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人才智力支持”這一問題,說明中央高層憂慮“農民素質低制約著當前現代農業(yè)建設和新農村發(fā)展的推進”。
走筆至此,筆者不由得想起了新近遇到的幾件事。一件是高層的,其他是基層的。
2006年12月初,筆者到北京拜訪有“中國農村改革之父”之稱的杜潤生老人,請他為本刊題詞。杜老是中共最資深的農村問題專家之一,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擔任中央農村工作部秘書長, 80年代初期以后擔任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建國以來長期參與中國農村問題的決策和政策制定工作。他曾主持起草1982~1986年連續(xù)5年著名的“五個一號文件”。原計劃讓杜老為本刊題的詞是“關注村委主任,關注農村發(fā)展”。杜老卻“執(zhí)著”地題成“提高農民素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他寫的《建設新農村的路徑選擇》一文(詳見本刊2007年第1期),也是強調重視培育和提高農民的知識文化水平。可見,提高農民素質,是杜老的一個心結。
今年元月初,筆者在山西省農村采訪,見好多村委會都配上了電腦,通了寬帶??涩F實中電腦卻成了村委主任辦公室的“擺設”。這些村委主任大都四五十歲左右,有著20多年農村工作經驗,可面對電腦這個“新科技”,只能望“機”興嘆。 “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農民通過網絡獲得有價值的信息,有效指導農業(yè)生產生活”,在這些地方多少要打些折扣。 “農村電腦成擺設”,我想不屬個別現象。
筆者不是以個別村委主任不會“電腦”,就否認一個地方“農村信息化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成績。像山西省稷山縣清河鎮(zhèn)薛村的村委主任趙建光,他就在人民網“強國博客”開了個“村委會主任”博客,欲“通過網絡尋求治村之道”,還引起了新聞界關注。
其實,在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生產發(fā)展、生活寬裕、鄉(xiāng)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后,好多有識之士就呼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是給農民貸款修路、拆磚加瓦建別墅,”要的是培養(yǎng)農民的綜合素質,最終使其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素質,其中一種解釋是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基本條件。會電腦,其實也是一種“素質”。假如全國不會電腦的村委主任們帶頭學電腦,給不會電腦的村民做楷模,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人力智力支持”出了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