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來臨夏,你一定有仿佛到了異國他鄉(xiāng)的感覺!首先映入眼簾的都是戴著白色號帽,或頭上裹著各色頭巾的人群,讓你倍感新鮮和神秘。
臨夏回族自治州,位于甘肅省南部,美麗的大夏河穿城而過,綿延流長。這片神奇的土地是連接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紐帶,肥沃的土地滋養(yǎng)著回族、東鄉(xiāng)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和漢族約160萬各族人民群眾,是伊斯蘭教的圣地,被貫以中國的“小麥加”之美譽。
在這里,古老、獨特的阿拉伯式建筑和時尚、現(xiàn)代的都市氣息相融合,讓你于贊嘆中感悟神奇,于驚喜中感悟美麗!
清真大寺
外地人來到臨夏,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那些佇立于鄉(xiāng)間鬧市、隨處可見的清真寺。
清真寺是臨夏最壯美的景觀之一。在這片美麗的土地上,只要有穆斯林群眾居住,就有美輪美奐的清真寺建筑。那些隨處可見、高大恢弘的清真寺大殿和拔地而起、聳入云端的“喚醒閣”,使臨夏市成了一座遠(yuǎn)近聞名的“塔城”。“瓊樓玉宇清真寺,激浪清流大夏河”形象地概括了臨夏壯美的景觀。
臨夏的清真寺,從建筑造型上,一般可分為兩種風(fēng)格。一種是阿拉伯氣息極濃的圓頂廊柱式建筑,內(nèi)有寬敞的禮拜大殿,拱形的門窗,半圓的頂子,主色調(diào)全部由白、綠、藍(lán)構(gòu)成,注目一看,頓時讓人生出一種神清氣爽、淡雅明快的感覺。還有一種風(fēng)格完全是中國式的古典建筑,整個清真寺飛檐翹角,雕梁畫棟,古樸典雅,錯落有致,處處凝聚著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清真寺的四周,用墨綠色的琉璃瓦覆蓋,在陽光下折射出玉石般的光澤,顯現(xiàn)出一派富麗堂皇的高貴氣派,讓人不禁為這種渾然天成、獨具特色的美而驚嘆!
其實更令人驚奇的是,無論是哪種風(fēng)格的清真寺,在建筑藝術(shù)上都具有異曲同工之處,那便是在每個清真寺的寺頂上都有一串或多串“寶瓶”,各自擎起一彎淡淡的新月。這新月正是伊斯蘭教的象征,它造型優(yōu)美,寓意深刻,日日在向世界昭示著,為人們祈禱著。
臨夏的許多清真寺,在建筑風(fēng)格上還融進(jìn)了別具一格的回族磚雕和木雕藝術(shù),這個在臨夏地區(qū)盛行、源遠(yuǎn)流長的民間藝術(shù)獨具魅力,是建筑藝術(shù)園中的一只奇葩,裝點得臨夏清真寺更加優(yōu)美典雅,富麗華貴,渾身上下充滿了藝術(shù)魅力。
清真寺的作用,不言而喻,是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群眾聚禮的地方。在固定的時辰,他們會虔誠地沐浴、凈身,然后到清真寺里做禮拜。因此在每個穆斯林群眾的心目中,它有著無比神圣、至高無上的地位。
回族服飾
在臨夏,漫步街頭,讓你恍然如置身異域的,還有那獨特的回族服飾。其獨特,主要體現(xiàn)在男女頭飾上,由于同樣信仰伊斯蘭教,臨夏的回族、東鄉(xiāng)族、保安族、撒拉族服飾基本相同,均為各色長衫和各種頭飾。過去,人們常常用白號帽和青夾夾來概括穆斯林的服飾,這種概括雖然簡明,但不完全。如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進(jìn)步,各種新潮時裝的沖擊以及人們視野的開闊,傳統(tǒng)、典型的回族服飾,只能在舞臺演出中見到了。社會的發(fā)展和進(jìn)步,使穆斯林群眾的穿著打扮也在悄然發(fā)生著各種變化。
而今,男性穆斯林服飾最顯著的標(biāo)志就是頭上戴的號帽,大多數(shù)為白色,偶而可見黑色、油綠色和鐵銹紅色。號帽的周圍繡有各種生動的花紋和圖案,看上去非常精美、雅致,時尚的小伙子西裝革履,戴上精美的各色號帽,顯得更加瀟灑英俊。
老人們的穿著古樸、端莊而持重,他們大多身著白色或黑色的長衫,頭纏著“多斯達(dá)爾”(即頭巾),鶴發(fā)童顏,步履穩(wěn)健,尤顯得虔誠古樸,讓人心中油然生出一股深深的敬意。
穆斯林婦女的服飾如今已是千姿百態(tài)、千變?nèi)f化,但仍頭戴蓋頭或裹頭巾,堅守著伊斯蘭的教義和傳統(tǒng)。老年婦女常常喜歡外罩長衫,頭戴白色蓋頭;中年婦女則以黑色蓋頭為主;少女多喜歡戴墨綠色的鏤花蓋頭,或以各色的頭巾遮面,天真美麗中透出端莊和嬌柔,那種虔誠、純粹的美,讓人驚嘆,讓人贊不絕口。
頭巾的裹法,通常是將一塊1米見方的頭巾對折成三角形,從前額、耳根部裹向后頸,將全部頭發(fā)遮住,頸前的頭巾用各式各樣漂亮的卡子卡住,只露出面部五官。
讓我最驚嘆的還是穆斯林少女那無與倫比的美。她們頭裹粉色頭巾,身著白色長衫,明亮的大眼睛透出遮掩不住的精靈和聰慧,嬌嫩、光滑、潔白的皮膚仿佛絲綢一般。她們端莊秀美,步履輕盈,明眸皓齒,微笑盈盈,宛如一首詩,美如一首歌,含蓄中透著典雅,活潑中蘊含恬靜,烘托著臨夏這片土地?zé)o限神圣和莊嚴(yán)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