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嘟哇嘟哇!嘟哇啦噠……”
盛夏,在寧夏黃河岸邊回族聚居的農(nóng)村里,你不僅可以聽到清脆悅耳的柳笛聲和麥笛聲,而且還能聽到那婉轉(zhuǎn)悠揚的哇嗚聲。
哇嗚也叫“泥簫”,江南地方叫“小梨嘍”、“嗚嘟”、“沁喔笛”等,是一種用河渠邊黃膠泥做成的民間小樂器。哇嗚,古代叫塤,在著名的黃河流域仰韶文化遺址以及山東大汶口遺址和新石器時代末期龍山文化遺址中,都曾出土過泥捏燒制的陶塤。
關(guān)于哇嗚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很久以前,在賀蘭山下潮湖堡地方,人們沒有鹽吃,水里又缺碘,很多人都害了大脖子病,既不好看又不方便。村子里只有唐員外家有鹽,可這人是吝嗇鬼。唐家的姑娘叫唐賽花,聰明美麗,心地善良,常常救濟窮人。有一天,她悄悄地把鹽分給了窮人。后來唐員外知道了這事,把賽花抓來,用麻繩捆住,扔到了黃河里。鄉(xiāng)親們知道了十分難過,望著波濤滾滾的黃河水放聲慟哭??薹α耍阍诤舆厯敢话腰S膠泥,做成一只心形泥簫,用芨芨桿扎幾個小孔,“嗚哇,嗚哇”地吹起來,聲音十分凄涼。他們以此傾訴對唐賽花的懷念。
哇嗚常為一些偏僻地區(qū)的回族村童所喜愛,他們往往在放牧、鏟野菜或拔草歇息時,到渠邊挖一些黃膠泥做成扁豆形、雞蛋形、牛頭形、桃子形泥胎,晾硬時用芨芨桿扎幾個小孔,曬干再吹。吹奏的方法大致和簫笛差不多,按需要的曲調(diào)放孔、壓孔。有時村童為了把哇嗚做得精致靈巧,還用馬尾刮邊,用香油涂擦,有的還放在磚窯里烘燒,烘出來的哇嗚呈棕紅色,又光亮又輕巧,吹奏起來音色純正洪亮,不太費力氣。
由于哇嗚的音域窄小,只能吹奏一些簡單的曲子,如“嗬場”、“打夯”、“小白菜”一類的小調(diào)兒。過去窮人用它來消愁解悶,傾訴心中的哀怨和痛苦。小伙子和姑娘們還常常把它當(dāng)成傳情逗趣的愛物。有的民間藝人能用哇嗚學(xué)布谷、戴勝、斑鳩的叫聲,音調(diào)逼真,悅耳動聽。
1984年寧夏民間藝人獻(xiàn)藝會上,回族老人丁成才用牛頭形哇嗚吹奏了一段回族傳統(tǒng)曲子,引起了音樂界的廣泛興趣。寧夏音樂家馮會耘先生根據(jù)牛頭形哇嗚,拓寬改制成新的牛頭塤,音量、音域都比以前大有提高,為中國民間藝術(shù)增添了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