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確闡述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性對于馬克思主義來說不僅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而且也蘊含著指向未來的哲學旨趣。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性應從馬克思主義所提出的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三個方面去理解。
關鍵詞:馬克思;馬克思主義;當代性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494(2007)03-0008-04
馬克思主義有沒有當代性?在我們當下的生存境遇中,我們?yōu)槭裁床惶接懓乩瓐D主義的當代性?康德主義的當代性?黑格爾主義的當代性?我們討論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性問題,實質是探討馬克思主義當代生存的意義問題,而這一問題關鍵在于我們應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內在生命力。只有理解馬克思主義發(fā)展的內在生命力,我們才可以言說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性。
一般說來,我們探討一種思想及其當代旨趣,必須從這種資源本身的意蘊出發(fā)。如果我們談論柏拉圖、康德、黑格爾,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些不同的哲學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用哲學解釋世界。黑格爾哲學作為形而上學之集大成者和最終成果,乃是柏拉圖主義的完成,在這個意義上,這其中任何一種形而上學都不過是黑格爾哲學的一個“片斷”或“支脈”。只有馬克思完成了“終結形而上學”的工作,實現(xiàn)了哲學史的偉大革命,向全世界無產階級提出了用哲學改造世界的時代主題。所以,我們稱馬克思為現(xiàn)代意義的哲學家,這就奠定了我們與馬克思對話的基礎。
一、探討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性。必須首先回到馬克思思想的初始語境之中
馬克思生活在工業(yè)化時代,在領導無產階級解放事業(yè)的斗爭中,他和恩格斯一起共同創(chuàng)立了“新唯物主義”。作為一種指向現(xiàn)實批判的思想武器,馬克思運用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對資本主義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揭露,并對“后工業(yè)社會”某些重要特征作了“準確”的預見。馬克思指出:“除了現(xiàn)代的災難而外,壓迫著我們的還有許多遺留下來的災難,這些災難的產生,是由于古老的陳舊的生產方式以及伴隨著它們的過時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還在茍延殘喘?!?sup>[1](p11)馬克思這里所說的“災難”一直到“后工業(yè)社會”還未得以徹底消除。從馬克思批判理論中,我們不難得出這一結論:我們生活的時代雖然向前發(fā)展了,但我們這一時代所要實踐的主題仍然處在馬克思思考的問題域中。當代著名解構主義大師德里達針對西方自由主義者福山的“福音”說,向我們全面描繪了一個“脫節(jié)”的資本主義和自由主義時代的“十大禍害”:越來越嚴重失業(yè);對無家可歸的公民參與國家的民主生活的權利的大量剝奪;在歐共體諸國之間,在歐共體國家與東歐國家之間,在歐洲和美國之間,以及在歐洲、美國和日本之間發(fā)生的無情的經(jīng)濟戰(zhàn)爭;在自由市場的概念,規(guī)范和現(xiàn)實方面控制矛盾的無能;外債和其他相關機制的惡化使人類的大多數(shù)處于饑餓和絕望的境地;軍火工業(yè)和貿易(無論是“常規(guī)的”武器還是處于電子尖端技術前沿的精密武器)被列入西方民主國家科學研究、經(jīng)濟和勞動社會化的常規(guī)調整范圍;核擴散的擴展,甚至連國家機構再也無法控制了;由一種古老的幻覺和觀念,一種共同體,民族一國家、主權、邊界、本土和血緣的原始概念的幻覺所驅使的種族間的戰(zhàn)爭和勢力;黑手黨和販毒集團日益滲透,它們已成為世界范圍內的勢力;國際機構受到種種限制,國際法的實施仍主要受特定的民族一國家的操縱。[2](p115-119)盡管時代發(fā)生了重大的“錯位”變化,但德里達對資本主義全球化時代弊端的全面拷問,與馬克思在《資本論》等著作中對資本主義工業(yè)化時代根本缺陷的全面批判是相通的。只不過是某些方面在“后工業(yè)社會”表現(xiàn)得更為嚴重、更為普遍。德里達認為,馬克思指出的“教訓在今天顯得尤為緊迫”[2](p21)。這說明,我們這個時代所面臨的生存問題還未超越馬克思思想旨趣,馬克思仍是我們的“同時代人”,我們“仍舊是用馬克思主義的話碼說話”[2](p79)。
在這些當下的問題域中,我們不可能超越馬克思主義,這是因為馬克思從現(xiàn)實和理想的視界交融中抓住了人類社會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這一根本問題,并從這一根本出發(fā)向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各種關系發(fā)散出去,形成一個關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總體性視角。同時,馬克思主義所關注的問題及其一些以萌芽或胚胎形式存在的觀點,又從現(xiàn)實和理想兩個矛盾著的層面契合著當代社會的諸如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之類的重大問題。而當今頗為流行的其他政治學說或社會理論都只是從人類社會的某一側面、某一層次、某種關系出發(fā),并把人類社會僅僅歸結為這一側面、這一層次、這種關系,未能從根本上、總體上把握人類社會。因此,當代任何一種理論要顯示其批判功能都無法避開馬克思主義,都不可能對馬克思主義視而不見。對于當代各種批判理論來說,馬克思主義就是當下不可逾越的意義視界。
二、馬克思主義具有當代性是由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決定的
馬克思主義的本質是什么?根據(jù)當代解構主義大師德里達的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本質是方法論,是批判的、革命的精神。這一觀點和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盧卡奇的思想是一致的。這說明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方法論的意義存在,在當代西方思想主流學派中已取得了共識。在《馬克思的幽靈》一書中,德里達將其稱為“馬克思主義的遺產”。德里達認為,在當代的世界資本主義新秩序的時代里,“人們必須接受馬克思主義的遺產”[2](p78)。所謂接受馬克思主義的遺產,就是要“求助于某種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精神”[2](p122)。批判性、革命性是馬克思主義的內在精神,這種批判的、革命的精神是馬克思主義最有活力的部分。在時代不斷變換而時代精神卻在趨于自由主義的惰性和短視之時,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的、革命的精神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只要我們繼承這種批判的、革命的精神,“使這種馬克思主義的批判適應新的條件,無論是新的生產方式,經(jīng)濟和科學技術的力量與知識的占有,還是國內法或國際法的話語與實踐的司法程序,或公民資格和國籍的種種新問題等等,那么這種馬克思主義的批判就仍然能夠結出碩果?!?sup>[2](p122)換言之,只要我們把馬克思主義同當代實際結合起來,馬克思主義就仍然會煥發(fā)旺盛的生命力。
由此可見,在馬克思主義的遺產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其批判的、革命的精神,而方法論則是最有價值的本質方面。批判精神通過方法論體現(xiàn)出來,方法論的價值蘊含在實踐之中,而解構本身就應該是一種實踐的思維方法,這就是馬克思主義面對現(xiàn)實的人在生存境遇中的激進在場。所以,除了是一種激進化之外,解構活動根本就沒有什么意義或主旨,“這種嘗試將馬克思主義激進化的做法可以稱作是一種解構”[2](p129)。由此可見,批判、解構和方法是同一序列的范疇,具有同樣的功能。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德里達認為,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永遠是絕對地和整個地確定的,即馬克思義主義方法論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都不會過時,我們必須繼承;更重要的是我們所要繼承的不是馬克思主義的某種方法,而是其完整的方法論?!榜R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xiàn)存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fā)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3](p406)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旨趣就在于,通過揭示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領域發(fā)展的最一般規(guī)律,向我們展示整個世界的本質特征,為我們提供科學的方法論指導,使我們在人和世界的關系中能正確認識自己,在人類實踐活動中去充分顯示和擴展人自身的本質力量,改變舊世界,創(chuàng)造新世界。正因為馬克思主義方法論是“絕對地和整個地確定的”,而方法論又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所以,馬克思主義理所當然地成為人類文化的珍貴遺產。在這一意義上,我們“都是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繼承人”[2](p127)。只有通過繼承,馬克思主義才能堅持和發(fā)展。所以,德里達指出:“不能沒有馬克思,沒有馬克思,沒有對馬克思的記憶,沒有馬克思的遺產,也就沒有將來;無論如何得有某個馬克思,得有他的才華,至少得有他的某種精神?!?sup>[2](p21)
作為一種方法論意義上的思想資源,馬克思主義是開放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性并不排除馬克思主義出場的多種形式,在德里達看來,馬克思或者說馬克思主義不止有一種,而且是多種,它們和作為其建制形式的社會主義一樣,都是由特殊的傳統(tǒng)歷史地規(guī)定或確定的。因此,某一特定的社會主義形式的“崩潰”或“瓦解”并不必然地就意味著馬克思主義本身的終結,并不必然地意指著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的全面崩潰。從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形態(tài)來說,當代社會主義的現(xiàn)實運動都是馬克思的“幽靈”,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繼承人,作為馬克思的“幽靈”政治學和譜系學中的一員,都是馬克思或者說馬克思主義的精神的“幽靈化”和具體化。
此前,在我們的思想里曾流行著一種似是而非的誤解,認為世界上只有一種“正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其他的馬克思主義都是假馬克思主義或非馬克思主義。這種“正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觀曾在前蘇聯(lián)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他們動輒以馬克思主義“正統(tǒng)”自居,壓制、排斥其他馬克思主義。這實際上是取消了馬克思主義及其當代性。因此,要確定馬克思主義當代性,就必須讓馬克思的“幽靈們”真正“顯靈”,真正理解和尊重馬克思的各位“幽靈”,也就是說,使馬克思主義按照它自己的本質屬性——作為一種方法論,作為一種批判的、革命的精神而存在,只有這樣,才能使馬克思主義立于不敗之地。
三、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性是其實踐本性的反映
馬克思主義能始終保持著勃勃的生機、發(fā)揮巨大的社會功能,就在于它一直深深植根于社會實踐之中,具有鮮明的實踐性。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明確指出了“新唯物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區(qū)別:“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的人類?!?sup>[4](p57)很明顯,馬克思在這里將“人類社會”作為“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就是從實踐的革命意義上去理解的:“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4](p56)。這一重大發(fā)現(xiàn)預示著馬克思以一種科學的世界觀撥開了籠罩在歷史天空中的層層意識形態(tài)迷霧,重新顛倒已被各種唯心史觀所顛倒的世界,從而恢復了歷史的本來面目,從“語詞世界”回到“生活世界”。馬克思哲學“提綱”的主題是:“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sup>[4](p57)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就是為了適應無產階級革命的需要而產生的。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的不竭的生命之源,也只有在實踐中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才能永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凸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性,張揚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意義。
我們所說的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性,不僅從其思想旨趣、方法論意義體現(xiàn)出來,而且還從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進程中得到生動的證明。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幽靈”,是一種激進的“在場”,是馬克思主義當代性“顯靈”的出場形式。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既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實踐創(chuàng)造過程,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fā)展的理論創(chuàng)新過程。
具體說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圍繞著“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如何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和“什么是中國革命?怎樣進行中國革命?”這兩大問題,開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由理論到實踐的探索。“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緊密結合中國具體實際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sup>[5]毛澤東思想屬于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它的基本理論品質和馬克思主義根本屬性是一致的;毛澤東思想又不同于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所創(chuàng)立的原生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而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革命的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具有中國形式、中國作風的新形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以鄧小平為代表的第二代中國共產黨人在深入研究中國具體實際及其時代特征的基礎上,從全球化時代的世界政治經(jīng)濟格局中認識中國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提出了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這一歷史任務,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基本問題,作出了許多新的概括、判斷,從而形成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時期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建設實際“新的結合”。以江澤民為代表的第三代中國共產黨人以“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為邏輯起點,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又一重大發(fā)展的思想結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三次飛躍的理論成果?!叭齻€代表”重要思想以中國共產黨的三重偉大歷史使命——發(fā)展先進的生產力、發(fā)展先進文化、代表最廣大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根本內容,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同時又結合中國新時期的實踐情況,進一步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
中國共產黨建黨八十多年來,每一次理論的創(chuàng)新都不是憑空想象的空穴來風,也不是照搬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的每一個結論,而是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的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當代的發(fā)展形式。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和國際社會又發(fā)生了許多新的變化。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不斷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新局面,以胡錦濤為代表的新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本著“執(zhí)政為民,立黨為公”的信念和原則,大力倡導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以親民的姿態(tài)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根據(jù)新的實踐繼續(xù)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5]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積極探索中,我們可以看到,以胡錦濤為代表的新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以“什么是發(fā)展,怎樣發(fā)展”為邏輯起點,形成了有中國特色的科學發(fā)展觀,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又一新的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和2l世紀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理論創(chuàng)新。
總之,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圍繞著“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這一主題,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不同時期,從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出發(fā),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fā)展,使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中國作風、中國氣派,從而合理地解答、科學詮釋了馬克思主義的當代性這一重大時代課題。
參考文獻:
[1][德]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法]雅克·德里達,何一譯.馬克思的幽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胡錦濤.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R].光明日報,2006-10-23.
責任編輯 黃志恒
作者簡介:劉國勝(1966—),男,湖北紅安人,信陽師范學院馬列部講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