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批語是作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就如路標之于跋涉者,燈塔之于航海人。好的批語能將學生引向正確的作文之路,而不好的批語則會將學生引入作文歧途。
那么,如何給學生的作文下批語呢?
一、要人文并重
文如其人,學生的作文是其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的真實反映。其中應洋溢著對真、善、美的崇尚與追求,對假、惡、丑的揭露與批判。此類內(nèi)容,批語中要給予肯定和鼓勵。而對那些不健康的思想感情,批語要中肯指出,嚴正批評。批語要幫助學生既學會作文,又學會做人。那種只評文不評人,只批章法、只改文句,不顧文品與人品,“只顧學生的作文,而忘了作文的學生”(葉圣陶語)的批語是不可取的。
作文評分標準中有明確要求,所寫內(nèi)容應健康向上。那種形式華美,但價值取向出現(xiàn)嚴重問題的作文只能被擋在優(yōu)秀文章大門之外。只有內(nèi)容與形式皆美的作文才能算是好文章。所以下批語時,教師在關注作文語言、結構的同時,不要忽略了對文章內(nèi)容的審視,要做到人文并重。
二、要多就少改
只要是作文態(tài)度端正,作文已盡力而為者,應擇其主要優(yōu)點加以表揚,擇其主要缺點加以改正,可改可不改之處,或是自己并無確切把握修改的地方,就不應作改動。教師批改作文時的態(tài)度不應是居高臨下的,應尊重學生的思維成果,應用欣賞者的眼光去閱讀每一篇文章。教師在批改作文時的角色應是善于發(fā)現(xiàn)“千里馬”的“伯樂”,而不是抓“小偷”的“警察”。那種片面地憑自己的思想認識和閱讀習慣去批改學生的作文,結果改得滿紙通紅的做法,挫傷了學生的寫作積極性,使他們望而生畏的改法,最后的結果只能是教師批累了,學生作膩了,師生都心灰意冷了。
三、要“授之以漁”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傳統(tǒng)的“精批細改”,投入多,產(chǎn)量少。教師批改作文做的是卓別林“擰螺絲”式的機械而重復的勞動,其中的枯燥、無奈和精力浪費,是有目共睹的,最為重要的是工作效率低下。以改錯別字為例,批改作文時,教師往往要在錯別字旁邊畫一個“U”型框,然后由學生訂正。殊不知這種做法僅僅是在提高教師自己識別錯別字的能力,而學生并沒有在識別錯別字上得到任何的學習和訓練。從整個教育上看問題,讓學生學會尋找自己的錯誤,才能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責任心和鍛煉他們的學習技能。我們應該將孩子們放到地面上讓他們自己學習走路,不要老是“抱”著他們走。
從“精批細改”中走出來,柔化作文批改。老師不必對學生習作的語言、結構、內(nèi)容等方面作一稿二稿地“精批細改”,而應側重寫一些閱讀后的感受、建議與鼓勵語。教師不宜對學生的文章作明確的是非定奪,而是應更多地采用疑問式、商量式、建議式、比較式的評估方法,和學生一起探討作文謀篇布局的方法和技巧。這樣的批語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興趣,真正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四、要因文而異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作文水平,不同的作文有不同的特色,批改應切合學生的寫作實際,因材指導,有的放矢。水平高、進步快的作文,下批語要高標準、嚴要求,要尖銳而深刻,多用砥礪之語;水平低、進步慢的作文,下批語要降低標準,放寬要求,要多用鼓勵之語;有些文章言之無物,批改時要著重引導學生選擇能說明中心的材料,使之逐步寫得具體;有些文章材料龐雜,批改時就要著重引導學生圍繞中心選材和裁剪,做到詳略得當,主次分明;有些文章雖能用材料說明觀點,但材料不夠典型,批改時應著重指導學生如何選取典型材料,使文章內(nèi)容深刻,富有感染力;有些文章詞不達意、顛三倒四,批改時要著重幫助學生修改病句,把文章寫通順。
每一次作文批改,教師要讓程度不同的學生各有所得。一般說來,差的作文可以“改重于批”,盡量保留作文中可保留的地方;好的作文可以“批重于改”,或用熱情的語言指出寫的好的地方,或圈圈點點,引勢利導,揚其所長。
總之,作文教學中的批語寫法直接影響學生的寫作興趣,左右學生對作文評價標準的認識,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原則和方法,才能實現(xiàn)師生互進,師生同樂。
(王小輝江蘇省海門職業(yè)教育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