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菊榮
2006年3月4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看望“兩會”的全國政協委員時。提出了主要內容為“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把“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放在首要位置?!缎抡n標》指出:“關心家鄉(xiāng)的環(huán)境與發(fā)展,關心我國的基本國情,增強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情感”,可見,對從未經受帝國主義的欺辱,生活在和平的陽光下,出生在九十年代的學生,加強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刻不容緩!
愛國主義教育是地理教學進行德育滲透的核心內容。熱愛祖國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家喻戶曉的屈原殉國,岳飛報國,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林則徐禁煙。孫中山反帝反封建等等,都是愛國的典范。古今多少英雄豪杰都是沿著知國——愛國——赧國的道路留下了光輝的足跡,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寫下了雋永的史篇,地理是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對祖國無限忠誠重要的一翼。
少年的周恩來從小學的地理知識上知道了祖國的偉大和落后,激起了要振興中華的雄心,并矢志不移奮斗了一生;兒時地理課播下的種子,使偉大科學家錢學森能不慕榮華,不畏艱辛,回歸祖國,為新中國的火箭導彈技術。航天技術和系統(tǒng)工程理論躋身于世界先進科學之列。作出了重大貢獻,成為獲國際技術界最高獎——小羅克韋爾獎章的第一位中國人;著名科學家施雅風,遠離滬寧鬧市,深入祖國大西北研究冰川,取得了立于世界之林的成果。用施老的話說:“這首先要歸功于中小學地理教師的愛國言行對我立志的影響。”
由此可見。沿著知國——愛國——報國三個途徑進行地理愛國主義教育是“百年樹人”的長遠大計。在目前改革開放的歷史條件下,更是當務之急。那么,如何利用中學地理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呢?
一、深知國情是愛國的前提
人的情感會隨認知過程而產生。即所謂‘‘知之深而愛之切”。所以,深厚的愛國之心,需建立在深透了解國情的基礎之上。國情教育途徑和方法很多?!銘龅剑骸矫?,從科學性原則出發(fā),要辯證看問題,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一分為二的觀點;另一方面,對教學對象要全面考慮可能性(學生年齡,學業(yè)程度和個性差異等),選擇合適的方式方法使學生通曉國情;此外,方法上用比較法,對事象實事求是地具體分析,聯系對比,曉之以理使學生觀點正確。
1、突出祖國地理環(huán)境中占優(yōu)勢的內容。
突出祖國的世界之最:我國有世界上的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6.8億千瓦,可開發(fā)利用約有3.8億千瓦。我國鎢礦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56%,產量和出口量分別占世界的30%和40%,儲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首位。銻礦儲量、出口量占國際市場的30%~40%。居世界第一位。我國天然橡膠種到了世界上最高的緯度——北緯25。(而國際橡膠界認為北緯170是種植橡膠的北界),我國棉花種到了世界最高緯度——北緯45°的準噶爾盆地。我國的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相當于40多個英國或26個日本?!@些“世界之最”的自然景觀、自然資源、社會資源,是激動人心的愛國主義好材料。會使學生深感祖國的偉大,樹立愛國情感。
2、闡述祖國地理事物的多樣性。
如對我國氣候特征的講授。要使學生認識到我國氣候復雜多樣,因而天然植物和農作物也是多種多樣。比如糖料作物,有的國家只有甘蔗,沒有甜菜,但祖國既有甘蔗,又有甜菜。地形復雜多樣。提供了農、林、牧、漁和礦產、水力等多種資源,為我國綜合利用資源,發(fā)展多種多樣的社會主義經濟,加速我國的四個現代化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等等。這些內容都足以使學生深感祖國有著美好的未來。
3、通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建設成就激發(fā)學生對黨、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
在“眾多的人口”一節(jié),講清“實行計劃生育”的重要;人口的增長必須與社會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相適應,同資源利用和環(huán)境保護相協調。由于我國人口總量大,人均資源少,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發(fā)展,所以制訂了“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盡管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少生了2.5億人。但由于人口基數大。入口數量增加仍然很快,至2030年,全國人口總量達到峰值(16億)后緩慢下降。到那時人口素質和健康水平全面提高。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大眾化,建立起完整高效的社會保障制度。人口分布和就業(yè)結構比較合理,人口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富裕,人均收入達到中等發(fā)達國家水平,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基本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huán)境協調發(fā)展和國家現代化。這些都必須堅定不移地實行計劃生育才能實現。給學生展望祖國美好的未來,使他們能認識到“計劃生育”的重要性,深愛祖國。
4、教材是教學內容與教育要求統(tǒng)一的教材。愛國主義教育的關鍵要善于精選,利用得體。
如講述開發(fā)長江時,一方面要整理教材中長江源流概況,河流各段特征等;另一方面還應收集,篩選詩歌、圖片、融感情活動與地理事象于一體,既符合初中生以感性認識為主的實際,同時也有利于培養(yǎng)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又如,學習“東南亞”這一節(jié)時,聯系在東南亞爆發(fā)金融危機并迅速蔓延至全世界時,我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的態(tài)度,說明中國是負責任的大國,樹立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深感祖國的可愛。
二、愛國之心是報國之源
人的情感反映的強度和深度,會決定其行為的堅定性和持久性。如前所述,學生愛國情感會在地理“知國”教育境界中初步建立起來。但情感的強度和深度需日積月累才能不斷強化。
地理課堂教學是強化情感教育最有效的途徑,一般的方法:寓德于知;知識和情感教育同步,長短同提;投入:教師投入,動之以情。
1、寓德于知:
地理學科特點決定其教育要求與教學內容的關系要“寓德于知”,愛國情感的培養(yǎng)也應含予智育之中,必須是“順乎自然,無聲勝有聲”而不是牽強附會,硬性加入。避免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閱述應含蓄,一般不加評論,讓事實說話。
如“多民族的大家庭”—節(jié),是對學生加強民族團結教育,愛國情感的教育最好教材之一,也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面對一小撮民族分裂主義分子企圖顛覆分裂祖國的活動,如西藏的達賴,臺灣的陳水扁等,加強對學生進行以民族團結為主要內容的愛國主義教育刻不容緩。在進行西藏教學時,還可以介紹布達拉宮內的《文成公主進藏》壁畫,黨的好干部孔繁森兩次進藏,歷經十載。收養(yǎng)兩個孤兒,向病人獻血……,把自己的生命獻給西藏,無不體現了他高尚的情操等等,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受到熏陶,有的學生聽后激動地立刻表示:長大后我也要去西藏工作!
2、“二同”
以認知心理因素為基礎的知識信息流和以意向心理因素為基礎的情感信息流,是課堂教學中最基本的兩種信息流。只有讓知識、情感兩種信息流同步,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
在介紹中國的旅游業(yè)時,列出世界著名建筑奇跡(如金字塔、泰姬陵等)等,然后講授我國的兵馬俑、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