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本文主要就無效合同的解釋適用、訴訟時效及無效與可撤銷合同的界限等問題進行交流與探討。
【關鍵詞】無效合同 解釋適用 訴訟時效 可撤銷合同
由于無效合同在合同糾紛中占據(jù)了較大的比例,因此,無效合同問題被學術界所廣泛關注。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在我國的經(jīng)濟合同中,無效經(jīng)濟合同約占經(jīng)濟合同總量的10%-15%,大量的無效合同致使每年約有3000億至4000億元的合同金額得不到履行。本文擬對無效合同的解釋適用、訴訟時效及無效與可撤銷合同的界限等問題進行相應的交流與探討。
一、無效合同的解釋適用問題
所謂無效合同,是指已成立,因欠缺法定有效要件,在法律上確定地、當然自始不發(fā)生法律效力的合同。需要強調的是,無效合同與合同無效并非同一含義。無效合同是合同的種類之一,而合同無效則為合同的法律效果。無效合同是合同無效的原因之一,除無效合同之外,可撤銷合同經(jīng)撤銷之后,效力未定合同未經(jīng)權利人追認,以及債權人行使撤銷權等都可發(fā)生合同無效的法律后果。據(jù)我國合同法第52條規(guī)定,下列情形之一者視為合同無效:(1)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5)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
上述“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是指通過實施合法的行為來掩蓋非法的目的,或其所從事的行為在形式上是合法的,但是在內容上是非法的。我國學者認為,“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所為的民事法律行為,以偽裝行為為必要,既可以以當事人通謀為之,也可以一方單獨為之。我國合同法將當事人通謀為虛偽表示作為無效處理,與大陸法系各國或地區(qū)的民事立法相一致。但是,我國合同法將單獨虛偽表示一律作為無效處理,顯然值得研究。單獨虛偽表示,亦稱心中保留,指表意人保留真意于自己心中,而未與相對人通謀。按照大陸法系各國或地區(qū)的民事理論與立法實際,一般認為表意人無欲為意思表示所拘束之意而為意思表示者,其意思表示不因之無效。但其情形為相對人所明知者,不在此限。由此可見,在相對人不知表意人為虛偽意思表示情形的,大陸法系各國或地區(qū)民法規(guī)定不適用法律行為無效的規(guī)定,以保護相對人的利益,進而保護交易安全。因此,在當事人一方單獨為虛偽意思表示的,不應一律使之歸于無效,而應區(qū)別相對人的知情與否來決定是否適用無效合同的規(guī)定。一般認為,因通謀虛偽表示與單獨虛偽表示而引起的無效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惡意串通中的惡意系指意思主義的惡意,與債權人撤銷權制度中的受讓人的惡意不同。關于“惡意串通”的內容,我國學者存在不同的認識。一種觀點認為“惡意串通”實質上就是通謀,它既可能是當事人通謀后以真實意思表示為之,也可能是當事人通謀后為虛偽表示,從而認為第52條第2項與第3項存在交叉重合,認為二者都存在偽裝的可能和目的違法的情形,其區(qū)別僅在于,惡意串通以通謀為必要,而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以偽裝行為為必要。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在惡意串通行為中當事人所表達的意思是真實的。從“惡意串通”的文義來看,應不限于當事人所表達的意思為真實,也應包括當事人通謀后為虛偽表示
二、無效合同的訴訟時效問題
關于無效合同的訴訟時效問題,我國法律沒有做出明確的規(guī)定。然而,卻有學者認為,無效合同的無效主張或訴請法院確認無效應適用訴訟時效。該觀點認為無效合同制度與訴訟時效制度存在價值上的沖突,認為如果對主張合同無效的權利不加以時間上的限制,那么基于無效合同而產(chǎn)生的所有的法律關系就有可能永遠處于懸而未決的不安狀態(tài),交易安全得不到保障,故認為對于主張合同權利,應該有一個期限的限制。對此筆者不敢茍同。法律行為無效的主張或確認,其權利行使期間限制的目的在于調和二種互相沖突的法價值,即國家對法律行為效力的干預與交易安全之間的沖突。關于如何調和該價值沖突,我國一些臺灣學者認為,應區(qū)分法律行為的絕對無效與相對無效進行分別處理。而且,我國立法亦采相同做法。按照上述見解及相關法律規(guī)定,無效合同的無效為絕對無效,因其所違反的是公共利益,因而應強調國家對合同效力的干預,使其終局的、確定的不發(fā)生任何效力,而不應對主張無效或確認進行時間上的限制。
此外,訴訟時效適用的標的限于請求權,亦即要求他人作為或不作為的權利,該請求權為實體法上的請求權,而主張合同無效或確認無效的權利并非為實體法上的請求權。依法律規(guī)定,無效合同的無效是當然無效,并不以法院的確認為要件,但是當事人或者具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卻可能對合同是否具有無效原因存有爭議,不妨訴請法院確認。當事人或具有利害關系的第三人向法院提起確認之訴時,其所依據(jù)的權利并非為實體法上的請求權,而是民訴法上的請求權。需要澄清的是,民訴法上的請求權概念與實體法上的請求權概念是在不同的意義上使用的。即主張或確認合同無效的權利因其不屬于實體法上的請求權而不能適用訴訟時效的規(guī)定。
再有,主張或確認合同無效的權利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guī)定,并不一定必然地破壞交易安全。無效合同經(jīng)主張或確認終局的、確定的歸于無效之后,因該合同取得的財產(chǎn),應當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如果當事人一方已經(jīng)將取得的財產(chǎn)轉讓給第三人的,則應區(qū)別第三人的善意與否,第三人為善意的,法律應保護其所取得的利益。關于無效合同的法律效果,我國合同法并未規(guī)定法律行為之無效,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但是,基于對善意第三人利益保護,筆者認為理論上應作出一定的補充。
三、無效合同與可撤銷合同之間的界限問題
合同的生效與成立最大的不同在于,合同成立制度表現(xiàn)了當事人的意志,體現(xiàn)了合同自治原則。而合同生效制度則體現(xiàn)了國家對合同關系的肯定或否定的評價,反映了國家對合同關系的干預。我國合同法對于欠缺一定生效要件的合同,依其欠缺的程度與瑕疵的性質,分別予以不同的評價,將有瑕疵的合同在效力上區(qū)別為無效合同、可撤銷合同與效力未定合同。民法對不合符生效條件的法律行為何以會作出無效、得撤銷、效力未定乃至完全有效的規(guī)定,此乃立法政策上的問題,亦即視其所欠缺要件的性質如何以為決定,其目的在于保護社會利益、當事人利益和第三人利益。我國學者一般認為,無效合同因其違反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瑕疵程度最為嚴重,因此不問當事人意思如何,一律使之自始的、當然的、確定的不發(fā)生當事人訂立合同所欲追求的法律后果??沙蜂N合同因其違反私益,瑕疵嚴重程度次之,因而使之可撤銷,以使當事人得以以自己意識決定是否維持合同的效力,并設一定撤銷權行使期間,使得當事人的法律關系早日確定。效力未定合同因其在程序上欠缺他人的同意,瑕疵程度較為輕微,因而使之暫時不發(fā)生效力,以使第三人得以以自己意識決定是否使該合同發(fā)生法律上確定的效力。因此,在無效合同與可撤銷合同原因的劃分上,我們必須貫徹這一標準。任何法律的制定或多或少都是以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為目的的,法律維護私人利益其目的亦在于增進社會公共利益,而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亦需通過保護私人利益而達到。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在個別法律規(guī)定的解釋適用上,社會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沒有區(qū)別的必要或可能。在無效合同的規(guī)定中,應認為其無效原因為違反法律對社會公共利益的維護,而在可撤銷合同中,應認為其可撤銷原因為違反法律對私人利益的維護。值得特別強調的是,合同無效或者可撤銷、效力未定的,并非取決于法規(guī)范所保護的當事人或者利害關系人的人數(shù)多寡,而是取決于法規(guī)范所涉及的利益性質為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還是私人利益。
通謀虛偽表示,是表意人與相對人通謀、不表示內心真意的假裝實施法律行為的意思表示。關于基于通謀虛偽表示所訂立合同的效力,大陸法系各國或地區(qū)民法規(guī)定,表意人與相對人通謀為虛偽表示的,其意思表示無效。我國臺灣學者認為表意人與相對人通謀為虛偽意思表示,違反法律行為之社會的、經(jīng)濟的效益,因而無效。因此,債務人與受讓人之間通謀為虛偽表示所訂立的合同因其違法立法政策上對社會利益的維護而歸于無效。而債務人與受讓人之間通謀為真意表示,詐害債權,因其所侵害的僅僅是債權人特殊的、個別的私人利益。若認為債務人與受讓人通謀詐害債權的行為侵害了社會利益與交易秩序,那也僅僅是間接的、反射的結果。因此,債務人與受讓人通謀為真意表示,詐害債權所訂立的合同應認為是可撤銷的,法律賦予債權人以撤銷權,使其得以以自己的意思決定是否維持該合同的效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合同的相對性原則不致受到無限度的突破。
依據(jù)無效合同與可撤銷合同的立法政策,無效合同因當事人違反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因而不問當事人的意思如何,法律強制規(guī)定其為自始、確定無效??沙蜂N合同則因違反個別的私人利益,因而法律允許具有撤銷權之人依其自己的意思決定是否行使撤銷權以使法律行為歸于無效。但是根據(jù)合同法第52條第2項的文義,該項規(guī)定對于一些案件中真實意思表示行為的情形也有適用的余地,這顯然是與無效合同的立法政策相違背的。因此,在現(xiàn)行法框架下,我們應對此項規(guī)定做出目的性限縮解釋,即認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中所指的“第三人”并非指個別的私人,而是泛指一般的人,對“第三人”的利益損害,將直接導致對社會利益的損害。
當然,對于無效合同,還有許多尚待討論和研究的地方,如無效合同的確認、絕對有效和相對有效以及無效與不成立的區(qū)別等等。只有充分認真地去研究,并結合實際案例,才有能作出正確的判定,還法律于公正。
(作者簡歷:楊玫,女,重慶市人,碩士,研究方向:經(jīng)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