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主要從美的形式原理中的反復、旋律、平衡、對比、呼應、強調、層次七個方面,研究了敦煌壁畫女供養(yǎng)人服飾形式美。
關鍵詞:敦煌壁畫;供養(yǎng)人服飾;形式美原理
中圖分類號:K879.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07)01-0050-05
唐朝是敦煌壁畫鼎盛時期,同時也是壁畫服飾文化輝煌時期,其中保存有大量古代服飾資料。本文擬從反復、旋律、平衡、對比、呼應、強調、層次七個方面研究敦煌壁畫中的女供養(yǎng)人服飾。
一 反復
反復是將相同的元素以某種形式規(guī)律往返重復排列,形成一種強調對象的手段,表現(xiàn)在服裝上則為某種設計手段的反復出現(xiàn)。敦煌壁畫第138窟中的晚唐女供養(yǎng)人,其領緣上的緣邊、大袖緣邊為散點式二方連續(xù)團花圖案,大袖長裙則為團鳳花紋四方連續(xù)圖案(圖1)。連續(xù)紋樣是根據條理與反復的組織規(guī)律,以單位紋樣作反復排列,構成無限循環(huán)的圖案。這種同質同形的反復給人缺乏變化的單調感覺,可喜的是腰帶圖案,異色近似形的反復紋樣,打破了單調感,使畫面豐富而又富于變化。發(fā)飾頭釵、面靨也為同形同質的反復元素。晚唐第144窟中的女供養(yǎng)人頭飾、上衣、鞋均采用同一顏色,在整體服飾的上、中、下反復出現(xiàn)。由于形狀的不同消除了單調感,給人以豐富的感覺。盛唐第130窟《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禮佛圖》中的女十一娘、女十三娘供養(yǎng)人,襦裙均為花卉四方連續(xù)圖案,緊隨其后的侍女袍衫為四方連續(xù)圖案。鞋頭上的圖案為散點式二方連續(xù),都為反復元素。另外,女十一娘的服飾大袖、裙帶、頭花、長裙圖案都為紅色,在服飾整體上反復出現(xiàn),形成了色彩的反復。晚唐第9窟中的三位女供養(yǎng)人服飾大袖緣邊、腰帶均為團花二方連續(xù)圖案,長裙、上衣為四方連續(xù)圖案。從左向右第二、第三位供養(yǎng)人大袖緣邊與腰帶形成了同色近似形反復元素。第一位供養(yǎng)人裙帶與大袖緣邊為異色近似形反復紋樣。
三位供養(yǎng)人的頭釵都為同色同質的反復元素。另外第445、12、156、100、150窟壁畫中人物的花色面料均為四方連續(xù)紋樣。也為反復元素。其中第156窟舞樂圖中位于中間的舞者長裙所形成的有規(guī)律的褶裥,為反復元素。反復元素是設計中的一種手段,反復元素在服裝不同部位的出現(xiàn),會產生秩序感和統(tǒng)一感。
二 旋律
旋律又叫律動,是音樂術語,是指造型要素有規(guī)律的排列。人的視線在隨造型要素移動的過程中所感覺到的動感和變化就產生了旋律感[1][P75]。晚唐第144窟的女供養(yǎng)人服飾充分體現(xiàn)了這一點。長裙下擺的波形緣邊,衣領肩部形成的自然縱向衣褶,形成了流線性旋律。衣袖產生放射性衣紋,披帛在腹部自然形成的環(huán)狀線條,形成了放射旋律。這些衣紋形成的旋律塑造了女性飄逸的身姿,給人以藝術的感染力和創(chuàng)造力(圖2)。寬寬的高腰裙帶,改變了裙子的縱向流動,打破了裙裝的單調,同時也為領飾的變化,尋求了過渡元素。這款服裝中過渡元素的巧妙運用,使服裝各部分相互融合,既統(tǒng)一而又富于變化。加之沙質長裙在走動中隨風搖曳,呈現(xiàn)出多種流動效果,在動感和變化中產生了多種旋律。中唐第159窟女供養(yǎng)人身著米黃色的長裙,米色的披帛,單一的色彩很好地承托了流動的衣紋,彰顯了線條的旋律。服飾中大袖彎轉形成的放射衣紋,服飾底部岐頭鞋將裙裾勾起所形成的放射衣紋,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裙身流線形衣褶,給人以輕快的感覺;領緣周圍所形成的斜線衣紋,給人以弱的感覺;披帛在腹部形成的環(huán)狀弧線,給人以柔滑舒緩的感覺;腰帶的橫向線條,給人以穩(wěn)重的感覺;強弱抑揚輕快穩(wěn)重的線條變化,形成了一種自由而流動的旋律,猶如一首美妙而婉轉的樂曲。晚唐第17窟中的近侍女,發(fā)式簡潔,只扎頭繩,無其他頭飾,袍衫單色。由此形成的流線衣紋在整體裝扮中非常突出,給人快捷利落、順暢自然、平穩(wěn)流動中沒有抵觸感和沖突感的視覺效果,形成了一種流線韻律。
另外第9窟、12窟、130窟供養(yǎng)人的服飾所形成的衣紋都為流線旋律。我們知道供養(yǎng)人服飾基本來自現(xiàn)實,據史料記載唐代的襦裙面料懸垂柔軟,用料非常大。以《舊唐書》所記載的布幅寬度推算“六幅”不下于今天的3米。唐代張泌《妝樓記》也稱“敦煌俗:婦人作裙,攣縮如羊腸,用布一匹,皇甫隆禁改之”[2]。如此寬大的用料,自然就會形成許多衣紋,為流線形旋律的形成奠定了客觀條件,也形成了唐代服飾靈動飄逸的氣韻美。
三 平衡
服裝款式的平衡,實際上是款式形態(tài)通過視覺作用在人心理上的一種力的感覺。這種感覺給人一種安全感和平穩(wěn)感,表現(xiàn)在具體形式上則為對稱、均衡。我們通常把左右、上下一樣的東西稱為對稱,把左右上下不同但視覺感受相同的東西稱為均衡。第138窟女供養(yǎng)人的服飾領、袖、腰帶、長裙、領袖緣邊、披帛均為左右對稱,頭飾金釵步搖、項飾環(huán)串、 面妝面靨、 斜紅也為左右對稱。第144窟女供養(yǎng)人的服飾領、袖、腰帶、長裙、領袖緣邊均為左右對稱,發(fā)髻為左右對稱而發(fā)飾則為中心對稱,眉間的花卉花鈿也為中心對稱。中心對稱也叫多軸對稱,隨著中心軸的增加,對稱軸也增加,對視覺的沖擊也相應增加。在這款服裝中纈染花紋卻表現(xiàn)為均衡,它巧妙地打破了對稱的呆板,為整體服裝增添了活潑的色彩。晚唐第9窟中戲鸚鵡女供養(yǎng)人的服飾、頭飾為左右對稱,花鈿為中心對稱。另外晚唐第156窟舞樂圖中舞者和樂手的服飾也均為左右對稱。第9窟中騎竹馬的童子的袍身、袍袖均為左右對稱,而衣領為右衽翻領,右衽即衣襟向右掩疊交叉,這種斜襟呈現(xiàn)出一種均衡的視覺效果(圖3)。第217窟中的胡裝人物的袖子為左右對稱,衣領為翻領,襟線為右衽。第45窟《未生怨》中的王子的衣領為交領,交領領型呈三角形,襟面上有疊門,右衽開襟,呈均衡式。在唐代漢人的服裝一般為右衽,唐詩云“麻衣右衽皆漢民”,足見漢民的服裝都為右衽。
四 對比
質和量相反或極不相同的要素排列在一起就會形成對比,比如大與小、粗與細。在服裝上對比表現(xiàn)為款式的對比、色彩的對比、面積的對比、材質的對比。第144窟女供養(yǎng)人的服飾造型展示了這種對比,腰帶的水平線與服裝的垂直線在款型上產生了橫向和縱向對比,繁復的項飾和頭飾與服裝簡單的線條產生了疏密對比,輕薄透明紗羅披帛與羅裙面料材質產生了肌理對比,這種對比在視覺上產生了強烈的刺激,給人以明朗、清晰、輕快的感覺。在色彩的明度對比上,深色的長裙大約占服飾面積的70%,淺色的上衣、披帛大約占服飾的30%,形成了低長調對比。在色相上長裙紅色的圖案與上衣藍色的圖案形成了冷暖對比。藍色的上衣圖案給原本暖色的服裝,增添了一抹亮色。我們再來看第138窟《童子及侍女》圖中姐姐的服飾色彩在面積處理上,非常獨到。原本紅、綠均等的色彩對比給人以難以調和的感覺,但是圖案的插入,改變了這種視覺效果。綠底紅色圖案,紅底綠色圖案,分割、穿插,使各色面積變小,在對比中達到了調和。這種調和對比色的方法,在現(xiàn)代設計中廣泛使用。圖中侍女的服飾色彩,上衣是桔色,長裙為綠色,是一種不協(xié)調的補色關系。但由于70%綠色,和30%的桔色面積對比,綠色占主面積,達到了協(xié)調視覺的效果。這種大面積與小面積的補色對比,會產生響亮而協(xié)調的視覺效果,顯得既有變化又不失統(tǒng)一(圖4)。晚唐第9窟中戲鸚鵡女供養(yǎng)人的服飾給人以強烈的色彩對比感,黑色的上衣、深灰色的長裙、淺灰色的履,形成了明度對比。石綠色的披帛、頭飾、袖口緣邊與衣身黑灰產生了有色彩和無色彩之間的色相對比。晚唐第12窟供養(yǎng)人的輕薄透明的紅色紗羅披帛與錦緞襦裙,形成了材質之間的肌理對比,黑底紅花上衣,披帛、腰帶都集中在上半身與灰藍色垂線形成了簡繁對比。對比在服裝中的運用可以強化服裝的特征,在視覺上形成強烈的刺激。敦煌壁畫服飾所采用的對比,不是單純的對比而是在統(tǒng)一基礎上的對比,因此所呈現(xiàn)的對比既是變化的又是協(xié)調的。
五 呼應
呼應,是事物之間相互照應,相互聯(lián)系的一種對應形式,如一呼百應,遙相呼應。在服裝款式中,呼應體現(xiàn)在相同或近似因素的遙想對應中,如形態(tài)呼應、圖案呼應、花色呼應、面料呼應、裝飾呼應、色彩呼應。我們首先來分析形態(tài)呼應,第144窟女供養(yǎng)人的鞋、發(fā)飾和上衣圖案,它們三者在形態(tài)上表現(xiàn)為遙相呼應。鞋、發(fā)釵、圖案外輪廓形態(tài)都表現(xiàn)為半圓形波狀連接,內形表現(xiàn)為圓形的不同分割。同時,在色彩上也表現(xiàn)為呼應,鞋、頭釵、均為米色,鞋上面的點綴色同纈染圖案均為藍色。第138窟女供養(yǎng)人的衣領緣邊與袖緣邊為同色同形的半團花圖案,腰帶為團花圖案,很顯然衣領、衣袖是取自腰帶圖案的一部分。因此,均為同一圖案。細帶的底色為紅,岐頭鞋的的底色為紅,圖案均為小花卉圖案,有近似之處,都表現(xiàn)為遙相呼應。給人一種視覺心理上的統(tǒng)一感和完整感。值得一提的是,它不是等量等形的呼應,而是一多一少,一大一小的呼應,因此,主次分明,是一種良好的呼應關系,避免了等形等量在呼應中的視覺及心理的平淡感。晚唐第107窟女供養(yǎng)人表現(xiàn)為色彩呼應。上衣米色底赭色纈染花紋與鞋頭赭色、米色,米色發(fā)釵與米色長裙形成上下遙相呼應的關系。需要一提的是女供養(yǎng)人上衣花紋,從壁畫上看我認為應該是絞纈,也就是今天的扎染。唐代《一切經音義》:“以絲縛繒染之,解絲成紋曰纈?!?sup>[3]這說明最初的纈專指絞纈,也就是扎染。另外第9窟三位供養(yǎng)人腰帶與大袖緣邊為近似圖案,第一位供養(yǎng)人、第二位供養(yǎng)人上衣圖案與長裙圖案為近似圖案,一呼一應在整體服飾中達到了統(tǒng)一。第159窟女供養(yǎng)人頭飾綠色、袖口內衣綠色、鞋頭中心為綠色,形成色彩呼應關系。敦煌壁畫供養(yǎng)人服飾或多或少都表現(xiàn)為圖案和色彩的呼應關系,呼應是使服裝達到協(xié)調美的一種方法。這也就是唐代服飾華麗繁縟,但不凌亂的主要原因。今天的服裝設計仍然在使用這樣一種方法來達到服裝的統(tǒng)一協(xié)調。
六 強調
強調是服裝設計中經常使用的原理之一,強調使人的視線一開始就落在被強調的部分,因此能突出重點[1][P91]。強調可以用于款式構成的各個方面,如形態(tài)強調、色彩強調,材料強調、配飾強調。形態(tài)強調又分為點的強調和線的強調。莫高窟第138窟女供養(yǎng)人服飾則表現(xiàn)出一種形態(tài)強調,繁復的頭飾、妝面、項飾形成了一個視覺中心,把人的視線一下子就吸引到了這部分。領緣、袖緣、腰帶的線性設計形成了第二個視覺中心。在色彩上,這兩個強調中心均采用淺色,與長裙的深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更加突出了強調點。我們知道強調點的位置是非常重要,因為它會把人的視線定格在這個位置。值得稱道的是這套服飾將人的視線吸引到了腰線以上,巧妙地避開了唐人腰線不足的缺點,腰線的升高設計,產生了視覺錯誤,拉長了身體的長度,使唐人看上去較為修長。第138窟《童子與侍女》圖中嬰兒、姐姐、弟弟袍子的顏色均為花色圖案,頭飾、面妝非常簡單,很好的襯托了衣飾,強調了衣飾圖案,使圖案形成了一個視覺中心。通過服飾表現(xiàn)出兒童的天真活潑。圖中侍女的服飾上衣為桔紅色,長裙為翠綠色,頭部只有紅色頭繩,無項飾。補色的運用形成了色彩強調設計,給人一種醒目而活潑的視覺效果。盛唐第130窟供養(yǎng)人上衣為淡雅的白底蘭花四方連續(xù)圖案,裙為白底紅花綠葉四方連續(xù)圖案。小花卉圖案,在視覺中形成了多點,多點的出現(xiàn)會弱化點的效果,形成了一個不突出的面。女供養(yǎng)人的發(fā)飾非常有特點,花鳥冠飾為一大兩小的鳥形頭釵,形成了一大點和兩小點之間的呼應關系,兩小點圍繞大點將人的視線緊緊吸引在頭部,頭部在整體服飾中形成了一個強調中心。敦煌壁畫人物服飾強調多采用色彩強調,材料強調、配飾強調來突出了服飾的重點,同時也掩蓋和轉移了唐人人體曲線不足的缺點,使唐人服飾更具有吸引力和藝術的感染力。
七 層次
層次就是面料疊壓所產生的里外關系。層次的形成有面料重疊、折疊、鏤空以及面料與透明紗料的虛實對比,服飾搭配的相互疊壓等。第144窟女供養(yǎng)人服飾就體現(xiàn)了這種層次,領口露出的綠色內衣與纈染花卉上衣,淺花色的上衣與深花色的長裙,構成了一個層次。腰帶與服飾增加了一個層次。薄紗的透明披子與服飾面料形成了虛實對比,增添了層次。項飾與頭飾增添了整體的層次空間。第138窟《童子與侍女》圖中姐姐身上的花袍,袍為綠色翻領,內穿米色襯衫形成相互疊壓的層次。米色的內衣、紅底綠花的長袍、綠底紅花的肚兜、綠色的翻領、肚兜緣邊,由米色、綠色、花色組成形成了色彩的三個層次。這種多重層次的運用使兒童的服飾隨意而活潑。盛唐第130窟《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禮佛圖》中的都督夫人所穿服飾呈現(xiàn)層次感,白色的內衣與外加半臂構成了一個層次;披帛與半臂構成第二層次;半臂與襦衫構成第三層次;襦衫與長裙構成第四個層次。都督夫人多層服飾穿著所構成的層次,給人以豐富充實的視覺效果(圖5)。第98窟于闐國王后曹氏供養(yǎng)像所穿服飾表現(xiàn)出在單套服裝上,由于面料重疊形成的層次感,我們看到服飾的裙裾為兩層疊壓,形成了一個層次,長長的披帛在胸前弧線形懸垂形成了第二個層次?,F(xiàn)代服飾形象設計發(fā)現(xiàn),多重層次的運用可以轉移人的視線,是適合胖人穿著的服飾搭配方法。唐代以胖為美,在服飾穿著中也許在無意識中已經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種方法,并把它運用于服裝設計。披帛是增加層次的一種手段,我想這也就是披帛在唐代流行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服飾的形式美是人類長期設計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原理和法則,運用這些法則就能獲得相應的美感,從而指導了我們的服裝設計,同時也引導了人們的審美意識。從唐代敦煌供養(yǎng)人壁畫服飾,我們看到唐人無論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在他們服飾中或多或少的運用了這些原理。由此給我們留下了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這些服飾文化對我們今天的設計仍有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小剛,崔玉梅.基礎服裝設計[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3
[2]張泌撰.妝樓記[A].從書集成初稿:2733冊[M]
[3]釋慧琳.正續(xù)一切經音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責任編輯 胡同慶)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