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方的客人快下馬,請您嘗塊哈密瓜,這里的人們最好客,引您走進這綠色的家……”乘著這甜美的歌聲,我再一次走訪了哈密小南湖卡爾塔勒村的尼亞孜·哈斯木老人。走進老人綠色的庭院,一陣涼風撲面而來。哈斯木是個爽快人,聽到我們的聲音就趕快從屋里小跑著迎了出來,并吩咐外孫子把凳子搬到了葡萄架下。正說著,他手里的哈密瓜已切好,讓我們品嘗,啊,真甜。我們邊吃瓜邊聊。我對同行的小張說:哈斯木是我的老朋友了,他可是塔爾卡勒村教育子女最有名的,四個子女中三個本科畢業(yè),都在外地參加了工作,最小的在讀大三,哈斯木可算是最后一代種瓜傳人了。
我們坐上哈斯木的牛車向村東邊的沙山方向走去。路上哈斯木給我們講了他們家族的種瓜故事??査沾宓拇迕袷来苑N瓜為生,這里土性暖,水性甘,雨水少,夏天日夜溫差大。鄉(xiāng)民樸實無華,到現(xiàn)在仍以農(nóng)家肥、苦豆子草(布亞克)為肥種哈密瓜。所以他們種的瓜特別脆,也特別甜,在其他地方是吃不到的。政府為發(fā)揮哈密瓜的名牌優(yōu)勢,特在卡爾塔勒村建了千畝貢瓜基地。歷史上,卡爾塔勒村就是哈密王專為皇帝種貢瓜的基地。講起貢瓜,當初哈斯木的祖爺烏魯克·吾守爾就是第一代貢瓜人,到哈斯木已是第七代貢瓜傳人了??滴跄觊g哈密回王額貝都拉奉召入京,送給皇帝的瓜就是從卡爾塔勒村哈斯木祖爺?shù)墓系剡x送去的。當年這里的瓜就以色澤碧綠、網(wǎng)紋均勻、大小適中、含糖量高而著稱。
哈密瓜歷史上不僅為皇帝大臣稱贊,而今,國內(nèi)外對哈密瓜的需求量也連年增加。所以,政府在哈密的大小南湖、伊吾的淖毛湖等幾個適合哈密瓜生長的地域,專門設立了傳統(tǒng)哈密瓜種植基地,目前仍供不應求。
哈斯木高興地在牛屁股上打了一鞭,指向前方說卡爾塔勒村的貢瓜基地到了。遠遠望去,人們正忙著往來自廣東、上海、山東、內(nèi)蒙等地的大卡車上裝箱外運,好一派豐收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