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10月2日的《淮陰日報》上,刊登了一篇樸實而又感人的短文,題目是《先做文仆》,讀來給人一種新鮮感。“公仆”二字已經(jīng)耳熟能詳,“文仆”二字如何理解?短文中如是說:我以為,要當好“公仆”,在當前形勢下,既要做一個“廉仆”,又應(yīng)成為一名具備馬克思主義理論修養(yǎng)的“文仆”,這一點,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已經(jīng)為全黨作出了表率。當前由于我們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更需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進行研究探討和解決各種問題。但我們的一些同志還不懂得,實際工作者要結(jié)合自己的工作實際,進行必要的理論研究和理性思考,因而使自己處于無知和不自覺的狀態(tài)中。該文的作者是余耀中。他的專著《黨風實踐與思考》一書于1990年6月由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發(fā)行之后,中央電視臺向全國作了推薦,接著許多熱心的同志與他交流和探討,諸如,實際工作者如何進行理論研究,以及理性思考的價值,領(lǐng)導干部怎樣處理工作與寫作的矛盾等問題,因此,當時的《淮陰日報》約請他寫了這篇專稿,讓他講述了從政與從文兩者同行的心得體會。
生活中的余耀中是個既勤奮工作,也勤于學習的人,他業(yè)余時間喜愛看書學習,寫下了數(shù)百萬字的學習卡片,他無論春夏秋冬,無論工作到哪里,身上都帶著一支筆、一個筆記本,將工作中、生活中想到的、看到的、聽到的,一些閃光的、難忘的,值得深思的、需要探討的,隨時記錄下來,不論工作多么忙,晚上回到家,總是要將筆記本上記的事情,重新整理抄錄在分類的筆記本中。就是憑著這種“三更燈火五更雞”,學而不倦的精神,多年來他一直堅持從政與從文同行,他先后出版了專著六部,與人合著六部,主編書籍三部,共三百九十多萬字,他寫的散文,品位高雅,文字優(yōu)美,情景交融,他撰著的《天下第一江山》袖珍本,猶如一幅鎮(zhèn)江風情的長卷,深受讀者的歡迎,如同鎮(zhèn)江的一個城市“名片”,有的人出差到外地,特地向他索要兩冊袖珍本,作為贈送親友的禮品,他的專著《黨風實踐與思考》、《黨的建設(shè)規(guī)律新探》、《新時期領(lǐng)導干部自我修養(yǎng)》,分別獲第二屆、第三屆全國優(yōu)秀黨建讀物獎,同時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
官場上的為官者,有的從政從文兩相隨,有的則是從政從文兩相離。經(jīng)常見到的一種現(xiàn)象是:“秘書的文字,官員的名字”,一篇文章或者是一本書,出自秘書的筆下,署的則是官員的大名。余耀中用自己的勤奮和躬行,跨越了這種“離不開秘書做拐杖”的現(xiàn)象,他把從文作為溝通人際關(guān)系、通向社會進步的一座橋,他說:“架起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橋梁,既使實踐有了理論的眼睛,又使理論有了實踐的手足?!彼碾s文作品,見解獨特,風格清新,語言鮮活生動,文筆舒緩流暢,大致分兩大類,一類是反映民間疾苦的,如《贊“生產(chǎn)隊開會一袋煙”》《端走“大鍋飯”農(nóng)民開心,亂搞“大家攤”農(nóng)民擔心》等等,另一類是反映如何從政的,如《官德乃官之魂》一書,使人感受最深的是他為民吶喊的“拳拳之心”。從政的實踐和閱歷,關(guān)注紛繁的世相,對生活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才使他對筆下的人物、事物那么熟悉,那么了解,栩栩如生,獨具魅力。
對于余耀中的“從政從文兩相隨”,1994年8月26日《雜文報》上刊載的《官品、文品乃人品——雜文家余耀中小記》一文作了評述,該文開頭就這樣一語道破:“雜文界有一種約定俗成的觀點——‘雜文作者不宜當官’,可他,既‘當官’,又‘為文’,且二者統(tǒng)一得非常和諧——這就是江蘇省雜文學會副會長,鎮(zhèn)江市委副書記,雜文家余耀中?!薄八炎鲆粋€真正有益于人民的人,作為自己從政為文的坐標,把群眾議論的‘熱門話題’,作為調(diào)查研究、思考問題、創(chuàng)作雜文的課題”。
從政從文兩相隨,從政之余,堅持爬格子,雖然很累、很累,因何樂此不疲?動力何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yōu)樗某种院?,勤奮筆耕而恍然大悟,原來如此,他之勤奮,源于一種做人的本能和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