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多媒體技術(shù)被廣泛應用于語文教學中,對于它的利弊,很多人也已經(jīng)作過探討,但終究沒有一個定論。而其對于語文教學環(huán)境的優(yōu)化是否起到了作用呢?在此,筆者想根據(jù)自己的教學情況談點想法。
多媒體技術(shù)作為一種先進的信息手段,確實給語文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空間,大大地充實了課堂內(nèi)容,提高了教學“效率”。對于它的這些功效,我們作為教師的看到了,也體會到了,可是有老師卻夸大了多媒體的作用:“多媒體技術(shù)的運用有利于創(chuàng)造情境,豐富表象……多媒體技術(shù)的運用有利于實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多媒體技術(shù)所實現(xiàn)的圖文并茂、視聽結(jié)合的教學效果,可以使學生的自由探索和自由學習成為現(xiàn)實,并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學習者與學習情境的交互作用”。高中生與小學生畢竟不同,他們在知識儲備、對外界事物的感知等方面都存在著個體的差異。我不全然否定那位老師所講的,但很顯然,對于高中語文教學來說,這只是一種假象而已。我想,高中語文教學該是以深刻吸引人,而不是以生動吸引人。課上得生動固然能在課堂上有好的收效,學生的反應可能也比較積極,課堂氣氛比較活躍,但是這些表象并不能真正深入人心,更多的只是“一笑而過”,而學生在課堂上得到的收獲也只能是寥寥無幾。如果要使學生真正能得到一點東西,教師還得精心傳授,少一些虛華。何況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的弊端也已日益顯示出來,這更是我們不能忽視的。
教學是一項雙邊活動,更是教師、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而多媒體的不足之處也自然地呈現(xiàn)于這三者之中。
1.多媒體教學使教師的活動受到了限制。
電腦縱然先進,但還需人去操作,而在運用多媒體的課堂上,教師就成了一個鼠標點擊員。明明是和學生討論問題,身處學生中間,可時不時地要回講臺點一下鼠標。我們有同事開玩笑說:“上多媒體課很簡單,讓我上小學的女兒來就可以了?!边@聽來有點可笑,但確實也暴露出一定的問題,尤其是現(xiàn)在有些學校專門配有制作課件的老師,你只要把有關資料提供給他,他就會按照你的要求完成課件的制作。這樣,剩下的就只是教師在課堂上的那一點一擊,而這個簡單的操作對于現(xiàn)在的小學生而言自然也就不在話下了。
同時,多媒體應用于課堂教學,使得教師在有意無意間淡化了板書。其實板書往往能夠體現(xiàn)一個教師的素質(zhì)和個性,而且一個完整板書的逐漸形成過程也正展示了整堂課的思維過程;何況課堂教學應該是充滿活力的,雖然教師在課前做了充分的備課,但在教學的過程中常會有一些“意外”發(fā)生,比如學生的回答和教師將要投影的內(nèi)容不一致等,這很多時候是教師在課前所不能精心“設計”的,而多媒體手段無法適應這樣的變化,反而會使教師無所適從,在這樣的時候,靠的只能是教師平時學識等方面的積累以及應變能力,多媒體是幫不上忙的。
2.多媒體教學使學生的有意注意轉(zhuǎn)移了方向。
中學生的自制力還是比較薄弱的,他們會被一些新奇的東西所吸引,從而分散了聽課的注意力。雖然電腦、投影儀等多媒體設備在當前已經(jīng)不是什么稀罕物,但經(jīng)過教師精心選擇或制作的一些圖片等還是足以讓學生的有意注意轉(zhuǎn)移方向,到最后該重視的東西不重視,反而對無關的內(nèi)容產(chǎn)生了興趣。事實上有些課文不便也不必用多媒體制作出圖片來。
例如高一冊中的《荷塘月色》一文,有教師是這樣處理的:除了原課文的文字教材,還附上大量的有關文章的背景介紹材料,有關專家學者不同觀點的評價賞析文章。另外在圖象方面則附上荷塘月色的畫面,并利用軟件使荷塘動起來,展示“葉子與花”、“一絲的顫動”的神韻,再配上那有著“和諧旋律”的“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在影像方面節(jié)選反映那個時代的電影電視劇片斷,以幫助學生形象地感知作者“心里頗不寧靜”的內(nèi)在動因。如果以這樣的方式將一篇美文呈現(xiàn)給學生,且不說要花費多少的心思,至少我覺得這似乎是一堂圖片、影視欣賞課了,而對于有些學生來說倒也許是比較“喜歡”的(因為現(xiàn)在有為數(shù)不少的學生是無目的地在讀書)?!逗商猎律肥且黄獋鹘y(tǒng)篇目,教材幾次修訂都沒有影響到它。我們知道,這是一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散文,“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一句是該文的文眼,而作者在文中所描寫的荷塘夜景,無一不著上了情感的色彩,顯示出的景物特征是朦朧、靜謐、淡雅的。我在上這篇文章的時候也曾上網(wǎng)查找有關資料,也曾想把清華園的荷塘月色圖投影出來,但怎么也無法將之與作者筆下的荷塘聯(lián)系起來,于是我想與其讓它破壞了作品的意蘊,倒不如舍棄它,讓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體會語言在腦海中再現(xiàn)景物。
3.多媒體教學減少了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機會。
柳斌同志曾說:“語文最重要的就是讓我們的學生非常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倍@份熱愛自然要來自學生對語言文字的學習了。新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者,是學生人生的引路人,即教師要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生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fā)展。然而能力的培養(yǎng)必須要借助于知識的獲得,所謂無知便無能,離開了語言文字這一載體,沒有了這方面的豐富知識,培養(yǎng)能力也只能是一句空話。然而我們知道,現(xiàn)今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使得我們的閱讀教學面臨著尷尬,且不說學生的課余時間被大量的習題占據(jù)了,就算有時間閱讀,學生更感興趣的還是那些文學快餐。所以作為教師就只能是利用好課堂教學這一渠道,促進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的獲得。而多媒體的運用卻使得作為課堂教學要素之一的文本(即教材)被淡化了。
記得上次學校里幾位老師上匯報課,有三位老師選擇的是同一篇文章——《米洛斯的維納斯》。上過《米》文的老師知道,這篇文章的難點就在于一些語言比較生澀,而事實上文中有很多句子的意思是差不多的,只是語言的表述不一樣,而這也可以看作是理解文章的一個突破口。然而這幾位老師在處理教材的時候基本沒有從語言的角度去把握,其中一位似乎把重點轉(zhuǎn)移到了對“美”的討論上,另兩位則過多地補充課外的內(nèi)容,如舉了幾個例子來揭示藝術(shù)上的“虛實相生”之法……總之閱讀課文的時間很少甚至沒有。我覺得上這篇文章,對文本的閱讀是必不可少的,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那是不無道理的,當然我們不要求學生讀很多遍,但要指導其在閱讀的時候注意前后語言間的聯(lián)系,并給以適當?shù)狞c撥,我想最終問題都會迎刃而解的。
現(xiàn)在很多老師意識到葉圣陶先生的“語文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一說存在不足,認為語文教材不僅僅是個例子,它蘊含著豐富的營養(yǎng),具有人文性,能滋養(yǎng)學生的精神和心靈。鑒于此,我們教師就要充分利用好這一資源,通過各種途徑培養(yǎng)學生對白紙黑字的親近感,畢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多媒體手段所能完成的。
以上種種,已經(jīng)讓我們看到多媒體教學并沒有真正地優(yōu)化語文教學的環(huán)境。在教學改革的今天,更新觀念是重要的,但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底線,走得太遠,撕裂了傳統(tǒng)的東西,會走向另一個極端,這是不可取的。而對于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我覺得有句話說得很好:“多媒體之于語文教學永遠是化妝品之于女人。這化妝品如何使用,才能使語文教學這個美人更美,這是很值得好好探索和研究的。”這句話真是一針見血,正如化妝品不適合所有的女人,多媒體也不適合每一堂語文課。那我們又應該如何營造一個良好的語文教學環(huán)境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為營造一個適合學生身心和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的環(huán)境,必須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確實,教育以人為本,而師生關系是教育過程中人與人的關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實踐證明,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調(diào)動師生雙方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于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氛圍,有效地進行教學活動。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在新課標的指引下,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平等的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優(yōu)化語文教學的環(huán)境,以更好地開展語文教學。
(趙麗敏浙江紹興市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