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有一首《人心難足歌》,寫得不錯,作者邵康節(jié),是宋朝人。詩是這么寫的:“終日奔波只為饑,才方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俱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得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轎少馬騎;槽頭結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縣丞主簿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詩里寫的內(nèi)容,是典型的不知足。
老同志要“知足常樂”,欲望或者期待值都不能太多、太高。我看過一篇挖苦人的文章,被挖苦的這個人是陜西人,他的口頭禪是“好著呢”。什么叫“好著呢”?媳婦寒磣點,倒霉孩子笨點,爹媽小病小災的毛病常有著點,只要不礙大事兒,好著呢!這是典型的知足常樂。
人生的岔路口多,上對了車,順順暢暢,一站到底??村e了路,上錯了車,不打緊,下車換車,最后總得到終點。不管去哪,只要你還走在人生的路上,就好著呢。
男女一見鐘情,從一而終,一世情緣,“好著呢”;歡喜冤家,風風雨雨,打打鬧鬧,又誰都離不開誰,“好著呢”;先紅杏出墻,再浪子回頭,你不厭,他不嫌,又怎么能說不好呢?
我國古代醫(yī)學和養(yǎng)生理論也十分重視精神健康。強調修性安心,情感淡泊,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
清末,擔任兩江總督的張之洞,寫了一副養(yǎng)生對聯(lián):“無求便是安心法,不飽真為祛病方?!薄盁o求”是養(yǎng)心,“不飽”是養(yǎng)身。
清朝有個大戲劇家,名字叫李漁。這個人興趣非常廣泛,對養(yǎng)生也有研究,在他寫的《閑情偶記》書中說;“心和,則百體皆和。”
所謂“心和”,就是“心如止水”,即在世事繁雜中豁然不驚,把養(yǎng)心、安神、怡情、悅性,化作涓涓細流,淌入心田,寬善容人,遇愁不愁,逢怨不怨,用理智駕馭感情,以平和調節(jié)心態(tài)。
咱們中國出了個百歲老人張學良,千古奇冤,愛國有罪,讓老蔣軟禁了幾十年。張學良百歲華誕,記者曾問他的養(yǎng)生秘訣,張將軍說了一句話:“什么都不放在心上?!睕]有這種心態(tài),哪能活到100歲?
最近,沒事的時候,我也翻一翻禪書。禪,也是大學問,靠悟性。我不太讀得懂。
有一本禪書中說,有一個弟子問禪師,一個人成功的秘訣何在?禪師回答道:“吃飯,睡覺。”弟子聽了直犯暈,不明白什么意思。他請大師再解釋幾句,大師說:“該吃飯時吃飯,該睡覺時睡覺?!?/p>
這就是禪機,我琢磨了幾天,琢磨這吃飯、睡覺四個字是什么意思,后來悟出來了,禪師說的是一切要隨緣,要順乎自然。所謂順乎自然,就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人的生理功能和精神活動,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又處在一種動態(tài)平衡之中的。我們要從歷代養(yǎng)生家的生活道路中找到一些借鑒,更重要的還得靠自己在生活實踐中悉心體驗和修煉。
人生最大的追求是快樂。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是為快樂而活的。但我們卻經(jīng)常在制造痛苦,在追求快樂的時候常常造成別人的痛苦,因此自己的快樂也追求不到。
所以,我們在追求快樂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不要傷害到任何人,不要制造任何人的不快樂。讓自己的心安安靜靜,自自在在,這就是一種禪。
事業(yè)并不限定在外面工作、上班才是,在家做家事也是事業(yè)。所以說每個人都有事業(yè),只是內(nèi)容及方式不一樣罷了。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命存在,但自己卻不曉得,到年老才知道,所以孔子說:“五十知天命?!?/p>
了解天命之后,不要患得患失,不要怨天尤人;要知命順命,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這就是禪。讓心理保持平衡,因為平衡是健康的要素。
老年人的情緒有三大特點:
一是情緒很強烈,發(fā)起脾氣來有時比年輕人還要厲害。
二是不穩(wěn)定性,即老年人的情緒會隨著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有時會突然發(fā)起無名火,比如和家里的人聊著聊著,本來還好好的,突然不知道哪一句話說得不合適,立即就火冒三丈,讓家里的人也摸不清頭腦。
三是心境化,即有的人會長時間地處在一種比較低沉的心境當中,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有的老年人,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本來自己的情緒還比較正常,但是可能在與某個情緒低落的老朋友聊天或通電話之后,自己的情緒也低落起來,并且久久不能自拔。
有人說,老年人的人格已經(jīng)形成了,那么,怎樣引導他們保持健康的心理,確實非常重要。這對于保持老年人的身體健康,保證老年生活如意、幸福,都是非常重要的。
實際上,對于這個問題,觀念的改變比具體的指導更重要。要在觀念上重視心理行為對自己健康的影響,至于具體怎么去做,其實自己就可以找到很多方法。事實上,我們誰也改變不了你的周圍環(huán)境,改變的只能是自己的認知。有一天,我在網(wǎng)上查點資料,突然看到這樣一個短信,挺受啟發(fā):“日出東海落西山,喜也一天,憂也一天;遇事莫鉆牛角尖,身也舒坦,心也舒坦;領取幾許退休錢,多也不嫌,少也不嫌;多素少葷日三餐,粗也香甜,細也香甜;早晚操勞當鍛煉,忙也樂觀,閑也樂觀;心寬體健養(yǎng)天年,不是神仙,勝似神仙?!边@就是典型的改變自己的認知。埋怨沒用,發(fā)牢騷更沒有用,牢騷多了傷身。
那么,怎樣保持情緒穩(wěn)定呢?我認為,一方面要用良好的情緒面對生活,另一方面要克服那些不良情緒的產(chǎn)生。
保持良好的情緒,一是要培養(yǎng)一些幽默感,就是要能在一些氣氛緊張的環(huán)境中,用一些輕松的語言,去克服一些不良的情緒狀態(tài);二是增加愉快生活的體驗,經(jīng)常想自己過去的成功,以及所做的有益的事情等,多想一想高興的事情;三是使自己的情緒獲得適當表現(xiàn)的機會,即適當?shù)匦?;四是善于從光明一面觀察事物,“塞翁失馬”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善于看到事物有利的一面,就會保持平靜的心態(tài)。
清代大學士閻敬銘寫過一首有名的《不氣歌》。他寫道:“他人氣我我不氣,我本無心他來氣。倘若生氣中他計,氣下病來無人替。請來醫(yī)生將病治,反說氣病治非易。氣之危害太可懼,誠恐因氣命要去。我今嘗過氣中味,不氣不氣真不氣?!?/p>
人老了,發(fā)生喪偶、喪子等悲傷的情況,也是難免。老年人的感情往往比較脆弱,有時候會經(jīng)過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夠恢復過來,或者從此一蹶不振。對于老年人,要想高質量地活著,就得自己坦然面對生活中所發(fā)生的一切。
有這樣一位老同志,是知識分子,“文革”初期她的丈夫就自殺了。當時,她的兩個孩子還都不滿10歲。后來,她的身體一直不好,她本來就有先天性心臟病,到了晚年,又感染了結核,身體十分虛弱,說話都困難,走路也走不了,出門要坐輪椅,還三天兩頭往醫(yī)院跑,或者住院。在這種情況下,他的兒子不幸又得了肝癌,離她而去。這種打擊是可想而知的。親朋好友都擔心她不能從痛苦中擺脫出來。沒想到,經(jīng)過了撕心裂肺的痛苦之后,她重新又站了起來。因為經(jīng)過思索之后,她清醒地認識到,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只有勇敢地面對現(xiàn)實,想辦法擺脫這種痛苦,才能使自己有質量地活下去?,F(xiàn)在她的身體已經(jīng)恢復得很不錯了,她不僅能夠自己走下樓,還能打乒乓球。1.66米身高的她,原來體重只有70多斤,現(xiàn)在體重也增加了10多斤。這個例子充分說明,人的心理狀態(tài)是可以調節(jié)的,如果調節(jié)得好,可以大大提高生活質量。(待續(xù))
(編輯 祝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