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背景:
“情感與態(tài)度”是語文新課標中的三維目標之一。文學類作品對學生思想進行提升的主要途徑就是對主旨的理解。
問題解答:
主旨是文章的根本。對主旨的理解是建立在對文本的把握之上的。在了解了相關文學常識、生字詞的基礎上,對文本展開進一步的解讀,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再現(xiàn)作者所創(chuàng)造的情景,來體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再結合時代背景,進而理解文章的主旨。并適時對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進行提升。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的過程,學習過程同時包含兩方面的含義:1.對新信息的理解是通過運用已有經(jīng)驗,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建構成的。2.從記憶系統(tǒng)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按具體情況進行建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引導學生主動的去聯(lián)想、去想像、去領悟,將文字內(nèi)化為能力。
教學案例:
《荷塘月色》的主旨領悟
設計原則:
給學生主動聯(lián)想、想象的機會,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
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一個人以自己的得失為喜怒哀樂的依據(jù),這很正常,也無可非議,但卻不是偉大的。如果將自己的喜怒與社會的進退結合在一起,來警戒人,來提升人,那才是偉大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文學大家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來體會一下作者在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后的心情,看看這種感情是如何與社會的進退融合在一起的。
二、信息整合——自主學習
找出表現(xiàn)作者“行蹤”、“感情特征”的語句或詞語。
①作者行蹤語句
“帶上門出去”(出家門)—→“路上只有我一個人,背著手踱著。”(踱小路)—→“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保ㄓ^荷塘)—→“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回家門)。
②思想感情語句
“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拔乙蚕癯隽似匠5淖约骸?、“便覺得是個自由的人”。—→“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薄翱上覀儸F(xiàn)在已早已無福消受了?!薄斑@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p>
三、分析課文、把握感情
重點分析第4、5、6段,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聯(lián)想能力,進而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研習第4段:月光下的荷塘
①學生想象荷塘中有哪些景物:
荷葉、荷花、荷葉與荷花與荷梗這一整體、荷塘中的水。風吹荷塘的情景。
②學生新造比喻句:
荷葉像一頂頂小草帽,穩(wěn)穩(wěn)地扣在水面上。
荷葉像許多綠色的小手帕,點綴在水面上。
荷花如少女紅潤的面龐,鮮艷而充滿朝氣。
盛開的荷花如雍容華貴的楊貴妃,美麗可愛。
風吹荷塘的情景就像音樂四起的舞池,高低起伏,波瀾壯闊。
風吹荷塘,就像遠望人山人海,忽高忽低。
③ 將學生的比喻句與文本中的比喻句進行比較,體會其中不同的比喻妙處。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边@是比喻的一種特殊形式——通感(也叫移覺),就是將不同感官感知的事物用來打比方。通俗的說就是將感覺器官溝通了一下。比如該句將嗅覺感知的事物——清香比喻成聽覺感知的事物——歌聲。
④ 聯(lián)想古人描寫“荷”的詩句: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p>
——楊萬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p>
——楊萬里《小荷》
⑤ 體會作者此時的感情——喜悅。
2.研習第5段:荷塘上的月色
①“化抽象為具象”的例子:
李煜寫“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賀鑄寫“愁”——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②效仿例句“化抽象為具象”的特點造句:
月光如霧一般,總是給人一種迷夢的感覺。
月光像窗紗一般,迷蒙蒙的,給人一種朦朧美。
月光是透過樹枝照在地上,如同我家門上的破窗戶紙,如同我們身上穿得條格衣服。
③與文本中語句比較學習。
使用了“通感”的句子: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班駁的樹影,如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
④ 體會作者面對此景的感情。——喜悅。
3.研習第6段:荷塘的四周
①寫景順序是什么?
寫荷塘四周的景色。順序是由近到遠。
②此時的感情是什么?
淡淡的喜悅,淡淡的憂傷(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4.研習剩余段落:賞景后歸家
重點:領會含有深意的句子,培養(yǎng)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
①作者為什么“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想起了與采蓮有關的哪些事情?這樣寫的意圖是什么?
因?qū)懮徎ǎ肫鸩缮彽氖虑榫秃苷A恕?/p>
男女歡娛的事情。
堅信將來的生活會更美好,對和平幸福的生活充滿了向往。
②有沒有為明天美好的生活而斗爭的地方呢?
有,在江南。
③“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抒發(fā)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呢?結合時代背景想一想。(過渡)
5.結合背景,領悟主旨
寫作背景簡介:
《荷塘月色》發(fā)表于1927年7月,當時,作者正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教授, 時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也處于苦悶彷徨中,由一直在吶喊、斗爭的“大時代的一名小卒”而一頭鉆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但他畢竟是一個愛國的民主主義者,面對現(xiàn)實的黑暗,又不能安心于這種“超然”?!斑@幾天似乎有些異樣,像一葉扁舟在無盡的大海上,像一個人在無盡的森林里?!睦锸且粓F亂麻,也可以說是一團火?!?/p>
那么,作者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呢?
情感:渴望大革命的風暴再次興起。
主旨:將自己的喜怒與時代的進退結合起來,充分表現(xiàn)了一個民主主義者渴望新時代到來的情懷。
四、總結
本節(jié)課上,我們調(diào)動了自己的想象力、聯(lián)想力,并與朱自清描寫的“荷塘月色”進行了比較,同時認識到了朱自清的與國家、與民族同甘苦、共喜怒的高尚情懷,使我們得到了一次美的享受,經(jīng)受了一次心靈的升華,我們要努力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案例點評:
①通過師生互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通過“化抽象為具象”例子的引入,調(diào)動學生的聯(lián)想力,豐富學生文化底蘊。同時,理解作者創(chuàng)作此意境的目的——表達某種感情。
②在充分把握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上,再介紹寫作背景,進而理解文章主旨,水到渠成。
③開頭與結尾都落在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對學生思想情感的提升上面。
(李書慧河北省邢臺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