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從自然特有景物入手,觸發(fā)趣味寫作
農(nóng)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學生看到的動植物較多,與山水之間的接觸多。這些農(nóng)村特有的景物對學生寫作來說是一種自然財富,給作文教學提供了寫作素材。在寫作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寫自己熟悉而又真實的景物,而不是寫那些“虛構(gòu)生活”和“模擬形象”。這樣,學生既寫得有興趣,又能快速提高寫作水平。如,有一次我讓學生寫《大山里的記憶》,很多學生就寫自己在大山里怎樣打柴,看到是美麗、自然的風光,在大山深處怎樣經(jīng)歷一些意想不到的驚險。因為是身臨其境,記憶猶新,效果非常好。教師可以利用大自然這一有利資源,大力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注意感受,注意真實地描繪身邊的美景,大膽地抒發(fā)自己對大自然熱愛之情。
二、從形象生動的藝術(shù)手法入手,觸發(fā)趣味寫作
1.游戲激趣。根據(jù)學生愛玩、好動的心理特點,我們可以通過游戲、活動來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指導他們寫作。如《記一次活動》,教師讓學生說說喜歡做哪些游戲或參加什么活動,然后提出本次習作的要求,跟學生一起進行他們喜愛的游戲活動,積極創(chuàng)造良好的習作氛圍,營造創(chuàng)造性作文的良好環(huán)境。在游戲過程中,學生情緒高漲,注意力集中。此時,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每個人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并注意細節(jié)描寫,思考聯(lián)想。學生有了這樣的親身經(jīng)歷后,會有許多東西想說、想寫,作文也由“苦差”變成了“樂事”。這種方法把“玩、想、說、寫”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易把事情寫得具體生動,易寫出真情實感,從而培養(yǎng)寫作興趣。
2.表演激趣。教材中提供的畫面是靜止的,因此在看圖作文起步時,學生往往這樣寫作文:圖上畫著一位老奶奶,還畫著一位小姑娘手里拿著大蘋果……出現(xiàn)類似作文的原因是學生把畫面看作是靜止的。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可采用小品表演法:選擇若干名學生根據(jù)圖意自行設計動作,分角色表演,并進行即興對話和語言獨白。由于這種形式新穎、活潑,學生積極性高,寫出的作文也就有血有肉。例如,有一次上看圖作文,同學冬冬這樣描述:“早上,媽媽買了兩個蘋果給冬冬吃。這時候,冬冬看見奶奶正在做家務。冬冬想:奶奶年紀大了,還一天到晚忙個不停,一定很累吧。于是,他把大蘋果雙手捧給奶奶。奶奶接過大蘋果,高興地說:‘謝謝你!你真是個孝敬老人的好孩子?!α耍棠桃残α??!蔽易尪M一步修改和表演,習作的語言描述有了提高。通過前后二次習作的比較,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表演讓畫面“活”起來了,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同時也發(fā)展了學生的表演才能。
3.繪畫激趣。素描,是繪畫的一種術(shù)語,如果把它移植到作文教學中來,會顯出理想的寫作效果。我們在指導學生描寫動物、植物、房間的陳設及師生的日常生活片段時,均可發(fā)揮素描的作用,讓學生通過欣賞畫面來認識周圍世界,抓住事物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想像、思維能力。如《我的家鄉(xiāng)》這篇習作的教學,教師可使用簡筆畫,畫一間平房和一幢又一幢的樓房,形成一個村落。在對比中,使學生對“家”和“家鄉(xiāng)”的概念一目了然。教師再讓學生邊觀察邊說說家鄉(xiāng)的環(huán)境如何,并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寥寥數(shù)筆勾勒出畫面。學生在津津有味的欣賞過程中,感受到了家鄉(xiāng)的美,無論是山、水,還是田野,都激起了學生要用語言文字的描寫來贊美的欲望。然后,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想在課文中學過的描寫方法及優(yōu)美詞句,學生下筆就有話可說了。這樣,既讓學生學會了寫作,又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了祖國、家鄉(xiāng)的美,一舉多得,真正落實了語文學科的“人”與“文”的全面和諧發(fā)展。
三、從多種方法綜合使用入手,觸發(fā)趣味寫作
教小學生作文,首先應該教會學生如何積累素材。而培養(yǎng)學生寫日記的良好習慣,是積累素材的好辦法。日記是生活的記錄,把自己一天的所見、所聞、所感中最有意義的記錄下來,可以記一句,也可以寫幾百字。學生從寫日記人手,每天記一點,日積月票,用詞造句、表情達意的能力會逐漸提高。同學之間也可以傳閱日記,從中彌補不足,以取長補短,提高寫作水平。
積累素材還可以做讀書摘記。指導學生在讀書時,把書中的那些重要材料、重要論點,自己最為欣賞感受最深的語句段落,以及名言警句等,抄錄下來,同學之間可以互相交流。這樣一來,增加了同學之間的友情,促進了語言詞匯的積累。
(作者單位:福建省德化縣龍潯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