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勤 丁 理
在北美的肥皂劇里,人們常拿Austria (奧地利)和Australia(澳大利亞)這兩個詞來嘲笑無知的人,因為美國人普遍缺乏歷史地理常識,經(jīng)常分不清這兩個英文單詞,也不知道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家。
奧地利人就干脆把這個調(diào)侃進行到底,在許多旅游品店里的T恤上,除了有音樂大師的頭像外,還會印上一只大袋鼠,下面醒目地標著:這里沒有袋鼠!
和奧地利的朋友聊起他們的國家,都會提到“歐洲的心臟”這么個概念。首先,展開歐洲地圖,奧地利的確處在歐洲的中心位置;翻開歷史,奧地利富麗的宮殿和雄偉的教堂記錄著她曾經(jīng)的輝煌;走進音樂世界,每位來到歐洲的旅行者都必然會到維也納朝圣;提到人文藝術(shù),莫扎特、舒柏特、海頓、施特勞斯父子、布魯克納、馬勒、弗洛伊德等等都是絕對的大師,當然,還有當代的阿諾·施瓦辛格。
一個只擁有8百萬人口的歐洲小國,每年接待外國旅游者2千6百多萬人次,旅游總收入超過2百億美元。全國平均每年每個人的旅游收入高達1600美元以上,有一種說法,這個國家的游客人數(shù)超過了本國居民的三倍。
古典的靈魂——維也納(Vienna)
如果把奧地利稱為“歐洲的心臟”,那么,維也納就是“奧地利的心臟”。自古以來,維也納就是連結(jié)東西歐的交通樞紐和來往于波羅的海和亞得里亞海之間的重要通道。
在歐洲地圖上,雄渾連綿的阿爾卑斯山脈就像一只巨大東向的龍蝦,維也納仿佛是龍蝦額前供奉的一枚明珠,與風情萬種的多瑙河相依偎,和英姿迤邐的維也納森林相纏綿。作為歐洲的中心,奧地利共和國的首都,維也納不僅是世界古典音樂的圣城,也是西方文化名城中的佼佼者。維也納作為哈布斯堡皇族統(tǒng)治的中心達600多年之久。
在維也納,只要你有時間,可以用你的雙腳來體驗音樂的魅力,城市并不大,卻擁有30多家歌劇院和70多家電影院,還有數(shù)不清的音樂廳和咖啡館,不論你走到哪一個角落,都可以聽到美妙的古典音符。
如果你還沒有機會親臨奧地利,在上海的紹興路上有一家維也納咖啡館,這是目前上海唯一的一家奧地利風味的餐飲,不管它能不能代表純正的奧地利口味,去體驗一把,多少能呼吸一下維也納的氣息。
一成不變的薩爾茨堡(Salzburg)
本來以為薩爾茨堡是奧地利的第二大城市,后來在和奧地利駐上??傤I(lǐng)事凱泰斯(Mr. Walter Kalteris)先生交談時才了解到,論城市的大小,薩爾茨堡在奧地利也只能排到第三位甚至更后面。但她的名聲絕對緊隨著老大維也納之后。
薩爾茨堡只是奧地利北部群山中一座不大的小城,但這里誕生了一位偉人——莫扎特。莫扎特就出生在薩爾茨堡市糧食大街9號。他故居是一座在當?shù)貥O其平常的房子,至今還是與周圍其它建筑連在一起,不看指示牌真的很難區(qū)分名人故居還是普通民宅。
薩爾茨堡市分布在美如玉帶的薩爾察赫河兩岸,四周環(huán)抱著白雪蓋頂?shù)陌柋八股椒澹角嗨?,充滿魅力。市區(qū)建筑古樸典雅,酷似意大利的威尼斯城,素有“北方羅馬”之稱。波光粼粼的薩爾察赫河穿城而過,左岸老城區(qū),歷史悠久,古香古色,右岸新城區(qū),建筑新穎,市面繁華,新老城區(qū)相映成趣,渾然一體。整個城市林木蔥郁,花草遍布,那巴羅克式古建筑、教堂的尖塔和現(xiàn)代化摩天大樓,映襯著四周陡峻的山峰,富有詩情畫意。
在這個世界聞名的薩爾茨堡市區(qū)仍然保持著人們世代生活的習慣,老區(qū)的商業(yè)街上每家商店都有自己的特色,商店招牌仍然保持著原始的設(shè)計。過去很多人不識字,店招上都有一個圖畫來表示店里銷售的商品,比如畫一只鞋子表示鞋店。保留這種傳統(tǒng)已成為當?shù)氐姆?,連麥當勞大叔要在這里落戶也要用圖說話。幾百年的傳統(tǒng)菜市場更是一成不變,農(nóng)夫把新鮮的蔬菜在古老的街道上擺攤叫賣。看到這一切,作為總是以海派文化為傲的上海人,我們站在那里可能雙腿會微微打顫,無法正視農(nóng)夫那一雙雙純樸清澈的眼睛。作為國際大都市的上海,也是被黃浦江分割成浦西和浦東,一邊是老城區(qū),一邊是新建筑,說是為了文明和進步,當家的硬是用大理石和水泥把全城的大街小巷的街面都糊成干干凈凈一模一樣,破破爛爛的菜市場全改成亮亮堂堂的超市,誰叫咱有錢呢。不知道我們的后代們還需不需要知道“上?!边@兩個字了,干脆用個“021”代號來稱呼一下就可以了,既干凈又容易寫。但是,我們相信,再過幾百年,如果“上?!边@個字沒有了,薩爾茨堡永遠是叫薩爾茨堡。
無人不知的《希茜公主》
每當談到奧地利,人們就會想起美麗的《希茜公主》。這部1957年由奧地利和德國合拍的影片,雖然寫的只是一段19世紀中葉奧地利弗蘭茨皇帝選后的宮廷軼事,但無論作為對歐洲史料的研究,或?qū)Χ噼Ш恿鹘?jīng)的奧國與普魯士巴伐利亞州的旖旎風光的領(lǐng)略,以及對愛情標準的探究,即使拿到今天來看,仍是一部非常值得觀賞的佳作。
《希茜公主》是奧地利人的驕傲,奧地利人幾乎沒有人不知道《希茜公主》的,可謂家喻戶曉。在奧地利,已經(jīng)無法分清人們喜歡的到底是羅密還是茜茜。漫步維也納街頭,賣旅游紀念品的小店里擺滿了畫有茜茜圖像的各種紀念品:印刷精美的陶瓷盤、做工考究的錫盤、小巧的裝飾性銀匙,還有各色的明信片。在薩爾斯堡伏舍爾宮附近不定期地有以羅密為主題的展覽,展出羅密的照片及其它文字資料和實物。在歐洲各地,還有各種紀念羅密的電影展活動和出版物。
“希茜公主”早就成為了奧地利的旅游大使。首都維也納推出的“希茜之旅”半日游幾乎成了所有到維也納的外國游人必走的游覽項目。維也納觀光車帶著游客參觀哈布斯堡家族的王宮,觀賞弗蘭茨·約瑟夫一世和他的皇后伊麗莎白居住過的臥室、會客室以及放有運動器具的希茜公主化妝室等。
鮮為人知的《音樂之聲》
在中國,你可能不相信有人沒看過《音樂之聲》,或者沒聽過“哆唻咪”吧。
這是一部1965年美國好萊塢在奧地利薩爾茨堡市拍攝并以該地為背景的巨片,當年就獲得10項奧斯卡提名。但是,事實上,在奧地利卻很少有人看過《音樂之聲》這部電影,甚至根本不知道有這么回事。
為此,我們特別詢問了奧地利國家旅游局的菲力普·諾伊米勒(Philipp Neumueller)先生,他表示這種現(xiàn)象確實存在。在奧地利,除了做旅游業(yè)方面的人士,很少有人了解《音樂之聲》的故事。為什么會造成這種現(xiàn)象呢,他覺得原因是多方面的。他舉例說,李安導(dǎo)演的《臥虎藏龍》在全世界都聞名遐邇,但中國人卻不覺得怎么樣,也沒多少人看過。想想菲力普說的也很有道理,“臥虎藏龍”被翻譯成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這么古怪的英文本來就挺可笑的,再弄些吊著鋼絲的人在竹子上飛來飛去,都是港片幾十年前玩的把戲,還配著一口混雜的方言,簡直慘不忍睹,怎么會有人欣賞,可它就是獲得了奧斯卡的10項提名,而且老外就是人人贊不絕口,中國人實在是有點想不明白。
有一些人認為它不被奧地利人接受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奧地利是一個德語國家,而《音樂之聲》是一部英文片,使奧地利人從根本上無法認同它的真實性。
但我們更相信最后一種說法:因為它出自美國好萊塢之手。不管什么歷史文化,經(jīng)過好萊塢一折騰,肯定是變了味。所以,要想讓奧地利人愛上《音樂之聲》,可能先要讓美國人區(qū)分Austria和Australia這兩個英文單詞。
(感謝奧地利國家旅游局和Philipp Neumueller先生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