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女兒告訴我,床頭的臺燈不亮了。我拿起臺燈看了看,心想是不是燈泡壞了,于是買了一只新燈泡換上,結(jié)果還是不亮。這回,我沒轍了。
吃過午飯,我去找電工,電工說這不是他的事,如果臺燈真的壞了,你可以自己修理。我又去找鄰居。鄰居文化不高,對電器卻很在行,電視、收錄機什么的,小毛病一修就好。他看了看臺燈,搗鼓了幾下,說這臺燈用了十多年了,早該“退休”了,還修個啥,買一盞新臺燈不就得了?看來,求人辦事真難啊!
求人不成就得靠自己。我找了一把螺絲刀,三下五除二,就把臺燈底座拆開,我倒要看看問題究竟出在哪里。擺弄了一番,還是找不到癥結(jié)所在。最后,我又把開關(guān)擰開,一查看,原來開關(guān)用久了,接觸不良。我把彈簧片緊了緊,重新裝好一試,臺燈亮了。對我來說,這么簡單的問題,真是小菜一碟。我拿起修好的臺燈,對夫人自我夸獎了一番。
可轉(zhuǎn)念一想,這么簡單的事情,為什么一開始總想麻煩別人呢?我忽然想起一個佛教徒的故事——
一個虔誠的佛教徒遇到了難事,就去寺廟求拜觀音。走進廟里,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一個長得和觀音一模一樣的人正在朝拜觀音像。佛教徒問她:“你是觀音嗎?”那人點點頭,說:“是?!狈鸾掏揭苫蟛唤猓骸澳闶怯^音,為何還要拜自己呢?”觀音笑笑說:“因為我也遇到了難事,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啊!”佛教徒似有所悟,感激萬分地拜別了觀音。
雖然這是一則有關(guān)佛的趣談,卻使人回味無窮。觀音之所以成為觀音,也許就是因為遇事只求自己;而凡人之所以成為凡人,可能就是因為凡人凡事喜歡求人。如果遇事我們都能擁有求己的自信與執(zhí)著,那么人人都能成為自己的觀音。
臺燈的復明,便是對這一哲學的一種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