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生的小嬰兒,只會吃飽了睡、睡醒了吃,他有時間概念嗎?
可別小看這個小不點兒,其實,他一生下來,就有了過去和未來的概念,雖然還非常模糊!要花上幾年的時間,他才能真正建立起清晰的時間概念。
按照正確的時間順序講故事、做游戲,正確地使用“將來時”,理解“昨天”是“今天”的前一天,而不是6個月之前……想讓孩子理解這些時間概念,要給他充分的時間。因為一個人對時間的感覺是很復雜的,往往會摻雜著個人感情在里面。不是嗎?即使是成年人,同樣長的時間,也會因為干的事情是有趣還是無聊,而感覺到時間短暫或是漫長。因此,讓孩子花上幾年的時間來弄清楚時間的概念也就不足為奇了。
胎兒知道“以前”發(fā)生的事
我們總覺得嬰兒只知道眼前,生活在直接性中。事實并非如此!心理學教授弗羅涵解釋說:“其實,新生兒,甚至還沒出生的胎兒,就已經(jīng)有記憶了。就是說,他們會區(qū)分舊信息和新信息?!?0世紀80年代進行的一項研究已經(jīng)證實,當子宮里的胎兒聽到新句子時,心跳會明顯加快。新生兒則表現(xiàn)出更喜歡在胎兒期聽到過的詩歌,而不喜歡陌生的詩歌。這些都表明嬰兒有記憶,能夠感覺“以前”發(fā)生過的事,盡管這種記憶還處于非常初級的狀態(tài)。
新生寶寶奇妙的預期
嬰兒是不是也會對沒發(fā)生的事有所期待或擔心?從某個角度來說是這樣的,他對“未來”這個概念并不完全陌生。從出生后的幾周起,嬰兒就能知道動作的連貫性。比如,當一個熟悉的面孔靠近他時,他會期望被抱起來,期望他此時不舒服的感覺(如餓或者冷)能夠停止。這就是一種投射,一種對未來的預期。
當然,要讓嬰兒真正建立起這種概念,需要父母對嬰兒的各種期待及時作出回應。正因為他感覺不舒服時父母會撫摸他,他餓的時候父母會及時喂他,而不會讓他再等上幾個小時,所以他才能從中感覺到世界是可以預測的。反復的體驗能讓他明白,一件事情的發(fā)生預示著另一件事情的到來,他的腦子里就開始建立起了時間的概念。
用身體體驗時間和空間
當孩子開始手腳并用地到處爬,或邁出兩腿學習走路的時候,他會遇到一個新的概念:空間。他從椅子底下鉆過,從沙發(fā)后邊走過,從電視機前路過,這都和空間有關(guān)系,而空間和時間又是緊密相連的。當孩子爬或走到不同地方的時候,對他來說一切都變得比以前復雜了:以前沒有別人的幫助,他只能待在自己的房間里,現(xiàn)在不同了,只要他愿意,他可以一會兒跑到衛(wèi)生間里,一會兒又跑到客廳里。以前,現(xiàn)在;這里,那里……這些時間、空間的概念足以把他的小腦袋瓜攪得亂七八糟的了!
由于我們的小小探險家有了新的運動技能,能夠自己獨立運動,所以他可以重新組織他原來的一些認識。這時候,他已經(jīng)完全能夠掌握這些舊的認識,尤其是對空間和時間的認識。當然,孩子對時間和空間的認識并不是呈直線進步的,有時候,他會出現(xiàn)一些倒退行為。不用擔心,這是他在花時間建立自己新的時間和空間概念。
把時間說出來
在孩子學會說話之前,他要先聽別人是怎么說話的。我們每天都會使用一些和時間有關(guān)的詞匯。比如:“明天媽媽帶你去動物園玩。”“過一會兒媽媽就給你做飯了。”“下星期爸爸媽媽帶你去奶奶家好嗎?”“快到寶寶洗澡的時間了。”等等。從這些話中,孩子會逐漸熟悉很多有關(guān)時間的詞匯,這些詞匯能夠幫助他建立起“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的概念。有了這些時間概念,孩子就能夠依據(jù)它們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來安排自己的活動。
不過,有些和時間有關(guān)的詞匯表述得不是很清晰,可能孩子不太容易理解。比如,“明天”或者“昨天”和“星期幾”并沒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星期一的明天是星期二,但是星期六的明天是星期日!對于孩子來說,這種時間概念是很復雜的:他很難理解為什么“明天”一會兒是指“星期二”,一會兒又是指“星期日”!
給他清晰的時間概念
為了幫助孩子加深對時間的認識,父母平時和孩子說話時,要盡量做到用詞精確。這樣做能給孩子一個很明確的時間概念,讓他能夠理解自己的時間和日程安排。比如,與其說“我們過一會兒再看這本書”,不如說:“我們先洗澡,然后喝奶,喝完奶后再一起看這本書?!睂τ?~3歲的孩子,這樣說話才能讓他明白什么事情在先,什么事情在后。至于認識更深的時間概念,那是以后的事情。
心理學家分析:“孩子能夠預期一些他非常熟悉的事情,比如當一件事情發(fā)生之后,緊接著出現(xiàn)第二件事情,他就能夠根據(jù)前兩件事情相當準確地判斷出第三件事情的到來?!?/p>
一些家長喜歡用“睡覺”這個詞來描述比明天更遠的計劃:“我們睡三個覺就去奶奶家。”“我們睡四個覺就去動物園?!边@種度量單位對孩子是很有啟發(fā)性的。不過要小心,這么表述的前提是,孩子已經(jīng)能很好地區(qū)分午睡和晚上那一覺的區(qū)別,否則,他肯定會產(chǎn)生混亂。有一點要提醒家長的是,雖然可以借助這些具體形象的方式跟孩子表達時間概念,但不能妨礙你使用真正的時間詞匯。這樣,孩子既豐富了詞匯,又掌握了時間概念!
時間表述,從聽到說
等孩子再大一點兒,他就不滿足于光聽你說了,他也要使用這些詞匯!在幼兒園期間,孩子的詞匯和語法進步得很快。到4~5歲,他開始認識星期,然后是月、年和季節(jié)。孩子嘴里會蹦出越來越多諸如“以前”、“以后”、“一會兒”這類和時間有關(guān)的小詞語。他甚至能夠使用過去時講述一個故事,或使用將來時表達一個計劃。專家解釋,孩子所有的這些表述剛開始都是大致的,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會逐漸精確。孩子用來形容時間的語言越來越豐富,他對時間的概念就會越來越精確。就好比你工具箱里的工具越多,你用起來就越方便一樣!
說到對時間概念的掌握,不能不提到認識鐘表。這方面家長也需要有耐心,因為很少有孩子在7歲之前就能真正認識鐘表的,有的甚至過了7歲還不認識。等到有一天,表盤上的長針和短針對孩子來說不再是秘密的時候,說明他已經(jīng)基本上掌握時間的概念了。
家庭中的時間游戲
心理學家建議。平時在家里,媽媽可以和孩子做一些包含時間概念的游戲或事情,這樣能更好地幫助孩子掌握時間的概念。
觀察自然
和孩子一起觀察太陽在一天中不同的位置。還可以觀察月亮隨時間而變化的情況:月初是彎彎的月牙,然后隨著日子推移慢慢變成滿圓。春天的時候,帶孩子看樹木先是發(fā)出嫩芽,然后才開花。讓孩子注意所有表示周期的自然現(xiàn)象,這會幫助他知道什么叫周期。
制定時間表
你可以給他制定一個一天的生活時間表,貼在墻上,用小圖畫來表示一天當中重要的時刻,比如早餐、上學、吃飯、洗澡、睡覺的時間。
做日歷
要讓孩子弄懂更長的時間概念,你可以做一個日歷,標上全家人的生日、兒童節(jié)、暑假、幼兒園開學的日子等。
看相冊
和孩子一起翻看家庭相冊。指給他看你童年期、青春期、成年期的照片。真是時光如流水啊!
剪貼畫冊
把畫報上各個年齡段的人物形象剪下來:嬰兒、幼兒、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然后幫助孩子按照先后順序排列著貼好。
計時
在孩子刷牙、穿衣服的時候給他計時,看看他做每件事分別用了多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