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接受美學;新聞編譯;受眾
摘要:國際新聞的接收現(xiàn)狀表明,編譯作品除了應具有針對性與時效性外,還應具有藝術性與可讀性。在“受眾”這一共同的命題和廣闊的“接受”背景下,新聞學與美學結緣,翻譯學與美學聯(lián)姻。也正是在同樣的背景下,接受美學對國際新聞的“編”與“譯”具有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探討接受美學與新聞編譯的歷史與現(xiàn)實的關聯(lián),有助于提高編譯作品的感染力,增強國際新聞的影響力。
中圖分類號:G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474(2007)06-0079-04
國際新聞以其重大性、熱點性和全球性而受到了讀者的青睞。目前傳播于世界各地的新聞90%以上由西方國家壟斷,編譯外文資訊已成為我國報道世界新聞最迅捷的手段之一,國際新聞編譯的優(yōu)劣也因此成為衡量媒體公信力、影響力的重要標準之一。然而,我國國際新聞編譯現(xiàn)狀不容樂觀:報道平淡,內容大同小異。目前國內對國際新聞翻譯的研究僅集中在具體的翻譯技巧探討上,對譯作的接受或傳播效果則少有研究。國際新聞的接受現(xiàn)狀卻表明,對新聞編譯傳播效果的探求應成為廣大新聞編譯工作者關注的重點。編譯的作品除了應具有思想性、針對性、時效性以外,還應具有藝術性與可讀性。為此本文擬從國際新聞受眾接受效果的角度,探討接受美學與新聞編譯的內在關系和二者的現(xiàn)實關聯(lián),以期提高編譯作品的感染力和增強國際新聞的影響力。
一、接受美學與新聞傳播學
新聞學與美學的親緣關系始于早期的新聞價值理論與美學的關聯(lián)。新聞價值理論起源于19世紀中后期西方報刊商業(yè)化時代。早期的新聞價值理論指出:新聞價值的大小由廣大讀者的社會心理最終決定。新聞價值從一開始就強調新聞要有時效性、導向性、接近性、趣味性等。也就是說,新聞價值除了包括促進人們思考的思想價值,還應有讓人們品味的審美價值。
“接受美學”這一概念由20世紀60年代初聯(lián)邦德國康士坦茨大學的五名文學理論家創(chuàng)建。接受美學認為,文學作品的社會意義和美學價值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才能表現(xiàn)出來。文學的接受活動不僅受作品性質的制約,也受讀者的制約。作為一種接受理論,接受美學與新聞學的研究在許多地方有異曲同工之處。其一,與接受美學的“讀者觀”相對應,新聞傳播存在著“受眾”的概念。19世紀末由美國社會學家A.W.斯莫爾開創(chuàng)的芝加哥學派奠定了傳播學的媒介效果研究模式,即有關受眾的最初研究模式。在此基礎上,P.F.拉扎斯菲爾德從市場的角度來研究和分析大眾傳播中的消費者和接受者。20世紀40年代末,大眾傳播學中的“受眾”學說成形,研究受眾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的地位、心理規(guī)律以及受眾的審美教育等。從西方受眾觀來看,新聞媒介的發(fā)展其實就是不斷爭取受眾,發(fā)掘新受眾的歷史。
其二,接受美學的一條重要原則就是“視野融合”,即讀者的期待視野應與文學文本相融合,才談得上接受和理解。期待視野包括人們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操、審美趣味,同時也包括人們的直覺能力、承受能力和接受水平等。與接受美學的“視野融合”原則相對應,新聞寫作也一直強調受眾的期待與需要以及受眾視野在期待、需要基礎上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美國傳播學者約瑟夫·克拉帕曾指出:受眾接觸媒介的過程是一個充滿自主性選擇的過程,先后要經(jīng)歷選擇性注意、選擇性理解和選擇性記憶等三個選擇步驟。但是,如何選擇,取決于文本與受眾的視野融合。
接受美學與新聞傳播學出現(xiàn)這些重合并非偶然。事實上,新聞傳播與接受美學存在著本質上的關聯(lián):從某種意義上講,新聞傳播與文學創(chuàng)作都是以生活為源頭、以語言為媒介、以接受為目的的信息傳播活動。正如文學作品的意義只有通過讀者的具體化才能實現(xiàn)一樣,報紙的信息傳播功能和輿論引導功能也必須通過讀者的閱讀接受才能真正地完成。不同的人,不同的活動,都會表現(xiàn)出自身的選擇性。這種選擇性,既可以是實用的,也可以是審美的,因為“在一切語言活動和言語行動中,人總是要選擇能夠迎合自己生命的動態(tài)平衡需要,并引起舒心悅耳的美感的話語形式”。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新聞活動,是人們按照美的規(guī)律所進行的一種精神生產(chǎn),是一種美的反應和創(chuàng)造活動”。
從理論淵源來考察,接受美學的哲學基礎并不是狹義的文學,而是人類理解學的哲學闡釋。接受美學認為,文學接受過程實際上開始于作家的構思過程。作者會不自覺地對可能的讀者群及其視野期待作出預測。從而使文本具有“召喚性結構”。新聞傳播活動亦是如此。大眾傳播理論中的“托馬斯公理”、“自我達成的預言”等理論得以成立的前提就是對讀者的“期待視野”具有適度導引的功能,是文本與讀者相互交流達成的視野融合。這種引導作用是潛在的,必須進入受眾的期待視野。才能成為受眾的生命體驗,才能成為他們社會行為的指導。
二、接受美學與新聞編譯
1、翻譯的美學傳統(tǒng)
早在公元前,古羅馬政治家西塞羅(Cicero)就提出了在翻譯中需研究文辭之美??v觀中國和西方的翻譯理論史,“在多數(shù)不同的翻譯理論背后,都可以看到與之同時代的哲學—美學思想的影響”。更有學者指出;在中國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研究中,“歷史定勢和文化整體形態(tài)的發(fā)展促使譯學和哲學尤其是美學聯(lián)姻”了,“中國傳統(tǒng)譯論的理論基礎就是美學”。20世紀西方的美學思想家奎因(Willard V.O.Quine)和德里達(Jacque Derrida)等人的語言、哲學、美學思想也顯示出與翻譯緊密的內在聯(lián)系。韓子滿也在他的《當代美學思潮與翻譯理論研究》一文中指出:“當代西方美學對翻譯理論的發(fā)展所產(chǎn)生的影響也更加直接”。
羅馬帝國末期,哲學家奧古斯丁提出的翻譯風格論便是讀者分析的最早雛形,他指出翻譯的風格取決于不同的讀者對象。19世紀的翻譯理論家紐曼與阿諾德雖然立場截然不同,但他們都將譯文讀者的反應提高到了作為評判譯文質量標準的高度。有學者從哲學、詮釋學的角度來探討翻譯的本質特征,得出“翻譯即解釋”,“翻譯就是視域融合的過程”這一結論。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翻譯界認為翻譯是一種跨文化傳遞行為的最終目的和效果,從文化層面如共同的規(guī)則、讀者的期待、時代的語碼等對翻譯進行整體的思考,其蘊含的接受美學思想清晰可見。在其他領域,學者也紛紛認同翻譯是一門藝術,有其本身的藝術法則、美學特征、審美意識系統(tǒng)和體驗過程。
接受美學認為,讀者的閱讀經(jīng)驗構成的思維定勢或先在結構,決定著讀者接受能否實現(xiàn)以及實現(xiàn)的效果如何。因此,翻譯就是要努力尋求與作者的對話和交流,突出讀者的接受地位,重視讀者的“期待視野”。在翻譯實踐中,接受美學理論將有助于譯者克服對原文機械的、片面的理解,通過整體的觀照,以建構的姿態(tài)去解讀原文。譯作也因帶著譯者的思考與創(chuàng)意而增加了生命力,更易被讀者接受。
2、新聞編譯的接受美學觀照
新聞編譯包括對原語新聞的“編輯”和“翻譯”,它既是語言轉換,又是信息傳輸,同時又是文化溝通,發(fā)揮著整合、傳遞乃至闡釋的復合功能。從新聞編譯的文本特征來看,新聞編譯需要接受美學的觀照。新聞文體的一大特點是行文簡練,可讀性高。尤其是社會新聞、雜文小品等,這類新聞一般以反映社會、文化、生活、價值觀念為目的。在寫作動機上,以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為目的,在表現(xiàn)手法上,則講究輕松、活潑和人情。編譯也一樣,也要遵從讀者的審美意識,力爭創(chuàng)造閱讀興趣與美好的閱讀體驗過程。
從新聞編譯的接受效果來看,新聞編譯需要接受美學的指導。接受美學把作品的接受活動區(qū)分為社會接受和個人接受兩種形態(tài)。而參與這種社會性接受的人,主要是文學研究工作者、評論家、文學教師等,他們對文學作品的看法對個人接受活動起到控制或駕馭作用。與他們的控制或駕馭作用相似。新聞編譯者在其所屬的文化語境中身兼譯碼者、編碼者、編輯、譯者、新聞工作者等多重身份,從而履行社會所賦予的傳播功能??偟恼f來,接受美學對新聞編譯的啟示是:新聞編譯需要譯者根據(jù)國際新聞的預期功能,結合譯文讀者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對譯文的期待、感應力或社會知識以及交際需要”來將源語的語言和文化信息有條件地傳遞給目的語接受者,使其在譯語情景和文化中具有可讀性和可接受性。
三、現(xiàn)代社會語境下新聞編譯的審美再現(xiàn)
1、新聞編輯的現(xiàn)代社會語境與受眾期待視野
在全球化背景下,國際上發(fā)生的重大事件與老百姓的工作生活有著越來越緊密的聯(lián)系,國際新聞報道已成為國內新聞媒體吸引受眾注意力,提高發(fā)行量和收視率的一項重要資源。但是,一方面媒體為了各自的商業(yè)利益爭奪受眾的眼球,另一方面大同小異的報道正在失去受眾的青睞。針對目前國際新聞普遍存在的問題,很多媒體都在尋找擺脫同質化尷尬境地的策略,如錯位競爭、原創(chuàng)性策劃、獨家解讀等,但他們往往忽視了編譯的影響因素,這與當前編譯的重要作用不相符合。在當前我國新聞機構因經(jīng)濟、人員等條件所限而不能向世界各地派駐自己記者的情況下,編譯因其速度快、效率高而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國際新聞的編譯因此也成為決定國際新聞質量的一個關鍵因素。因此,到底該如何走出困境,無論是從新聞傳播社會效益的實現(xiàn)抑或經(jīng)濟效益的取得來看,研究以受眾接受為主要目標、滿足受眾期待視野的新聞編譯策略都是迫切而重要的工作。
中國人看世界的時間還不長,對國際新聞報道的辨別和識別能力低于國內新聞,因此,編譯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讓大家看到更接近于事實本質的國際新聞。再者,“期待視野”決定著讀者對接受對象——文本的選擇,因此編譯者要研究讀者的閱讀心理和期待視野,做好編譯對象的定位和選擇。而國際新聞是否具有吸引力,是否與讀者的期待視野相融合,編譯的藝術、譯者的審美視角轉換成功與否起著非常巨大的作用。
2、編譯的審美視角轉換
從傳播方式看,不同的文化會在語言習慣、敘述結構、敘述風格等方面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從接受心理來看,不同文化群體的成員有不同的認知習慣、文化心理、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為取得好的接受效果,在編譯新聞的過程中,譯者需要從譯文讀者的角度出發(fā),用譯入語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創(chuàng)造性地將原文轉換成易于讀者接受的譯文。
德國功能學派的學者賈斯塔·霍爾茲·曼塔利(Justa Hulz Manttari)將翻譯看為一種“移譯行為”(transhtional action)。在這種“行為”里,譯者成為根據(jù)委托人要求設計“產(chǎn)品規(guī)范”的專家,并生產(chǎn)符合接受者文化圈特定需要的“信息傳遞物”。同理,國際新聞編譯并不是將原材料的形式照搬過來,甚至也不只是進行刪減、補充或重新整合,而是根據(jù)需求進行一種全新的設計,再創(chuàng)具有審美價值的新聞作品,其中包括根據(jù)報道內容、新聞政策、國家利益等進行挑選、加工,同時還要包括能激起人們閱讀興趣的形式、能帶來愉悅感受的語言,以及啟迪智慧、引發(fā)思考的內容。具體表現(xiàn)為:
(1)以鮮明的新聞內容打動讀者。事實證明,同樣的新聞事實、新聞材料,采用不同的編譯手法,它所產(chǎn)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不相同的。一個事件可能有幾個新聞點,編譯者應該選擇最有價值的內容,才能體現(xiàn)其新聞性,才能引起讀者的興趣。因此,編譯者要善于整合策劃海量的新聞,取其精華,通過加工以至改寫,使報道的主題能夠突出,用編譯者的思路來引領讀者理解和思考,使編譯對象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努力向審美方向開拓,才能使新聞傳播更具有吸引力、說服力、感染力,更容易為受眾所接受,從而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
(2)用獨特的形式吸引讀者,包括設計巧妙的新聞標題,精彩的導語,準確、生動的語言等。新聞標題是讀者的向導,新聞標題的形式,如節(jié)奏、韻律等本身就是一種獨立的審美對象。編譯者在確定標題時應注意兩種不同語言的標題特征。比如,一般說來,英語標題傾向于“重點化”,即用精練的文字提煉出最重要的事實來吸引讀者。中文新聞標題往往人情味較濃,努力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再者,編譯者要充分考慮到中西方讀者不同的閱讀興趣及心態(tài),面對相同的新聞材料,需要調整閱讀興趣點,巧設標題,并用導語巧妙地點出最精彩或最重要的新聞事實,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和心靈震撼。另外具有審美價值的形式還包括多變的形式、恰當?shù)钠⒑侠淼牟季?、深刻有力的結尾等。
成功的形式離不開美的語言。新聞作品的語言美,既是新聞作者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的一種表現(xiàn),也是新聞作品產(chǎn)生吸引力和生命力的必備條件之一。對于編譯者而言,既要了解兩種語言各自的獨特美感,更要力圖實現(xiàn)兩種語言之間美感的轉換。英語新聞的基本文體特點是:用詞新穎,句式多樣、富于彈性,巧用時態(tài)語態(tài),結構合理,重點突出,善用修辭等。漢語的語言風格反映在新聞用語上,往往是結構有規(guī)律、音節(jié)有韻味的虛詞用得多、巧用四字格等。因此翻譯的時候就要做到揚長避短,力求語言審美價值的成功轉換。
這些編譯工作的所有目的就是再刨一個主題鮮明、形式獨特,具有吸引力與感染力的編譯作品。
四、結語
在“受眾”這一共同命題和廣闊的“接收”背景下,新聞學與美學結緣,翻譯學與美學聯(lián)姻。也正是在同樣的背景下,接受美學對國際新聞的“編”與“譯”有啟示與指導作用。無論是從國際新聞傳播的社會功能來看,還是從日益激烈的媒體競爭來看,國際新聞的接受效果已成為不得不關注的重要課題。國際新聞的受眾有其獨特的接受模式,而這類模式制約國際新聞編譯者觀察生活、選擇材料、構思新聞文本的方向和視角,制約著編譯者的整個構造、創(chuàng)作過程。新聞編譯要針對現(xiàn)代社會語境與目的語讀者的期待視野,在編譯過程中進行必要的視角轉換,對原語信息重新進行編排與改動,以鮮明的內容打動讀者。以獨特的形式吸引讀者,其目的就是將國際新聞向審美方向開拓。增強編譯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從而增強國際新聞的影響力,使其更好地完成對讀者的教育、啟迪以及正確的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