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文之意義:人文精神的自然承接與熔鑄,使得生命之花熱烈綻放并千姿百態(tài);由于人文精神的介入與浸潤,人生便流溢了生命的輝煌與華采。
人,自從選擇文明以來,總是詩意地棲居,人類越往高一級發(fā)展,人類文明越進步,對生命的認識與體悟就越深刻。而人文化強調(diào)的正是生命的主體意識、人生的價值存在和個體的潛能發(fā)展。隨著語文學科人文化的發(fā)展趨勢,人文教育成為當今最具魅力的教育方式,而與此相適應的,高考的人文意識亦越來越濃郁。
高中學生,已初步具備了成人的理性化思維,而高中階段,則是進行人文化教育的最佳時機。過去乃至現(xiàn)今,我們把過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了對語文教學和高考的批判上了,而高考試題中,那些具有濃郁人文氣息的文本,卻往往被批判者們所忽視。
二
文本之選擇:一個人 ——一次人文化的高考 ——一生精神成人;讓人文主義之風輕拂。
綜觀近幾年的高考現(xiàn)代文大閱讀,就可以發(fā)現(xiàn),所選文本越來越具有人文性。羅列一下近十余年的大閱讀所選文本:
從題材上看,有詩畫、音樂評論,有自然、人文景觀,有激情的宣言,有理性的人生感悟,有對知音的渴求,有對故土的眷懷……年年歲歲考相似,歲歲年年題不同,但文本里的每一種事物,都透露出極強的人文化價值取向。
自1998年始,高考現(xiàn)代文大閱讀將文本的選擇穩(wěn)固地定位于散文這一體裁上,而每一篇文章,都任由人文主義之精神在其體內(nèi)恣意擴張。
自阿爾貝特·史懷澤提出“敬畏生命”的命題以來,人們對生命的認識與參悟就更顯得熱烈而又深沉。宗璞的《報秋》即是一曲生命的頌歌。作者借玉簪花這個意象,極其概括地羅列了生命的四種品質(zhì):頑強、謙讓、潔凈、芳香。“不消計較與安排,領(lǐng)取而今現(xiàn)在”,成為文章的點睛之筆?!爸辉谛闹蓄I(lǐng)取,便得逍遙”,既有關(guān)于生活的通俗講述,又有哲學上的理性闡釋。做一個純自然的人,詩意地活著,不就是人文主義者們所構(gòu)筑的理想人生么?
《創(chuàng)造宣言》,與其說是宣言,不如說是人文主義者的激情吶喊。陶行知先生既是著名的現(xiàn)代教育學家,更是一位激情的人文主義學者。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根本便是人文主義,正如他在文中所呼吁的:“教育者……他們所要創(chuàng)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薄罢嫔泼馈币舱侨宋闹髁x者們所期望的最理想的人性。文章呼吁教育者們創(chuàng)造完美的人,而創(chuàng)造者們進行創(chuàng)造的最佳途徑,也便是走人文化的道路。惟有走人文化之路,方“處處是創(chuàng)造之地、天天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
《長城》這一篇散文,作者以人文化的的筆調(diào),以凝重的感情,對長城進行了一番歷史的反思和評價。作者一反常人盛贊長城的寫法,先抑后揚,極其客觀地評價了長城:一卷凄婉的歷史,民族封閉的象征,文化愚鈍的標志,中華民族的奇跡。人文主義者強調(diào)“自然”與“率真”,《長城》作者對長城作如此客觀公正的評價,不正是符合了人文主義者的評價標準么?作者借“誰家的‘春閨夢里人”對陣亡的將士的指代,既加重了一種悲劇意識,又體現(xiàn)出一種對戍邊將士的人性關(guān)懷。正是由于這種對歷史的反思加入了人文主義的關(guān)懷,才使得文章如此凝重而又打動人心。
美國作家克里斯托弗·莫利的散文《門》,以獨特的人文情懷,來關(guān)注生命,關(guān)注人生。文章通過對各種門的描寫,賦予“門”以象征意義,寫出了自己獨特的人生感悟:人生正是由一次次開門和關(guān)門構(gòu)成的。如果上升到理性,那就是說人的生命是由一個個重要的開始和結(jié)束構(gòu)成的。作者并從人文視角來說明人與動物的區(qū)別: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馬群。人是有思想感情,有隱秘需求的,人需要有自己獨立的天地。文章由闡釋門的意義而轉(zhuǎn)向關(guān)注平常之人,關(guān)注平常之人的生命,關(guān)注平常之人的人生,體現(xiàn)了人文主義者以人為本的主題。
林非的《話說知音》進一步升華了人生的理性思考。文章借“知音”的獨特感悟,理智地探討了對知音的態(tài)度,即知音縱然是人生最珍貴的東西之一,為了知音我們可以獻出自己的一切。但是作者對俞伯牙因鐘子期的不在而不再彈琴的做法不以為然。伯牙完全可以將對子期的懷念寄托于自己高超的技藝中和“余音繞梁”式的樂曲中,以此來尋求更多知音的出現(xiàn)。在這里,“高山流水”已成為一種層面化的東西,對人生的人文化深層感悟方是作者的用意之所在。人文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生有歸屬和愛的需要”,伯牙將自己的人生最寶貴的東西都寄托在了高山流水般的情誼上了,而忽略了他身邊的整個世界。作者在文中委婉地對伯牙進行了一番勸戒:要追求人生的天地之境界,也即馮友蘭先生曾經(jīng)強調(diào)的“宇宙之善”。懂得了這一番道理,也就跨入了人文主義者們所構(gòu)筑的“博愛”之門了。
人生以維護并拓展人的生命作為其宗旨??蚂`的《鄉(xiāng)土情結(jié)》在極大的意義上體現(xiàn)了對人的終極關(guān)懷。人之悲情,多始自離別,而最不堪忍受者,乃背井離鄉(xiāng)。作者的筆觸敏感而深刻,作者的情感深沉而凝重?!多l(xiāng)土情結(jié)》以語言文字為載體,淋漓酣暢地將人內(nèi)心深處最本質(zhì)最真實最原始的東西抒發(fā)了出來。“遼闊的空間,悠邈的時間,都不會使這種感情褪色。”人生正是對人的主體精神與自然承接的熔鑄。構(gòu)筑人首先是人的精神,而構(gòu)筑精神首先是人的情感,而構(gòu)筑人的情感,首先是我們?nèi)诵撵`最深處的那一點點最原始的真實!
人文主義理念,教我們正確面對人生的災難與矛盾,讓我們在生存還是毀滅的邊緣作出正確的抉擇。人文主義以人為本,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放棄做人的尊嚴?!半[于針鋒粟顆,放而成山河大地。”集體的人格尊嚴,匯流成河,便成為一種強悍的民族意識。在《大地山河》中,“那頗有燥感的粉末”,“幾股細水”匯集而成的浩蕩巨流,那看似“平地”而遠比山高的高原,無不象征著西北蘊藏著巨大潛能的抗日力量。集體意識是各個族群自我認同的基礎(chǔ)。1941年的茅盾,就是借把筆觸伸向自然,而贊頌看似平凡實則蘊涵雄厚力量的不屈的抗戰(zhàn)個體。不屈與抗爭,堅韌與峙守,永遠是人文主義者所倡導的人格。猶太人在他們的囚徒時代,曾集體發(fā)誓:“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記你,就讓我的右手從此不會操作,舌頭從根爛掉!”抗戰(zhàn)時期的有自覺意識的中國人,憤慨的情感也不亞于國破家亡的猶太人;《大地山河》亦成為抗日精英們在選擇生存與尊嚴時的強悍的人文主義宣言。
故園東望!《溯源》從理性的角度來傳達一種難以抑制的鄉(xiāng)土情結(jié)。人的根在故園,人的精神之根亦離不開故園?!班l(xiāng)愁”是個永遠都闡釋不盡的話題。古典的鄉(xiāng)愁、漂泊的旅人、恒久的故園烙印——是作家竭力闡釋的主題。如果說《鄉(xiāng)土情結(jié)》是一種人文的終極關(guān)懷,那《溯源》何嘗不是終極關(guān)懷的總結(jié)呢?
三
理性之思考:靈魂、精神、理性是人文主義的根本;人文接納是精神成人的前提。
沒有任何事物比人的存在更高,沒有任何事情比人的存在更具尊嚴。教育始終是與人的生命打交道,我們的教育就是以一種偉大而平凡的手段去實現(xiàn)一偉大而又平凡的目標,所以我們沒有理由不對人的生命負責。悠悠萬事,惟此為大。
一篇篇充滿人文主義色彩的文章呈現(xiàn)于考生的面前,一陣陣飽含人文主義的微風拂掠于我們的心頭。既然高考提供了頗具人文主義情懷的典范文本,我們?yōu)槭裁催€要把過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對其的批判上而不是去理性地接受呢?
“慢慢走,欣賞啊!”朱光潛先生亦給了我們最好的回答!
(楊建仙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