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有的老師上課,教學目的也很明確,知識講授也很細致,教學環(huán)節(jié)也很分明,似乎無毛病可挑,但聽起來總給人一種乏味感,讓人覺得欠缺點什么。究其原因,乃是他們的教學活動缺乏節(jié)奏感與韻律感。
節(jié)奏與韻律從美學角度看,屬于形式美的兩個關聯范疇。所謂節(jié)奏,是指事物運動中有秩序的連續(xù)性的變化;節(jié)奏中融入一定的主觀情調便構成韻律。教學節(jié)奏與韻律指的是教學活動過程的變化、秩序和韻味。
那么如何處理好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與韻律呢?
首先,要考慮時間關系和力量關系。教學活動要體現出節(jié)奏與韻律,就必須把教學內容的主次詳略和時間的長短伸縮結合起來,使教學內容在一堂課的數十分鐘時間里有變化、有秩序、有情節(jié)地流動,宛如樂曲在旋律中呈現自身。力量的合理使用是課堂教學具有節(jié)奏與韻律感的另一個關鍵,重點地方多花點功夫,要講得詳細一點,聲音響亮一點,語氣鏗鏘一點。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好時間長短和力量強弱的合理比例,教師的課堂教學就會具備節(jié)奏與韻律。
其次,要綜合考慮教師自身、教材及學生等方面的特點和課堂氣氛。在此教學系統的諸要素中,教師的心理素質、知識修養(yǎng)與駕馭課堂的能力對上好一堂課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教師應該有藝術感,只有具備藝術直覺般的敏感,才能在教學中時刻以藝術家的心靈感悟教學活動的成功與缺陷、美與不美之處,才能隨時按美的要求不斷改進教學活動,把課堂教學藝術化、詩化。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的活動,但課堂教學活動本身應該追求美,任何教學活動都應該是真善美的統一。課堂教學活動中努力創(chuàng)造出節(jié)奏與韻律,是在知識的傳授中潛移默化地給學生以藝術美的熏陶。好的教師是一首詩;好的課堂教學活動也是一首詩,具有無窮的魅力,給人以節(jié)奏的品嘗、韻律的回味和美的啟示。當然,教師在課堂活動中創(chuàng)造藝術氛圍,必須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特點,并根據具體情況隨時調整課堂氣氛。例如:情感性較強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要同學生感情上收放抑揚的節(jié)奏感相應;推理性較強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要同學生邏輯上起承轉合的節(jié)奏感相應;沉悶的課堂氣氛(即沉悶的學生群體),要適時給出飛揚的鼓點;噪亂的課堂氣氛,要適時給以溪流般的清靜;以激昂的語氣導入課文,到一定時間要及時收抑,放緩節(jié)奏,以退為進,保持彈性,為后面的“東山再起”作好準備,也即通過變化來達到不變的效果,以免學生熱久生厭,熱久生疲,熱極反悶,反之,沉緩到一定程度,又須重新邁開鼓舞之步,以免人心拖沓渙散……
總而言之,課堂教學活動應該體現美的創(chuàng)造和美的欣賞,教師應該成為教學藝術美的創(chuàng)造者和欣賞者。節(jié)奏與韻律是創(chuàng)造教學活動之藝術美的重要因素,只要我們靈活運用節(jié)奏與韻律的美學法則,課堂教學活動就一定會創(chuàng)造出美感、意境、神韻。
二
不少老師都有這樣的體會:上一堂課,如果授課教師得心應手,充分發(fā)揮了水平,顯示了個性,達到一種自由自在的狀態(tài),同時學生們也全身心投入,從課堂學習中獲得了一種享受,教與學、師與生呼應自如、契合無間——那么,這堂課就具有了美的特征。
這堂課美在哪里呢?美在教出了意境。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一個重要范疇,指的是主體(觀)與客體(觀)之間一切矛盾的消除和相互間的充分融會,以及融會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物(人)我無間、渾然一體的境界。引申到教學藝術中,意境指的就是教師之教、學生之學與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四者之間矛盾的消除及由此而融鑄出的一種自然而然、自由自在的美的教學境界。一堂課如果上出了意境,就可以說達到了教學的至高境界。
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教出意境呢?筆者認為,至少要做到如下幾點:首先,教師與學生心靈要相通。不通則不能消除師生之間的矛盾。如果教師心里沒有對學生的愛,只是為了應付上課任務才跟學生打交道;如果學生覺得與老師有心理距離,或者只是為了考個好分數才專心聽課,對老師沒有真正的感情——這樣的心態(tài),這樣的師生關系,連較深入的心靈溝通都做不到,更談不上心心相融的教學意境了。其次,教師對教學內容要十分熟識。不熟識則不能消除教師與教學內容之間的矛盾。教師與其知識若熟識到了合一的境界,則可在教學過程揮灑自如了。再次,要采取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這是為了消除教師之教、學生之學與教學內容之間的矛盾。如果不是口才特別好,“滿堂灌”方式很難教出意境。所以要讓師生互動,要充分發(fā)揮教師與學生多姿多彩的個性,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處于一種很自然很和諧的狀態(tài),乃至于在自然和諧的互動中使教與學及教學內容悄然融為一體。例如有的老師為了讓學生學好語文中的情節(jié)性內容,放手讓學生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自己也參與到其中去,成為學生中的一員,于是,教師之教、學生之學與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四者合而為一,原本單調枯燥的語文學習就在師生融洽無間的游戲氛圍中、在笑聲中濡染上了美學的特征。復次,要注意課堂教學的節(jié)奏與韻律。這是為了消除教學過程與其他教學要素的矛盾。不能一種節(jié)奏上到底,要處理好教學的起、承、轉、合、輕、重、緩、急,使教學過程具有詩歌朗誦般的韻律而不至于乏味。最后,教師要有一種無我的心態(tài)。這是教出意境的一個基本心理條件。無我,意味著上課不是刻意造作,不是為了逞能或賣弄,而是徹底的放開。只有無我,才能自然、自由,才能放下一切矛盾而融入教學內容、教學過程與學生的心靈中,才能解除學生的緊張感,使師生共同進入無為無不為的狀態(tài),自然而然地展露個性與潛能,自由自在地創(chuàng)造出美的教學意境。
總之,一堂課有沒有上出意境,其教育效果大大不同。沒有意境的課,其作用僅在于傳授了知識,但上出了意境的課,則不僅傳授了知識,而且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使師生體會到了美,體會到了真善美的統一,體會到了知識、情感、德性渾然一體的教學高境界。
(潘永輝廣東茂名學院官渡校區(qū)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