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27日至30日,中國阿拉伯友好協(xié)會會長、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鐵木爾#8226;達瓦買提率中國友好代表團出席在蘇丹首都喀土穆召開的首屆中國-阿拉伯友好大會。我有幸應邀前往,感到尤為高興,其因有二:一是1970年至1978年,我在我國駐蘇丹大使館工作,對喀土穆有一定的感情。阿拉伯人有一句諺語“喝了尼羅河的水,一定再回來”。此次故地重游,正應了這句話,故而心情非同一般。二是機會難得,我可借以廣交阿拉伯朋友。阿盟副秘書長南希#8226;巴基爾女士和22個阿盟成員國的代表團近百人與會。他們代表著阿拉伯世界的民間知名人士、智庫和精英。同他們交友,建立聯(lián)系,有助于增進中阿民間交流。
喀市舊貌換新顏
走在喀土穆大街上,我一直在追尋上世紀70年代的蹤跡:許多古老建筑依稀可辨,比如我們下榻的希爾頓飯店,建于1976年;我國援建的友誼廳建于1975年。另外,青白尼羅河的交匯處涇渭分明,頗為壯觀。進入我視線的還有許多新的變化:道路寬了,平坦了,新了;路燈多了,明亮了;高樓大廈多了,飯店多了;市場繁榮了,商品多了,琳瑯滿目,應有盡有;公園多了,體育運動設施多了,休閑場所多了。據(jù)我國駐蘇丹張棟大使告,自2002年抵喀履新以來,他發(fā)現(xiàn)喀土穆年年都有新變化,比如蘇丹政府新建了20余幢別墅式兩層樓房,供阿盟成員國元首在首腦會議期間居?。辉鼋舜髽?、醫(yī)院和其他基礎服務設施等。有一位曾在清華大學學習機械工程的蘇丹朋友希爾對我說,現(xiàn)在喀土穆像北京一樣,只要你有錢,要房有房,要車有車,要物有物,比起上世紀70年代的條件好多了。
訪問期間,代表團去恩圖曼醫(yī)院慰問陜西醫(yī)療隊。鐵木爾團長代表祖國親人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慰問,并問及他們的工作、生活情況。醫(yī)療隊長張大夫簡要介紹了有關情況,強調他們同當?shù)厝嗣窠⒘松詈竦挠亚椋S多病人寧愿長途跋涉,也要跑來找中國大夫看病。尤其是針炙,療效好,影響大。陜西醫(yī)療隊自1971年開始在該醫(yī)院工作以來,一直沒有換過地方。當時,我常來醫(yī)院陪一些蘇丹知名人士請中國大夫看病,對那里的一草一木十分熟悉。這次來,我發(fā)現(xiàn)醫(yī)院已重新裝修,院內正施工,為醫(yī)療隊增建一幢新的宿舍樓。我同他們私下談起該市的變化,他們說,自1999年蘇丹打出第一桶石油之后,蘇丹政府財政收入逐年增加。巴希爾總統(tǒng)重視發(fā)展民族經濟,改善人民生活。國內政局基本穩(wěn)定,人們能看到的變化主要有:市場商品多了,街上跑的新型轎車多了,首都機場擴建了,市民的基本生活設施改善了。當然,新的建筑也增多了,尤其在尼羅河兩岸,高樓不少??梢哉f是舊貌換新顏。
經濟有發(fā)展,困難也不少
同希爾先生談起一段往事,我說,在蘇丹工作期間,蘇丹政府面臨主要兩大困難,一是汽油短缺。當時,蘇丹尚未發(fā)現(xiàn)石油,用油靠進口,且僅有一個煉油廠,難以滿足國內需求。1973年后,國際油價飛漲,致使蘇丹政府負擔十分沉重。國內汽油、柴油,甚至煤油價格均扶搖直上,廣大民眾多有怨言。二是糖價上漲。據(jù)統(tǒng)計,蘇丹人均每年消費食糖35公斤。時任蘇丹總統(tǒng)的尼邁里先生曾發(fā)表講話說,每當旭日東升,人們起床時,便需要用糖。當時,蘇丹僅有兩座糖廠,且年產量有限,遠遠不能滿足人們日常需求,政府需用大筆外匯進口食糖。而國際糖價上漲,引起了國內糖價上揚。有一次,政府宣布每公斤糖價增加一個格爾什(約合人民幣7分錢),首都百萬市民上街游行,要求政府收回成命。他說,1978年后,形勢更慘,比如汽油,許多人為了一加侖汽油,要到加油站排長隊,甚至一天一夜?,F(xiàn)在不同了,今非昔比,蘇丹政府不僅完全解決了供油問題,還基本解決了供電問題。過去,夏季來臨,用電量增加,特別是在用電高峰期,首都幾乎天天斷電。接著,他自豪地說,近年來,這種現(xiàn)象可以說一去不復返了。關于食糖問題,他說,蘇丹盛產甘蔗和甜菜,已增建兩座糖廠,滿足了人民的日常消費。
在看駱駝比賽時,有一位名叫穆罕默德的蘇丹記者同我交談起來。在談及蘇丹經濟時,他說,進入21世紀,蘇丹經濟總體上向前發(fā)展。2005年,GDP增長8%,同上世紀70年代相比,可以說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同2000年相比,變化也十分明顯。比如2000年GDP為120億美元,人均350美元;2005年GDP為750億美元,人均為750美元。在教育方面,過去蘇丹僅有兩所大學,文盲率為85%,現(xiàn)有27所大學,文盲率降至30%。張大使告訴我,蘇丹政府正抓緊在白尼羅河上建一座類似埃及阿斯旺高壩規(guī)模的大壩,用于發(fā)電。大壩建成后,年發(fā)電量可達124萬千瓦。
關于蘇丹面臨的困難,有位蘇丹朋友說,蘇丹最大的困難就是窮。據(jù)聯(lián)合國公布的世界上最不發(fā)達國家,蘇丹是其中之一。最突出的是達爾富爾問題。當務之急,是該地區(qū)停止干戈,恢復生產,逐步解決貧困、干旱缺水等困難。他充滿深情地說,蘇丹需要團結、穩(wěn)定、發(fā)展。只有全國實現(xiàn)大團結,社會才能安定。只有社會安定,經濟才會有大發(fā)展。
中國蘇丹友誼深厚
自1959年2月4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以來,兩國關系發(fā)展順利,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與日俱增。我在蘇丹工作期間,我國政府曾先后向蘇丹政府提供價值8000萬美元的長期無息貸款,用于建設喀土穆友誼廳、青尼羅河大橋、瓦迪#8226;邁達尼市至卡道里夫市公路(長達220公里)、哈薩黑薩紡織廠和其他一些援助項目,受到了蘇丹人民的熱烈歡迎和普遍贊許。蘇丹政府也向我國政府提供了有力的支援,比如支持我國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一貫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不同臺灣當局發(fā)生任何關系等。因此,我們一向認為,兩國休戚與共,相互幫助,相互支持,相互學習,共同發(fā)展。有鑒于此,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和兩國政府之間的合作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而且歷久彌新,興旺發(fā)達。我在蘇丹工作期間結識的各界知名人士和朋友,均已年過花甲,但前總統(tǒng)尼邁里講的一句名言:“蘇丹中國友誼之樹長青”仍留在人們的心中。
1995年9月25日,蘇丹總統(tǒng)巴希爾訪華,向中國領導人表示希望中國公司到蘇丹勘探開發(fā)石油。中國領導人當即予以支持。 中國石油公司迅速進入蘇丹,開始了兩國在石油領域的合作。如果追溯兩國在此領域的最早合作,應是70年代初。1970年8月,尼邁里主席訪華前夕,曾到中國大使館做客,他對楊守正大使說,蘇丹地域遼闊,許多鄰國均有石油,為什么蘇丹就沒有呢?這是不可思議的,也是不可能的。過去西方國家說中國是貧油國家,現(xiàn)在不是打出油來了嗎!因此,他訪華時,一定請周恩來總理派中國石油考察組來蘇丹,進行實地考察。果然,尼邁里主席訪華時向周總理提及此事,總理當即表示同意。我石油考察組抵達后,到各地,特別是深入沙漠腹地進行了艱苦的考察。他們雖未發(fā)現(xiàn)油田,但認為蘇丹有油是大有希望的。如今,今非昔比,中國石油公司的實力、技術水平已大大高于70年代的水平。經過艱苦奮戰(zhàn),中國石油公司同馬來西亞和加拿大石油公司一道,于1999年初打出了蘇丹第一桶油,當年6月底達到750萬噸的生產規(guī)模。與此同時,中國石油公司用國產的設備建成一條由產油區(qū)至蘇丹港長達1506公里的輸油管道和一座年產250萬噸的煉油廠。這不僅解決了蘇丹國內燃料短缺問題,而且有多余供出口,增加了財政收入。
蘇丹世界人民友好理事會秘書長拉赫曼在歡迎代表團的盛大宴會上發(fā)表熱情洋溢的講話說,中國石油公司在蘇丹成功地開采出石油,這是一大奇跡。蘇丹副總統(tǒng)塔哈在中阿友好大會開幕式上發(fā)表即席講話說,中國政府對蘇丹的援助是真誠的,無私的,“不僅送給我們魚,而且還教會我們如何捕魚?!?/p>
2006年11月,蘇丹總統(tǒng)巴希爾出席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期間,同胡錦濤主席舉行了雙邊會談。雙方就進一步加強全面合作達成了廣泛的共識。這將預示著兩國友好合作關系會有更大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