”。他將荷花、荷葉的沐浴陽光、輕搖曼舞、雨中風情、搏雪傲霜等千姿百態(tài)溶化于胸中,作畫時,信筆揮灑,既能呈現(xiàn)出荷花的高潔秀挺、典雅華貴,荷葉的婀娜多姿、楚楚動人以及荷塘逸趣,且用筆精練老到,趣味橫生,意蘊深遠,給人留下遐想回味的廣闊空間。
此《荷花圖》(圖2)是張大千于1949年2月,在香港寓所應何香凝所托為毛澤東所繪就的。此畫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1948年秋,張大干到香港舉辦個人畫展,其人物、山水畫以及面壁三年臨摹的敦煌壁畫,如驚雷炸響,引起香港各界人士的轟動與贊嘆,反響異常強烈,大獲成功。次年2月的一天下午,天空下著蒙蒙細雨,張大干在香港寓所,熱情接待了一位極不平凡的人物——何香凝女士。她是國民黨元老廖仲愷的遺孀,一位著名的社會活動家、革命家和國畫家。此時,她正在為新中國將于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開的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而奔忙操勞。何香凝這時已屆72歲高齡,但身板硬朗,目光堅毅,神情謙和。寒暄之后,何香凝對張大干說:“不久,全國就要解放,我即將返回北平。今天來,是煩請您畫一幅畫,送給一位很重要的朋友。不知您肯幫大姐這個忙嗎?”張大千誠懇地說:“大姐言重了,今天您來,小弟已猜會有重要事情,哪能拒之?”
他們一起來到畫室,夫人徐雯波已將畫紙、筆墨準備就緒。張大千笑問:“大姐,您看畫何物呢?”何香凝笑答:“當然是畫您最拿手的荷花了!”張大千輕捋胡須,凝思片刻,于是提筆揮毫,上折下彎,左右開弓,縱橫馳騁起來。不久,一幅栩栩如生的荷花圖躍然紙上。何香凝被張大千純熟的功底、老辣的技法、獨到的構思所深深地折服,不禁慨嘆道:“大千,徐悲鴻先生稱您為‘五百年來第一人’,看來真是當之無愧啊!”張大千微笑著說:“大姐過獎了,這幅畫題給哪位貴人啊?”何香凝禁不住又笑了,爽快地說:“就題給潤之先生吧?!睆埓笄闹蓄D時涌起一陣浪潮,他心里雖有準備,但完全出乎意料,竟然是新中國的毛澤東主席。但表情依然沉穩(wěn),他提筆在畫的左上角,用他采眾家之長的“大千體”題寫了:“潤之先生法家雅正。己丑二月大千張爰”的款識。何香凝看著畫卷十分滿意,緊緊地握住張大千的手含笑說:“我代這位朋友感謝您!”臨別,已是黃昏,雨過天晴,晚霞映紅了大地,在雨后湛藍的天空中,忽然出現(xiàn)了一道耀眼奪目的彩虹……
此《荷花圖》,水墨紙本,長120厘米,寬62厘米。整幅畫,構圖飽滿,疏密有致,用筆豪放大氣,格調清新典雅,仿佛預示著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具有一股強勁的蓬勃向上之勢。只見兩片卓然飄逸的巨型荷葉,在晨風的吹拂下,傲然地隨風舒展著筋骨,而荷葉疏影中一朵高雅潔白的荷花已悄然綻放;兩枝白嫩無瑕的荷花騰空而出,花蕾中正孕育著靈動鮮活的生命,含苞待放。那種超凡脫俗、生機盎然、蒸蒸日上的美麗與意蘊,令人浮想聯(lián)翩,回味無窮。尤其是其純熟的功底與老辣的技法,于渾樸中見清秀,于灑脫中含縝密,于酣暢中寓意蘊,令人稱道折服。其用筆魯樸疏狂,持搏雪傲霜之氣;架構自然忘形,汲天地靈氣之精;潑墨淳厚飄逸,擁瀟灑儒雅之神,讓人嘆為觀止。
幾天之后,何香凝離港返回北平,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并將張大千的《荷花圖》送給了毛澤東。毛澤東對此畫十分欣賞,特將它掛在中南海書房內珍藏,后被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著的《毛澤東故居藏書畫家贈品集》所收錄。
徐悲鴻曾說:“張大千瀟灑,富于才思,未嘗見其怒罵,但嘻笑已成文章,山水能盡南北之變,寫蓮花尤有會心,倘能舍棄淺絳,便益見本家面目?!?徐悲鴻《中國今日之名畫家》)
離開大陸,在海外飄泊生活的幾十年中,張大千對中國國畫進行了認真的總結、探究與反思,摒棄了過去對歐洲油畫的淺識,努力汲取歐洲的繪畫元素、用色和技巧,使之與中國傳統(tǒng)的潑墨畫法相融合,從而創(chuàng)造出獨具中國特色的潑墨潑彩國畫神奇之效果。不僅為中國國畫雄立于世界畫壇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而且為世界藝術寶庫增添了靚麗的一筆。
張大千于1978年所作《潑彩荷花》(圖3)為潑彩紙本,長134.6厘米,寬68.6厘米。采用潑墨潑彩之技法,先將色彩潑在畫紙上,讓其色汁自然舒展、擴溶滲入紙背。然后蘸取墨汁,揮毫潑灑在宣紙上,看似信筆隨意,實質技法老到,用意高妙,獨具匠心。再后,用筆勾繪出蓮莖和荷花。畫面上,一朵盛開的潔白荷花,其“猶抱瑟琶半遮面”的嬌柔姿態(tài),宛如一位情竇初開的少女,含情脈脈地望著這大千世界,充滿著對未來幸福的憧憬……其構思縝密,運筆精巧,意境含蓄,給人一種中西合璧、大氣灑脫、美不勝收的視覺沖擊。
圖2《荷花圖》 圖3《潑彩荷花》 圖4《江風秋艷圖》
《江風秋艷圖》(圖4)張大千作于1965年。此畫長148厘米,寬82.5厘米,為紙本設色。該畫筆法秀挺,線條細膩,設色艷雅,布局架構疏密得體,紅花綠葉相映成輝。畫面上,陳陣晨風吹皺了一波荷塘,在金燦燦湖色與天際的映襯下,一池蓮花荷葉恰如一群婀娜多姿的仙女在輕歌曼舞,呈現(xiàn)一派高雅華麗、歌舞升平、欣欣向榮的優(yōu)美景致。正如其所云:“畫荷花,要當作是舞蹈中的美女,務求婀娜有致?!?張大千《對大風堂弟子王永年的談話》)可以說,張大千這一為繪畫蓮花狀物寄情所獨創(chuàng)的表達技法與意念,既是他一生不斷探索、磨練、追求而達到高超繪畫藝術的生動體現(xiàn),更是他風流倜儻,豪邁不羈,瀟灑看人生的絕妙寫照。
(責編: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