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如春風化雨,給地理課研究性學習注人了蓬勃的生機和活力,地理課研究性小題介入“‘三有’實踐”所集成的開放的視野、探究的機制和實踐的功能讓地理課告別了單一、枯燥、萎縮的尷尬,走向了多元、生動,繁榮的境界。
一、介入策略之一:建構有效的序列
1.學生自主選題,完成問卷調查
例如:學習了《中國的交通運輸》,我要求學生圍繞“我們怎樣去北京”的話題,自主設計調查表,并完成小結,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在“交通工具的選擇”上,學生的回答有乘火車、坐快客、騎自行車、坐熱氣球、上信息高速等數(shù)十種答案;在“組織形式的選擇”上,學生的回答有只身獨往、全家旅行、朋友相伴、單位組隊等不同選擇;在“預定路線的選擇”上,學生的回答有走近線直達、走曲線繞至等單一和復合類型。
2.學生自主設計,完成預定方案
經(jīng)過醞釀,學生普遍結合自身實際,設計了可行性較強的旅行方案,代表性思路有以下10種。
(1)為奧運作貢獻
“環(huán)中國長跑”,跑向北京,宣傳奧運。
(2)給環(huán)保獻計策
一路采集水樣本,舉行“江河水資源展”;呼吁珍愛水資源,把樣本送到北京展覽館。
(3)重溫革命歷史
沿著當年紅軍長征的路線,跋山涉水,一直走到陜北,一直走到北京。
(4)傳播友好情誼
裝一車家鄉(xiāng)的銀杏樹苗,帶著家鄉(xiāng)人民的美好祝愿,到一地,栽一棵友誼之樹,讓家鄉(xiāng)走向北京,讓北京了解家鄉(xiāng)。
(5)舉行競賽活動
“沛縣的雷鋒去北京”,分幾個小組,沿不同路線,一路學雷鋒,做好事,把雷鋒精神一直帶到首都,在競賽中讓雷鋒精神發(fā)揚光大、深入人心。
(6)傳達百姓心聲
訪貧問苦,了解民情,撰寫調查報告,訴說老百姓的故事和心聲。
(7)樂做自愿向導
幫助和引導殘疾人去北京,讓他們了卻心中的夙愿。
(8)勇于推廣發(fā)明
帶著自己的小發(fā)明成果去北京,勇敢地參與競爭,積極地開拓市場。
(9)暢游信息高速
電腦讓北京每天都展現(xiàn)在眼前。
(10)放飛思想翅膀
小時候,心動神思去北京;長大后,風塵仆仆去北京;更多的時候,思想里總魂牽夢縈去北京。讓頭腦里多一根弦,無論走到哪里,思想深處牽掛的總是要帶著自己的努力去北京。
3.學生自主評價,完成專題小結
面對自己設計的種種方案,學生還自主組織了評比,并進行了專題小結,大家普遍認為,這是一次有別于傳統(tǒng)的討論的地理研究性小題探究學習,有序的操作讓每一個同學都參與了全程的角色體驗,獲得了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并清晰地看到了地理課研究性學習有序介入的潛力和空間。
二、介入策略之二:恪守有效的準則
研究性學習倡導的是要像科學家那樣的學習,事實上,它不是指要造就幾個“精英”,站在科學的前沿搞創(chuàng)造,它需要的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學會研究;學會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人生;學會探究、表達和交流,從而具有生存和發(fā)展的意識和本領。研究性小題介入的最廣泛的意義在于“為了一切學生的發(fā)展”,正是基于這一理性的認識,筆者在具體實踐中堅持了高開低行、適度突破的原則,取得了一些感性的經(jīng)驗。
1.高屋建瓴,創(chuàng)新規(guī)劃研究選題
長期以來,地理教學身陷教師主導的沼澤而不能自拔,要沖出這一欲速不達的困境,生本思想讓我們清晰地看到了教學突破束縛的希望,只因為學生是教學的終端、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資源,學生是教學過程和環(huán)境中的一個個生命實體,所以,我們就足以在地理課研究性學習中銘刻“為學生設計”理念,并把為每一個學生設計合適的研究性小題落到實處。
譬如,我們在學習了人類面臨的全球性環(huán)境問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后,就給學生提出了一道開放性的研究小題:如果給你一個“△”,兩個“D”兩條“一”,并允許略作變形,你能把它們整合為一幅有創(chuàng)意的廣告畫嗎?
學生先后提出的代表性方案有:
(一)從珍愛生命的角度設計的《嚴禁污染》,寓意:污染有害健康。
(二)從保護環(huán)境的角度設計的《水天一色》,寓意:大自然純凈可愛。
(三)從關愛下一代的角度設計的《一帆風順》寓意:祝愿可持續(xù)發(fā)展前程通達。
(四)從開發(fā)潛能的角度設計的《清洗地球》,寓意:具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2.靈活取舍,創(chuàng)新安排研究程序
研究性學習是一項綜合實踐活動,它有著自己完備的研究程序,可以說研究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都有其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但我們又必須看到地理課研究性學習的目標不僅僅是為了取得專一的研究成果,更在于培養(yǎng)全體學生的研究意識和研究素養(yǎng),后者的意義更切實,也更深遠,因此,我們倡導研究性小題介入更注重重過程與重結果的統(tǒng)一,而不求全責備。
譬如:我們選中一位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提出的研究性小題,“如何讓一些同學不踐踏草坪”,請他自主設計一句富有人文氣息和親和力的廣告用語,他在研究后提交了自己的答案:“留下綠色,就是留住生命”。后來,學校把這句征集的宣傳用語制作成標牌安放在草地上,果然,原先被踩成枯黃的草地又變成了蓬勃的生命綠原。
3.點面結合,創(chuàng)新包裝研究成果
研究性小題的設計、探究和總結給地理課堂的研究性學習的實質化提供了一種思路,它所體現(xiàn)的低起點、寬口徑、利突破、好積累等特色讓我們近距離地看到了研究性學習的希望和效益,只要我們傾力做到依靠科研的力量去提升和完善來自于學生親自參與和體驗的研究成果,我們就可以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研究熱情,大面積提高學生的研究素質,研究性學習就一定能大有作為。
三、介入策略之三:追求有效的機制
地理課作為自然與人文有機結合起來的課,其先天擁有無與倫比的優(yōu)越性。然而,不幸的是,功利主義的驅動幾乎使地理原有的生命活力喪失殆盡?;诖?,我們更應擔負起建構地理課研究性小題探究的教學機制,立足現(xiàn)實,面向世界,為新世紀地理教學的騰飛打造堅固的平臺。
1.占領陣地,營造研究性學習環(huán)境
地理學科要真正煥發(fā)生命活力,立足課堂,樹立大地理觀是第一要義。地理的無處不在和與一生相隨,使它與研究性密不可分,而要做到在課堂中有機介入研究性小題探究學習,那么,更新觀念,營造研究性學習環(huán)境是不可或缺的。
地理學科要真正煥發(fā)生命活力,立足課堂,樹立新生態(tài)觀是又一要義。地理是一門師生共同成長的課程,課堂是土壤,教材是種子,研究性小題介入是春風乍起,是活水再注,它對加強體驗、營造研究性學習環(huán)境提出了更具體的要求。
地理學科要真正煥發(fā)生命活力,立足課堂,樹立高效益觀也是要義之—。質量是提升地理地位的杠桿,研究性小題介入課堂教學,是教學思想的革新,也是教學策略的優(yōu)化,它催生了研究性學習環(huán)境的和諧發(fā)展。
2.開放運作,建構研究性學習單元
地理課研究性小題介入的意義和價值不止于個別的、隨機的、淺陋的實驗,它應該逐步建立起自身所必須具有的整體實踐序列。為此,就必須以開放運作的思維,由設計研究性學習的個案人手,進而形成研究性學習氛圍,并在此基礎上建構研究性學習單元,以取得單元合成的整體效應。我們在實踐中嘗試了研究性小題介入的單元設計,每個自然的地理單元設計,一導一練一測三個研究性小題,導題突出示范性,練題突出實踐性,測題突出評價性,前后單元序列呈現(xiàn)階梯性、互補性和統(tǒng)一性的特點,整體序列的持續(xù)推進,不僅在點上取得了局部的突破,而且從面上取得了大于各部分總和的收獲。研究性小題系列探究有效地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加強了探究實踐,并充分地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
3.多元評價,完善研究性學習標準
走過漫漫征程的地理教學實在需要返璞歸真。在今天這地理的課程性質已經(jīng)昭示鮮明的時刻,要持續(xù)、健康地促進地理學科的發(fā)展,實施多元評價,完善研究性學習標準,是推動地理教學實現(xiàn)跨越的根本保證。我們經(jīng)過三期實驗和研究,制訂了《校本研究性小題介入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在教學目的項、教學內容項、教學方法項、教學手段項、教學功底項和教學效果項等的“二級指標權重”上明確規(guī)定了研究性小題介入目標,研究性小題選題設計、研究性小題預置方法、研究性小題參與手段、研究性小題組織技巧、研究性小題達成效果及其相應的分值,并專設有單項突破加分項,操作時,不求全置評,重意識不重形式,重過程不重結果,重發(fā)展不重全面。實踐證明,地理課研究性小題介人探索,實施開放的多元評價,有效地激發(fā)了課堂運作的活力并保持了持久推進的強大后勁。
(責任編輯: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