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新課程后,許多教師對如何備課,怎樣寫教案產生困惑。我認為教師角色的轉變首先應從備課開始。
新課程下備課方式需要創(chuàng)新,教師的備課方式,是教師對課程、教材的研究能力與實踐能力等專業(yè)素質的綜合體現(xiàn)。課改教案要突出三點要求:1.要明確“教學目標”。對新課程實驗教材,我們通過研究細讀會發(fā)現(xiàn)每篇課文都有諸多精妙之處,值得啟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容很多,但我們不可能也不應該每教學一篇課文都面面俱到。“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這個例子的最精妙之處是什么,或者從學生實際來看,要克服存在的問題是什么,這個例子最值得借鑒的地方是什么,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該做到心中有數(shù)。這不就是確定教學目標嗎?如果我們可以把一堂課的教案看作一篇文章,那么教學目標就是這篇文章的論點或主旨,組織材料,安排結構,運用語言,都應該圍繞它進行。所以,在寫教案時先明確教學目標十分必要。2.要列出教學程序。實施新課程,課堂教學必須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學過程的設計應該徹底改變舊課程僵化的、單一的結構形式,以便盡情地張揚教學個性,并為教師表現(xiàn)課堂教學機智留足空間。強求寫詳細案有可能使得一些教師在教學中把“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回答”都寫上,然后在上課時照“案”宣科,這是學生所不愿意接受的。但我們不能據(jù)此要求取消“教學程序”的寫作,上課時我們不能捧起教案宣讀,我們可以把它放在講臺上,做到對“教學過程”的大體輪廓了然于胸。3.要寫好教學后記。進行新課程實驗時,我們有許多問題要進行探索。一堂課可能成為成功的經驗,也可能成為失敗的教訓,我們將教學感受及時記錄下來,這是最有價值的第一手教學研究資料。因此,教學管理者對于“教學后記”,欄目不應強求教師寫,但要提倡教師寫。對于教師而言,不必為了應付檢查去敷衍,但應提高認識主動寫。實施新課程與研究新課程相伴而行,廣大教學管理者與教師都有責任和義務進行積極的探究。
針對以上提出的要求,教師備課就相應地要有創(chuàng)新的精神。現(xiàn)在我們很多教師的備課還停留在“學習型備課”這一層面上。所謂“學習型備課”,是指教師以已有的經驗去理解既定的教材。這種備課止于對已存在事物的理解、消化和感受。實際上,這樣的備課只能是一種學習和吸收,甚至是一種重現(xiàn)和模仿。而“研究型備課”,雖然也以教材、學生、教法和教具等為對象,卻不止于熟悉,而且同時將它們作為研究的對象,對它們做出某種程度的獨立解釋,形成個人的體驗和認識。“學習型備課”僅僅將教材上的有關教材“下載”到自己的備課本上,然后在課堂上將現(xiàn)成知識搬運和裝載給學生,這樣的備課是平面的,拿著這樣的教案去講課,他的課不可能有寬度和厚度。因此,要提倡“研究型備課”,讓教師和學生在每一次的學習中都有新的收獲。
而對于同一課程的好幾位教師又可采取集體備課制,具體做法有:1.固定備課時間、地點、人員:以年級組為單位,每周三在各辦公室集體備課。2.固定備課內容:主要討論下周上課內容,重點、難點、注意點、學生易出錯的地方等等。3.固定安排人員整理:每次組內均安排一名教師執(zhí)筆,把備課內容整理成教案并交打印室打印,在本周五之前分發(fā)給組內教師。4.固定修改:各教師領到教案后,根據(jù)本班情況對教案進行適當修改。5.固定反饋:在下周集體備課時,首先討論上周教后感,以利于今后改進教學。這樣,教師有足夠的時間課前思考教法,上課時充分發(fā)揮,課后總結經驗。同時這對教科研、青年教師的盡快成長等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作者單位:丹陽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