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類文體中,說明文是比較簡單的一種,只要抓住事物或事理的關(guān)鍵,安排好順序,講究說明方法,語言簡潔準確就行了。但在實際教學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在寫說明文時往往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
首先,文體混淆。初中生從小學到整個初中階段的訓練重點是記敘文,所以學生在寫說明文時很難擺脫記敘文的影子。文章中往往有記敘文或散文的傾向。有些學生寫的既不是說明文,也不是記敘文,成了四不像。有的學生完全寫成了記敘文。如要求寫動物,有些學生寫成了自己與動物交往的事情,實際上是借寫與動物的交往表達朋友般的情誼。又如要求介紹植物,有些學生則寫成了借物抒情的散文。文體混淆的主要原因在于學生沒把握住說明文的特點。因此必須向他們再三申明說明文的特點,讓學生切實地明白說明文是客觀地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在于給人以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態(tài)、性質(zhì)、功能,或闡明事理。而不是記敘事情表情達意,也不是借物抒情的。《中國石拱橋》、《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典型的事物說明文;《向沙漠進軍》、《食物從何處來》是典型的事理說明文;《死海不死》、《松鼠》是典型的科學小品文。老師要選擇各類典型的說明文詳細講解,讓學生多閱讀、多揣摩、多仿寫,學生的寫作就會越來越成功。
第二,順序紊亂。學生在寫作說明文時往往搞亂順序。同一順序中顛三倒四,頭上一句,腳上一句。不同順序交錯混雜,不能協(xié)調(diào)。說明順序一般有三種: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說明的時間順序和記敘的時間順序相似,經(jīng)常用在說明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文章中。空間順序往往用來介紹建筑物。體現(xiàn)事理內(nèi)部聯(lián)系的則用邏輯順序。一篇文章中以一種順序為主,但也不排除局部采用其它順序。學生之所以搞亂順序,在于沒有整體考慮,想當然寫。如有的學生介紹校園,介紹完大門就介紹教學樓內(nèi)部,連最基本的位置也不交代;介紹自行車,想起來后座就介紹后座,想起來前把就介紹前把。這種不講順序的說明,給人的印象只能是支離破碎。
第三,立足點不準確。在介紹建筑物時要用到空間順序,空間順序用好的關(guān)鍵是確立好立足點。立足點這一概念不好理解,學生總認為人站立的地方是立足點。這與概念中“立”、“足”的誤導有關(guān)。學生對物理學中的“參照物”這一概念理解很清楚。其實立足點就是參照物。概念的理解很重要,但在眾多景物中確立恰當?shù)牧⒆泓c更重要。學生面對被介紹的景物不知如何選擇。如介紹校園的文章。景物有校門、教學樓,樓后是操場,樓前是一座雕塑,雕塑右有小花園,左前為辦公室,后有宿舍等。這些景物中哪個更適合作立足點呢?有的學生把校門做立足點,前后左右一番,結(jié)果越說越亂。其實立足點是與其它景物聯(lián)系密切的景物。上述景物中,教學樓和雕塑與其它景物聯(lián)系都很密切,因此它們都可作為立足點。通過以上分析看出立足點既是與其它景物聯(lián)系密切的景物,也是不斷變化的,而不是固定不變的。
與立足點相聯(lián)系的是方位詞。有些學生應用方位詞不熟練,習慣用“旁邊”、“一邊”等模糊性的詞語。這類詞語介紹大的建筑物有時還可以用,但介紹小地方就不清楚了。說明文講究用詞準確,模糊性的詞應避免。
第四,知識性錯誤。初中生知識面不廣或者有的同學知識掌握不牢,在寫作中他們會犯一些知識性的錯誤。如有的同學寫道:植物作用很大,呼吸時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氣,為人類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這種說法是錯誤的。事實是植物呼吸和人一樣,也是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植物的葉子進行光合作用時才會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氣。學生把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弄混了。
知識性問題,也導致了學生把握不準說明對象的特點。因此語文老師在訓練學生寫作說明文時,還要鼓勵學生學好其它學科,訓練他們多觀察、細觀察的能力。
以上是作者在教學生寫作說明文時遇到的一些主要問題,聊以總結(jié),資以借鑒。
(高德軍山東省鄒城市張莊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