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朋友,當你乘坐豪華的小轎車或是普通的吉普車、面包車沿著黑色路面來到洞天福地茅山游覽觀光時,可曾想到茅山的古道和古橋?當你來到元符萬寧宮(印宮)山門前停車場時,你可知道,就在“眾妙之門”門旁就有一條上下山的古石道?
早在宋代,茅山高道劉混康用茅山道院的秘方治好哲宗皇后孟氏的喉疾后,哲宗、徽宗兩代皇帝大賜茅山道觀金銀財物,敕建宮觀,不幾年,整個印宮展現出恢宏壯觀之勢。另外,從睹星門牌坊(原在南鎮(zhèn)街東側,現在的東進水庫內)到印宮,還鋪設了寬闊的磚石大道,建造了3座石拱橋;大道上還建造了數百米的走廊,使香客游人晴天曬不著太陽,雨天淋不到雨水。歷史的風風雨雨,使數百米的木質走廊蕩然無存。然而,上山的大道依然十分幽靜。當你走出紅廟村(坐落于蘇南抗戰(zhàn)勝利紀念碑所處的望母山背后)往印宮尋去,行數十米,便見一座條石砌成的拱形橋,這就是上山的第一座橋;數年前,因橋面損壞而改建為水泥板平鋪,橋的兩端仍舊是條石所壘。大茅峰西北坡的山水、喜客泉的泉水就從這座橋下流入東進水庫。再往前行百余米,一座寬約3.5米、長約4米、橋面厚約0.55米的青石曲拱橋便呈現在你的眼前。從橋面到溝底約3.8米,橋面兩邊有數塊青石板平鋪,每塊長約1.5米,寬約1.2米,厚約0.25米;中間是塊石平鋪。此乃上山的第二座橋。來源于大茅峰北坡及抱樸峰西坡的山水從這座橋下順暢地流入東進水庫。過了此橋往前行,緩緩坡路,條石和青磚鋪就,寬約2.5米。道路兩則盡是叫不出名字的灌木;松、柏、楓、栗等喬木也不時地映入眼簾;瘦山竹有時成片地出現在你的眼前。遙想當年,這條古道也許是車水馬龍、人頭攢動吧!今天,當你信步在這條幽靜的古道上,一定會有自得其樂的感覺。往前行,古道的坡度加大了,到了往左拐彎時,兀見一段平坦大道,這便是人工所筑的兩個山坡之間的方便道,中間有一座古曲拱橋。橋下乃是一潭碧水——這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因山上擴建施工和開發(fā)仙人洞而筑成的一道攔水壩所形成的“山腰水庫”。這段平坦道、這座石拱橋所處的山溝,古稱“楚王澗”,是因楚威王曾在這里小憩、渴飲山泉倍感甘冽而得名。這座青石曲拱橋,就是上山的第三橋,又稱句曲橋、會仙橋。該橋與第二橋幾乎是同等規(guī)模,同樣石料所為,積金峰南坡、整個印宮及其東側,老虎崗西坡之地表水和華陽洞、仙人洞之泉水,均由此橋流入東進水庫。該橋北端緊抵山坡。走到橋的北端往左行,便是下山的古山道,可順著山坡向西走,直接到達南鎮(zhèn)街,亦可向南行,走上古石道。橋的北端往右拐,便是塊石鋪成的1米多寬的上山臺階古道。走完二百余級臺階,十分壯觀的“眾妙之門”便聳立于你的身旁。當你抬頭仰望這座新建的印宮山門,回首俯視古道、古橋,心中一定會產生無限的遐思。
親愛的朋友,你可知道,茅山這三座古橋下的流水,在古代是徑直流入赤山塘(湖),繼而流入南京外秦淮河的!所以說,“茅山是秦淮河的發(fā)源地之一”,這句話一點也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