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們鄉(xiāng)黨校組織新上任的村委主任學習討論如何提高執(zhí)政能力,鄉(xiāng)里領導讓我去介紹當村委主任的體會。學習中有人說,提高執(zhí)政能力,那是“大官”們的事,咱這綠豆芝麻官無所謂。此言差矣。我認為加強執(zhí)政能力建設,“村官”同樣有責,只不過與各級干部要解決的問題有所區(qū)別。我在馬場村當村委主任10多年的體會是:執(zhí)政能力有大小,“五官”端正是根本。
一是“口不歪”。在日常工作中,時時處處都要講真話,說公道話。評價和處理人和事,要丁是丁,卯是卯,力戒虛報浮夸。我們鄰村有位村委主任,只是看領導眼色行事,當官的愛聽啥他就說啥,常把無說成有,把小說成大。本來村里半數(shù)人家還很窮,他卻上報成“小康村”。結果他參加縣勞模會領獎回來換屆選舉時,落選了。教訓多深刻?。?/p>
二是“眼不斜”。咱雖是大老粗,但在看人識事上,也要學會運用辯證法,要科學、全面地識事看人?!把壅?,就是既要“看上”,了解黨的方針、政策,又要“看下”,掌握百姓想什么、盼什么,才能分清主次,切合實際,說話有度。一次村黨支部支委會上,研究選拔配備1名青年擔任村干部。開始,我“雞蛋里挑骨頭”,只看這個青年平時貪玩愛打麻將,認為用上他不會好好工作。老黨員劉富貴提醒我說:這個后生愛學習,腦子靈,有培養(yǎng)前途。后來,選他當上村委副主任后,他分管的退耕還林工作在全鄉(xiāng)奪了第1名,他本人也受到表彰。
三是“耳不偏”。俗話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當干部千萬不可偏聽偏信,不能只聽正面的,不聽反面的;不能只聽奉承話,不聽批評言;不能聽只領導的,不聽百姓的。一次,有人反映,幾個群眾談論要到縣里上訪,我聽到后火冒三丈。心想,這還了得!我為大家脫貧致富幾年來脫皮掉肉,哪一點對不起你們了,竟要上訪告狀!不把這股“歪風”壓下去,今后怎么工作?!老父親(老民兵英雄)見狀,嚴厲地批評我:“你窮咋呼個啥?人家議論村委會給群眾批宅基地有看人頭下菜碟不公的事,不該反映嗎?”我接受老父批評,同村委會成員交換了意見,糾正了批宅基地不公正的問題。群眾滿意了,再也不提上訪的事。
四是“手不長”??艘逊罟疂嵶月?,是每個村干部的基本行為準則。有人說,如今村經(jīng)濟薄弱,收入很少,村干部想貪占腐敗也難。其實不然,村集體收入是比過去少了,但還是有不少項目都是錢,比如占地補償、扶貧救災、農(nóng)田水利、造林投資等。手長點,還是可以撈到錢的。為防止村委干部腐敗,我身先士卒,將“一支筆”變?yōu)椤耙幻鎵Α保胸攧帐罩?,都上“村務公開欄”,由群眾監(jiān)督,并由過去我一人批條子變?yōu)榇逦瘯嘧蛹w審批,徹底堵塞了干部貪污、挪用公款的漏洞。如今村財務一清二楚,廣大群眾心服口服。
五是“腿不短”。就是要腿長點、腿勤點,經(jīng)常在街頭、地頭、炕頭,同鄉(xiāng)親們談心、聊家常,了解他們想什么、盼什么、愛什么、恨什么。有人說,村干部生活在群眾當中,常年同鄉(xiāng)親們“一個鍋里攪稠稀”,不存在深入不深入這樣的問題。其實,這話帶有片面性。農(nóng)村推行承包責任制后,農(nóng)民一家一戶搞生產(chǎn),村干部同群眾雖然街頭巷尾常見面,但真正深入的機會卻少得多了。因此,我借推廣農(nóng)業(yè)實用技術的機會,到田間地頭同鄉(xiāng)親們拉家常;晚間、雨天到農(nóng)家串門,談今論古,引入話題說心事。去年春天,村里推廣玉米地膜覆蓋技術,村民開始沒反應。后來在炕頭上同鄉(xiāng)親們拉話時,他們說:“咱這高寒山區(qū)恐怕是行不通。要不,你們干部有幾個搞了地膜覆蓋的?”一句話提醒了我。原來我們主張先去發(fā)動群眾,卻引來了群眾的誤解。第2天,我們5個村委會干部一下子搞了20多畝地膜覆蓋,群眾聞風而動,10多天就搞了3 400多畝,名列全鄉(xiāng)第一。假如不去鄉(xiāng)親們家中“閑聊”,只在喇叭上空喊,恐怕是喊破嗓子也無濟于事。
(本文由張秀章整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