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演員被人們稱為笑的使者,有了他們,人們的生活充滿了笑聲。郭德綱、李金斗、姜昆、馮鞏、牛群這些相聲大腕不僅在舞臺上是個好演員,生活中同樣是個好丈夫、好父親。
郭德綱和王惠辛酸的浪漫
同是天津人的郭德綱和王惠是在2000年認識的。王惠說:“我當時對他沒什么印象。隔了幾個月他才給我打了個電話,也什么都沒表達。第二次見面就是2002年了,后來我留在北京,就慢慢和他走到了一起?!?/p>
郭德綱剛開始創(chuàng)立德云社的時候,王惠陪他一塊兒吃苦。那時候他們沒有錢,王惠就把自己從天津開來的汽車賣了,把父親送的鉆戒和很多首飾都賣了,回家不敢和父親說實話,只好說不小心丟了,老爺子總納悶:“怎么閨女在北京總丟值錢的東西???”有一次,兩人兜里一共還剩10元錢,王惠想來想去跑趙公口包了輛車開回天津家里,先拿了錢給司機,又跟父親要了錢回北京,才解了燃眉之急。
現(xiàn)在郭德綱火了,王惠也放下自己唱京韻大鼓的本行,退到二線,為他打理演出和票務等事務,還是他的保姆兼司機。談到自己的夫人,郭德綱不無感慨地說:“當初王惠十幾歲辦個人專場演出時,我還什么都不是呢。”而王惠從一位享譽京津兩地的鼓曲新秀到德云社的管家婆,并沒有心理落差。
李金斗與張?zhí)N華幾十年相敬如賓
李金斗是北京人,父親在他1歲時拋家去了美國,母親在他7歲那年憂郁而死。因此,他從小與比他大4歲的哥哥相依為命。13歲那年,李金斗進入北京曲藝團學說相聲,在這里他認識了自己的終身伴侶張?zhí)N華。張?zhí)N華比李金斗小1歲,滿族人,家境優(yōu)越,在曲藝團學唱單弦。兩人一起學習,一起長大,結下了深厚的感情,1971年舉行了婚禮,不久,就有了兒子李闊。
生活中,他們夫妻倆幾十年來相敬如賓,感情甚篤,是圈內(nèi)有口皆碑的恩愛夫妻。直到兒子逐漸長大,張?zhí)N華這才漸漸淡出演藝圈,把主要精力放在打理家務上。夫婦倆多次商量,再過幾年,李金斗也逐漸淡出演藝圈,好好地享受晚年生活。
2005年12月末,李金斗和妻子熱熱鬧鬧地為兒子李闊舉辦了婚禮。李金斗和張?zhí)N華端著酒杯,來來往往地給賓客們敬酒,夫妻倆的那份默契和從容,羨煞旁人!
馮鞏與艾慧23年恩愛如初
馮鞏和艾慧結婚23年來恩愛如初,在影視圈內(nèi)是有目共睹的。馮鞏和艾慧是在天津市第26中學讀書時相識的。馮鞏讀書時愛好廣泛,打籃球、下象棋、唱京劇、拉京胡、講故事、說笑話,樣樣精通。由于勤奮好學,他很快成了宣傳隊的文藝骨干,當時,聰明活潑的艾慧也是宣傳隊的一名成員,在平時的排練、演出中她與馮鞏經(jīng)常合作。由于艾慧年齡比較小,馮鞏對她很照顧,他們就這樣相愛了。
馮鞏與艾慧是1983年結婚的。當時,雖然沒有婚紗,沒有房子,但兩人都感到很幸福。同年,馮鞏因出色的文藝才華被選到鐵路文工團,因戶口無法進京,馮鞏只好把愛巢筑在了天津,人到北京上班,一對恩愛夫妻成了牛郎織女。兩年后,馮鞏解決了自己的戶口問題,接著便又東奔西跑,用了3年時間,把妻子調到了北京,被分配到中國唱片社工作。
結束了兩地分居的生活后,馮鞏又面臨著沒有房子的窘境,一家三口就住在了排練廳的一角。隨著知名度的提高,馮鞏的演出越來越多,一年難得在家住上兩個月。艾慧一個人在家操持家務,白天騎一個多小時的單車上班,晚上還得趕回來哄孩子、洗衣服、做飯。日子雖然過得很艱辛,艾慧卻很理解馮鞏。如今家庭雖然衣食無憂,但夫妻感情依然恩愛如初。艾慧的工作雖然很忙,但每當馮鞏有外出演出任務,艾慧都想著將換洗的衣服和常備的感冒藥提前放到行李包里。
妻子為這個家付出的辛勞,馮鞏心里有數(shù)。為了回報妻子的愛,馮鞏經(jīng)常為妻子買回她最喜愛的禮物,每次演出結束后,再晚也要向家里掛個電話,報個平安。近幾年來,只要有時間,馮鞏都堅持帶妻子和寶貝兒子外出旅游。
姜昆和李靜民在北大荒收獲愛情
姜昆和李靜民之間是一見鐘情,他們一見鐘情在三十年前去北大荒兵團的列車上。
在列車上,姜昆主動站出來,組織宣傳活動。在演出中,他發(fā)現(xiàn)了一個一直坐在一個角落里,既文靜又秀氣的小姑娘。她應姜昆之邀,兩人唱了幾個男女聲二重唱。
兩個人合作得非常成功,受到旅客們的熱烈歡迎。從此,兩個人心中就有了對方。
一曲定情的結果是相守至今快30年。對于近30年的感受,姜昆開玩笑說:“沒完沒了的哦?!逼鋵嵥恼鎸嵏惺苁牵骸白叩搅私裉欤陀X得是合二為一的了,家中不能沒有她,也不能沒我。”
牛群愛上師傅的女兒劉肅
牛群稱自己的愛情是“晚熟品種”,到二十多歲時連戀愛的滋味還未嘗過。談起怎么和牛嫂劉肅“對上眼”的,牛群無限感慨地說:“我長她8歲,認識她時,她還是個高中生,你可以想象要達到最終的‘裂變’,需要怎樣的量的積累。”
牛嫂劉肅的父親劉學智是戰(zhàn)友文工團的曲藝編劇,母親是全總文工團的歌唱演員。當時的牛群由于缺乏正規(guī)的專業(yè)訓練,需要“惡補”,就經(jīng)常到劉家拜師求學。牛群比劉肅大8歲,那時的劉肅正上中學,每次見到家里來了客人,劉肅總是怯生生地向牛群打招呼:“牛叔叔好!”牛群也儼然一副長輩模樣,隨她的父母喊她“肅兒”。牛群人很老實,待人也真誠,挺招劉學智夫婦的喜歡。
劉肅喜歡曲藝創(chuàng)作,在父母的點撥下,常弄些筆墨,有時也會拿張凳子坐在牛群身邊,靜靜地聽他談相聲,說表演。在潛移默化中,下意識地和牛群拉近了許多。
牛群和劉肅自1982年走進婚姻殿堂后,就達成共識:家庭是大廈,事業(yè)是地基。要想家庭穩(wěn)固,就得兩人的事業(yè)都成功。
牛群36歲時才得子,珍愛勁兒就甭說了。孩子尚未出世,牛群就張羅著給孩子起名,在全文工團的范圍內(nèi)來個有獎征名,聲稱無論是誰,只要給孩子起的名字一經(jīng)采用,就獎給15塊錢——那時的15塊錢可是牛群半個月的工資。于是大家群策群力,什么牛鼻子、牛眼睛、牛角、牛皮、牛毛……真是花哨透了。最后還是孩子的姥爺說,就叫“牛童”吧,意思是騎在牛身上,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蘇 蘭摘自《家庭周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