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西部小城特里爾(Trier)位于摩澤爾河畔。它風景秀麗,四周被茂密的森林所環(huán)繞,一派優(yōu)美的田園風光。這個具有2000年歷史的古鎮(zhèn),城內(nèi)教堂林立,歷代羅馬皇帝下令修建的豪華宮殿、大浴池、氣勢恢宏的競技場、十幾里長的城垣使人依稀觸摸到古代先人的脈搏。由此往西40公里便是著名的袖珍大公國盧森堡。然而近年來吸引越來越多中國客人流連忘返的,主要還是那坐落在布呂痕大街上的馬克思故居紀念館。當井頓泉副會長率對外友協(xié)工作小組訪歐最后一站來到德國時,好客的東道主專門安排我們拜會了萊法州負責警察、教師等事務的梅特斯局長,這樣,我有幸第三次走入特里爾。
進到城里來,首先要看的當然非北大門莫屬。作為抵御外敵入侵的堡壘式建筑,該門建造得純樸厚實,是典型的羅馬式風格,連我們這些看慣萬里長城的中國人也不禁要感嘆其雄偉的英姿。修造北大門所用的巨型條石均取材于遠處山上的石灰?guī)r,經(jīng)過漫長歲月的風化,煙灰和塵埃使之逐漸變得烏黑,由此得名“大黑門”。與周圍的其他建筑相比,它顯得頗有些另類,同時也愈發(fā)透露出其珍貴古跡的面目。
沿著繁華的街道向南走,我們來到坐落于市中心附近的圣彼得大教堂。它建于公元4世紀,其獨特之處在于羅馬式大教堂和哥特式圣母院近乎連體地并列在一起,將早期的歐洲建筑風格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它被認為是哥特式中心建筑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德國最大的早期復式基督教建筑之一,把德法兩國的建筑風格完美地融合在一起。1986年,圣彼得大教堂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中午,井頓泉副會長一行走進梅特斯局長的辦公室。梅特斯曾應我會邀請到中國訪問。他對遙遠的古老東方文化十分感興趣,對對外友協(xié)的熱情接待非常感謝,衷心祝愿工作小組在特里爾逗留愉快,也愿意以相同的方式歡迎遠道而來的中國朋友。
梅特斯局長熱情地帶著我們在整個大樓里參觀。這座文藝復興時期的古建筑經(jīng)歷過不同王朝的風風雨雨,既有哥特式的風格,又處處顯示出洛可可式的豪華氣派。大廳的頂墻上繪著形態(tài)各異的幸福小天使,步入其中仿佛置身于遼闊的云海中。旁邊的古教堂蒼穹刺天,紅磚到地,曾為教皇的皇宮,是歐洲最古老的無梁殿之一。局長辦公樓二層有一個露天陽臺,面對著帶有眾多女神塑像的法國式花園。傳說拿破侖一世在此檢閱過自己的衛(wèi)隊,我不知道梅特斯每次邀請中國人走向陽臺時,是否回憶起過他被請上天安門觀禮臺向下?lián)]手時的情景。
下午,我們終于走進了卡爾#8226;馬克思故居紀念館。笑容可掬的女管理員似曾相識。柜臺里各種顏色的馬克思頭像,以及印有偉人頭像的家族葡萄酒據(jù)說只在店內(nèi)能夠買到,出門后絕難覓其蹤影。她拿出幾個中文講解器發(fā)給大家,我們便開始沿著箭頭指示的方向參觀,遇到感興趣之處就開機聽講。
1815年5月5日,卡爾#8226;馬克思出生在這座樓里二層一間臨街房子里。如今一尊標準的青銅頭像擺放在他出生地點,令游客肅然起敬,下面是他的金色親筆簽名。馬克思在特里爾度過了中學時光后,接著就讀于波恩大學和柏林大學法律系,其共產(chǎn)主義思想很快如春雷般地響徹世界,至今還閃耀著不朽的光輝。因為積勞成疾,他于1883年3月14日在倫敦與世長辭,這些早為世人所周知。我們在其中的一個展室內(nèi)看到周恩來同志在延安學習時用過的《共產(chǎn)黨宣言》單行本。在展室的最后部分,中國革命的版面很吸引人們的注意。毛澤東同志在江西蘇區(qū)、陜北轉(zhuǎn)戰(zhàn)和文革期間帶著紅衛(wèi)兵袖章的照片被并列地掛在一起。
馬克思故居紀念館里的觀眾并不太多,其中大多數(shù)是中國同胞,大家大都抱著一種敬仰的心情而來。當我走出大門時,夜幕已經(jīng)降臨,街頭萬家燈火。遠處的商店里張燈結(jié)彩,都在為圣誕節(jié)做準備。我們邊走邊回頭,身后的布呂痕大街逐漸遠去,它仿佛在默默地向人們訴說著特里爾古城那漫漫歷史長河也掩飾不住的昔日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