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游褒禪山記》中有這樣一段話:“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對于這段文字,《語文》(江蘇省中等職業(yè)學(xué)校試用教材 第二冊 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課本第84頁的注釋尚不夠詳盡,以致于不少人(包括教師)認為以“華山”代替“花山”是由于讀者的錯誤造成的。事實上,以“華山”代替“花山”并不是“讀者的錯誤”。
“華”本表“花”義,“花”是后起字。顧炎武說:“考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見于書?!痹诖酥?,只有“華”字而無“花”字。“華”是多義詞,而“花”僅為其義項之一。茲舉例如下: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詩·周南·桃夭)①
山有扶蘇,濕有荷華。(詩·鄭風(fēng)·山有扶蘇)②
棠之棣華,鄂不韡韡。(詩·鹿鳴之什·棠棣)③
華實蔽野,黍稷盈疇。(王粲·登樓賦)④
布有橦華,麪有桄榔。(左思·蜀都賦)⑤
上述五例中的“華”都當(dāng)“花”講,都是在南北朝之前。到“花”字后來造出并用開之后,以“華”表“花”的用法就很少見了,但不是沒有。下面是其用例:
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陳子昂·感遇)⑥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白居易·長恨歌)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fēng)拂檻露華濃。(李白·清平調(diào))
所以說,“以華山代替花山”,是由于“華”本來就是“花”,而不是“由于讀者的錯誤”。那么,王安石所說的“蓋音謬也”應(yīng)怎樣理解呢?我們以為可以這樣看:正如現(xiàn)在的對聯(lián)橫額上不寫簡體而寫繁體一樣,當(dāng)后起的“花”逐漸用開之后,有人還是喜歡在某種場合用從前的“華”。在口耳相傳之中,談到山名的寫法,有的人說是“花山”,有的人說成“華山”,這在當(dāng)時一般人看來是無礙的。后來,對褒禪山的另一個名稱,“以華山代替花山”的說法占據(jù)了優(yōu)勢。過后,時間一長,一則由于以“華(hu?。北怼盎ā钡挠梅ㄖ饾u退出常用習(xí)慣;二則由于“華”的動詞用義(開花,即王安石所說“華實”之“華”義)以及其它多種用義(如:月華、華美、年華、華夏、榮華、浮華、華發(fā)等)較為常見,而這多種用義中,“華”都讀作huá,所以,到了北宋,一般人見到了“華”字,多念作huá;三則寫明“花山”字樣的石碑,早已仆于道上,其文漫滅,一般游人又不像王安石會去仔細看碑文,早已忘了“華山”之“華”本來表示的是“花”義。其義既忘,其音轉(zhuǎn)移為huá,就不足為怪了。
但是,王安石見到了仆道之碑,且辨認出上面寫的是“花山”,因而判斷“華山”之“華”應(yīng)念作huā,而不應(yīng)念作“華實”之“華(huá)”,并指出“蓋音謬也”。這是有價值的見解。
所以說,“讀音的錯誤”應(yīng)是“以華山代替花山”的結(jié)果,而不是原因。
注釋:
①中華書局編輯部.十三經(jīng)注疏(上冊第279頁).中華書局,1980.
②中華書局編輯部.十三經(jīng)注疏(上冊第341頁).中華書局,1980.
③中華書局編輯部.十三經(jīng)注疏(上冊第408頁).中華書局,1980.
④郭預(yù)衡主編.中國古代文學(xué)作品選·兩漢魏晉南北朝部分(第162頁).湖南出版社,1995.
⑤《文選》(第一冊第18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⑥徐中玉主編.中國古代文學(xué)作品選·詩詞曲部分(第165頁).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6.
(邢雯芝,蘇州工業(yè)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